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金融 » 正文

【NIFD季报】探索转型之路——2022年保险业回顾与展望

作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来源: 头条号 30104/29

报告负责人■阎建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报告执笔人■阎建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刘欣琦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摘要■回顾2022年,中国保险业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继续向高

标签:

cription-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gif/F24gQdtZvv4Teql7E3V0QmKx7W0xkBVpibVLCJYk13U0s1LxxharSAWvdQoUz1xegOhThShl9GabkSDClmsbjWQ/640?wx_fmt=gif" class="rich_pages wxw-img" data-w="600" data-copyright="0" data-ratio="0.22166666666666668">



报告负责人

阎建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报告执笔人

阎建军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保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刘欣琦 国泰君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非银金融首席分析师



摘要

■回顾2022年,中国保险业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一是人身险业在进行深度转型,新业务价值承压,在业务线中,增额终身寿险是当年产品亮点,满足了客户低风险偏好和保本理财需求。二是财产险业保费较快增长,呈现较强复苏态势,其中,车险保费恢复常态增长,农业保险保费高速增长。三是资产总额增长至27.15万亿元,投资收益率下滑。四是偿付能力风险状况总体可控。

■展望2023年,人身险业仍处深度转型期,预计承保业务继续承压,近两年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险增速可能放缓。财产险业发展受到经济增速上行的拉动,从业务线来看,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疫后恢复性增长,以及政府对汽车消费的支持,预计车险将稳健增长;伴随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以及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预计农业保险仍将快速增长;责任保险在转变政府职能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凸显,业务规模将保持增长。


目录

一、2022年回顾

(一)人身险业仍处深度转型期,新业务价值(NBV)持续承压

(二)财产险业保费较快增长,呈现较强复苏态势

(三)资产总额增长,投资收益率下滑

(四)偿付能力风险总体可控

二、展望2023年

(一)人身险业仍处深度转型期,承保业务承压

(二)财产险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报告正文

回顾2022年,中国保险业积极应对超预期因素冲击,继续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其中,人身险业在进行深度转型,财产险业保费增速较快。2023年预计保险业总体上保持稳健发展势头。

一、2022年回顾

2022年,保险业累计提供风险保障金额13678.65万亿元,同比增长了12.62%。原保费收入(以下简称“保费收入”)46957.18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占比达52.21%,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比达18.43%,财产险保费收入占比达27.07%。与2021年相比,财产险保费收入占比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寿险、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在总保费收入的占比都略有下降。

图1 2022年保险业原保费收入结构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2022年,保险业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4.58%。在业务结构层面,寿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4.02%,回到了正增长区间;财产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8.92%,增幅较快;健康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了2.44%,增速放缓。

❏ 人身险业仍处深度转型期,新业务价值(NBV)持续承压

我国人身险公司主要经营寿险、健康险和人身意外伤害险业务。新业务价值(NBV)是用于衡量人身险公司在当期经营活动中为股东创造的价值。从经营结果看,主要上市人身险公司的NBV在近几年持续承压,这一趋势在2022年延续,主要受制于人身险业的供需错配导致行业现存的代理人渠道难以满足客户升级的保险需求。

表1 上市人身险公司2022年NBV增速延续负增趋势

资料来源:公司年报,季报。
NBV下滑主要源自长期重疾险等产品的贡献下降,惠民保等普惠型保险对需求的挤占是主因。惠民保在2021年的参保人数超1.4亿人次,2022年的参保人数超1.58亿人次,惠民保的出现使得客户对健康险的认知提升,惠民保基于地方政府支持,通过提供高保额、低保费的惠民产品快速触达客户,一定程度上成为长期重疾险的替代品。

在客户保障需求提升的背景下人身险业的商业模式并未出现显著的改变,导致行业供需错配。在客户对保险产品认知加速提升的背景下,传统代理人渠道基于个人影响力进行销售的效用正在逐渐减弱。传统代理人通常采用人情销售的模式,同时为完成考核通常会购买自保件,对保险公司而言呈现“增员即获客”的态势,但这一销售逻辑的效用当前正明显减弱。这体现为保险公司在传统模式下基于渠道影响力的销售效率不断下降,即“价值投入比”(NBV/手续费及佣金支出)的持续下滑。数据显示,自2017年以来各上市险企“价值投入比”总体呈现下行态势,即从边际上看,投入的边际有效性逐渐下降。

