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生物医药 » 正文

“你们还能撑多久”背后的“生物医药融资难”之思

作者:上观新闻 来源: 头条号 77105/02

“你们还能撑多久”,在过去的一年,这是生物医药企业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寒冬”一词,则被频繁地用来形容生物医药的资本市场。生物医药的融资,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多集中在早期研发阶段,拿不出厂房或土地做抵押,也没有销售收入;虽

标签:

“你们还能撑多久”,在过去的一年,这是生物医药企业被问得最多的问题。“寒冬”一词,则被频繁地用来形容生物医药的资本市场。

生物医药的融资,一直以来都是个难题。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大多集中在早期研发阶段,拿不出厂房或土地做抵押,也没有销售收入;虽有技术和专利,但做药是个“九死一生”的事,投资人对技术的判断难度颇高。

这“一方良田”如何才能遇见“金融活水”,是个必须破解的问题。今天,上海科创办在张江科学会堂举行了一场“金融支持生物医药创新研发对接会”,10家生物医药企业与金融机构意向签约,融资规模破20亿。

对于融资这件事,生物医药企业和金融市场到底怎么看?多位业内人士接受了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为破解“融资难”提供了不同维度的视角。

【传统银行一直是“想贷而不敢贷”】

说到去年资本市场的“寒冬”,领泰生物创始人、总经理冯焱说,他们就被“误伤”了。

今年3月28日,领泰向美国提交了自主研发的IRAK4新型蛋白降解剂的临床试验申请。这是国内首创、全球第二个IRAK4蛋白降解剂,适应症为化脓性汗腺炎和特异性皮炎。

作为一家初创企业,领泰融资的轮数并不多。“其实当时我们很纠结,要不要把临床试验推迟,因为对我们来说最大的挑战就是融资,但项目‘箭在弦上’不得不往前推。”冯焱说,他们选择的这一赛道比较前沿,国外同一靶点今年刚进入临床二期,他能够理解投资人的各种担忧。

领泰的融资还在进行中。“不会担心融不到,因为生物医药的价值经历这波‘泡沫’后已回到合理区间,但确实担心融资进程会影响项目推进。”冯焱坦言。

“对生物医药行业的技术判断和风险识别,相比其他行业,存在更大挑战。”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科技金融专班主任助理周珂说。一方面对于创新药的认知要求较高,另一方面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不确定性高,因此信贷评判的壁垒也高。

在最近不到两年的时间,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为25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了170余亿元授信额度支持。怎么做到的呢?周珂介绍,关键是对生物医药企业要有一个技术评价,上海市分行为此建立了专业团队,由清华大学相关领域博士作为生物医药板块牵头人,还创新设立生物医药行业授信申报模板和核额模型等标准化工具。“对于科创企业,我们不再基于传统财务数据来评判,而注重其是否吸引头部投资机构,创始团队技术能力是否过硬,其产品在细分领域中是否处于领先地位等,通过这样的综合评判来控制整体风险。”

以国内首创的“磁波刀”技术主打无创诊疗的沈德无创时代,不久前与宣武医院、联影医疗共同承接科技部“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即将开展帕金森症的临床试验。疫情早期,其也遭遇过资金链紧张。“在张江高新区漕河泾分园牵线下,多家银行给予了贷款支持,通过债权融资我们渡过了难关,后续得以完成四轮累计近3.5亿元融资,投后估值近20亿元,成为疫情困局下的逆袭者。”沈德无创时代执行CEO崔磊说。

长期以来,生物医药企业前期融资以股权融资为主,传统银行一直是“想贷而不敢贷”。如果建立专业的生物医药技术团队,或借助第三方技术平台力量,打破信贷评判壁垒,更多传统银行可参与前期融资,从而引入更多的“金融活水”。

【金融支持要为下一轮生物医药发展打下基础】

作为上海唯一以投资早期和早中期科创企业为主业的国有核心投资平台,上海科创集团多年来将生物医药作为最重要的投资方向,识别力正是其优势之一。

截至目前,上海科创集团累计参股生物医药领域创投基金30余家,投资生物医药企业167家(其中直接投资60余家),实现科创板上市23家,占科创板生物医药上市企业数量的20%,包括“基因治疗合同研发与生产服务第一股”和元生物、“模式动物第一股”南模生物等。

对于生物医药领域的“卡脖子”技术和前沿技术,上海科创集团的眼光也很独到。比如生物医药上游的生物工艺领域,他们投了乐纯生物;再如mRNA技术,尚无多少人知晓之时,他们就投了斯微生物。

“关于资本‘寒冬’,有热就会有冷,之前确实过热。”上海科创集团海望资本创始合伙人王楹说,对于真正成长性好的企业,还是有很多资本在追逐。“我们一直专注生物医药产业投资,但受限于资金规模。海望医疗健康基金正在募资期,希望得到更多方面的资金支持,共同助力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在他看来,面对激烈的外部竞争,上海最大的优势是产业环境,金融支持要为下一轮生物医药的发展打下基础。

【找到最适配的融资节奏】

融资,也要讲究节奏。“找到最适配的融资节奏,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事。”乐纯生物董事会秘书袁黎说,在不同时间节点,融资可以起到不同作用。何时引入产业投资人和国际资本,需要根据企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慎重适配。

在她看来,企业良好的盈利模式、市场空间以及未来成长性,代表自我“造血”能力,是根本;而金融、资本的“输血”,则是“加速器”。“要让资本看到实体端足够强的生命力和成长性,才能达到‘金融服务实体、实体反哺金融’的期望值。”

“资本的‘寒冬’来临前,还在降温时,我们已经把钱拿到手了。”轶诺药业创始人江磊说,他们有个习惯,账户上还有钱时就考虑融资,一直以来算得上顺利。最初的天使轮,弘晖资本主动找上门。“那时候,我们的项目还不成形,投资我们就是基于一种信任。”彼时,与药打交道多年的江磊和共同创始人寿建勇,刚组建了一支研发团队。如今,轶诺药业研发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有望成为世界上第一款针对该疾病的口服药物。

“融资这件事,光靠政府不够,需要政府撬动社会资本。但融资次数多了,股权就被稀释了,到一定阶段会影响创始人对企业的控制权。我们一直很注意,平衡好股权配置和股东关系。”江磊说,正因为此,“名股实债”,即以一定利息约定在某个时间点退出的投资方式,受到企业欢迎。

他还提到,对于从科创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企业,能否投资额度放宽一点、期限长一点。

【一泻而下的暴雨容易冲垮河堤,涓涓细流反而水流不腐】

“寒冬”之下的2022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8536亿元,同比增长5.7%,展现出“逆势而上”的强劲韧性。从2022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公布的数据看,近两年,上海生物医药领域私募股权和风险投资总融资规模达549亿元,全国占比超25%,位居全国首位。

“生物医药是未来20年最值得投资的行业之一,阶段性‘寒冬’不会影响行业快速增长的趋势,需要耐得住寂寞,我们愿意长期陪伴生物医药企业的发展。”国泰君安投行医药健康行业部负责人曹璐说。

受访的生物医药企业表示,他们或多或少享受了来自政府的补贴和支持,感受到了上海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的活力。

一泻而下的暴雨容易冲垮河堤,涓涓细流反而水流不腐。能否从企业全生命周期出发,破解不同阶段的融资痛点和难点?鼓励社会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能否出台生