图2 2018年以来上市险企“价值投入比”持续下行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增额终身寿险是人身险业2022年的产品亮点,在居民风险偏好下降时,满足了客户保本理财需求,受到阶段性热捧。由于长期重疾险需求下滑,人身险公司把握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大力推动储蓄类产品销售,其中,以增额终身寿险为代表的保险理财类产品较好满足客户的低风险偏好需求,推动供需阶段性匹配。从需求端看,2022年以来权益市场波动及银行理财破净等影响下,居民风险偏好明显降低,阶段性偏好高收益确定性的保险理财类产品。从供给端看,保险公司为完成规模考核,阶段性推出针对理财类产品的费用激励政策,推动代理人加大理财类产品销售。增额终身寿险作为传统型保险具有100%的收益确定性。2022年以来上市险企主推的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3.5%,长期持有可锁定具有竞争力的收益率。根据测算,当前上市险企主推的增额终身寿产品一旦持有期达到40年基本可以获得3%以上的IRR。

表2 上市险企主力增额终身寿产品持有40年基本可以实现3%的IRR

(以10年期交为例)

数据来源:公司官网,保险师APP。

❏ 财产险业保费较快增长,呈现较强复苏态势

2022年,在我国财产险公司业务中,机动车辆保险(以下简称“车险”)、短期健康保险、农业保险和责任保险依次居于保费规模的前四位,其它险种的保费规模较小。

车险保费恢复常态增长。车险综合改革目标基本达成,车险市场平稳运行,费率走势总体平稳,受当年机动车辆保有量增长的拉动,2022年,车险保费增长了5.63%。

短期健康保险保费快速增长。财产险公司经营的健康险业务包括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以及高端医疗保险等。上述险种具有较高的保障杠杆,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2022年,短期健康保险保费增长了14.66%。

农业保险保费高速增长。2022年,财政部门及有关方面继续推动我国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支持乡村振兴战略,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央财政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434.53亿元,同比增长30.3%。全年实现农业保险保费规模1219.35亿元,同比增长24.95%。农业保险支农、惠农、富农、强农作用进一步发挥。制度建设稳步推进,监管部门发布了《农业保险承保理赔管理办法》,行业协会出台了示范条款,推进农业保险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责任保险保费快速增长。责任险保费收入为1147.5亿元,同比增长12.67%。保险业强化责任保险改善民生和服务实体经济功能,一是加强对新市民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雇主责任险、家政雇佣责任险等;二是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保险和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当年的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22%。三是支持绿色转型,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当年的风险保障金额同比增长17%。

❏ 资产总额增长,投资收益率下滑

2022年末,我国保险业资产总额达27.15万亿元,同比增长9.08%。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5.05万亿元,其中,银行存款和债券合计占比达52.24%,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合计占比达12.71%,其他投资占比达35.05%。

图3 2022年保险业资金运用结构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保险业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年末余额占流通A股市值之比达到4.80%,占我国上市公司总市值之比达3.63%,是A股和港股市场的重要机构投资者。

图4 保险业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月末余额占流通A股月末市值之比

数据来源:WIND,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股债市场2022年行情总体低迷,保险业投资端承压,拖累保险公司利润表现。以上市险企为例,2022年权益市场大幅波动以及长端利率持续下行导致上市险企投资收益率承压,投资端的压力直接传导为上市险企的利润压力,预计上市险企2022年净利润整体面临较大幅度负增长。

图5 上市险企2022年总投资收益率下行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图6 投资收益承压拖累上市险企2022年净利润

数据来源:公司年报。

偿付能力风险总体可控

2022年4季度末,从已披露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数据看,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中位数分别为109.40%,241.03%。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中位数分别为162.75%,252.56%。在已披露的保险公司中,最近两期风险综合评级在B级及以上的人身险公司、财产险公司占比分别约89.66%,90.28%。监管要求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风险综合评级在B类及以上,保险业偿付能力风险总体可控。

表3 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概况

数据来源:中国保险行业协会。

风险综合评级在C类及以下的保险公司有13家。除了安心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以外,其余保险公司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均高于50%、100%;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50%且低于60%的保险公司有1家;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高于100%且低于120%的保险公司有6家。

二、展望2023年

❏ 人身险业仍处深度转型期,承保业务承压

产品需求仍然较弱。当前客户对人身险业的需求主要聚焦健康保障、财富管理和养老传承三大需求。(1)健康保障方面,当前人身险公司主流的长期重疾险产品面临低杠杆瓶颈和渠道困境,并且80后和90后新客户的消费习惯也与传统客户有所不同,对长期重疾险需求不足;(2)财富管理方面,当前满足客户理财需求的产品主要是理财型年金、增额终身寿险等,2022年在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下滑的情况下,客户对寿险产品的财富管理需求明显提升,但预计随着2023年替代品收益率的回暖,对寿险产品的财富管理需求可持续性有限;(3)养老传承方面,2022年11月以来个人养老金政策的推出将逐渐激发全民的养老需求,但考虑到银行业和证券业也深度参与了个人养老金业务,商业养老保险产品吸引力有限。

从供给侧看,人身险公司的主流渠道和产品的扩张受到内因(盈利压力)和外因(监管)的限制,原有的商业模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地步。

渠道方面,费用投入仍然是人身险公司主要的渠道策略,预计利润压力限制费用投入。当前人身险公司仍然将费用投入作为负债端业务增长的核心驱动力,但由于投入产出效率不断下降,获取同等NBV需要花费的费用不断提升,而同时人身险公司面临较大的利润考核压力,预计利润下滑压力导致人身险公司难以继续维持现有的大量费用投入的商业模式。

严监管也将限制人身险公司的费用投入行为。2022年以来监管政策继续趋严,包括人身险销售新规下代理人将采用分级管理,销售能力与可销售的保险产品范围挂钩,同时要求加强费用管控,佣金发放突出长期价值导向等。监管从销售端限制人身险公司费用投入等不合规行为,预计中低端代理人面临收入下降从而加速脱落,人身险公司人力规模预计仍有进一步下滑空间。

2022年热销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面临潜在的费差损和利差损风险。一方面,由于增额终身寿险可通过年金转换或减保方式为客户提供长期储蓄的支取方案,销售渠道将快速返本作为吸引客户的核心原因,预计长期来看增额终身寿险的退保风险可能高于精算假设,导致人身险公司面临潜在的费差损风险。另一方面市场加剧竞争下,人身险公司大都采用监管定价利率上限进行产品设计,但近年来长端利率不断下行,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而负债端的定价利率调整相对滞后,导致人身险公司面临潜在的利差损风险。

图7 十年国债收益率下行速度快于保险定价利率

数据来源:Wind。

增额终身寿险业务增长也受到监管趋严的制约。监管部门频繁发文对消费者进行保险教育以及从严管理人身险公司的销售行为,防范增额终身寿险误导销售。特别是2022年11月发文要求人身险公司对增额终身寿产品开展严格排查,对存在通报问题的产品严令停售。

❏ 财产险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速

财产险发展受到经济增速上行的拉动。2016年以来,除个别年份之外,财产险保费增速大致与我国GDP增速同步。2023年,我国经济政策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预计当年GDP增速将在5%之上,财产险保费预计也将保持较快增速。

从业务线来看,一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疫后恢复性增长,以及政府对汽车消费的支持,预计车险将稳健增长。二是伴随着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实施,以及各级财政继续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预计农业保险仍将快速增长。三是责任保险在转变政府职能和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作用凸显,安全生产责任险保险、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IDI)、新材料保险、“首台(套)”保险、知识产权保险、董事及高管人员责任险(D&O)等业务规模将继续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设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国家级金融智库。2015年6月,在吸收社科院若干其他新型智库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更名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5年11月,被中国政府批准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



本公众号独家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文章标题文字和内文文字(包含文末责任编辑)禁止二改!否则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责任,谢谢理解和配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中国支付,渗入大马

来源:头条号 作者: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09/26 15:28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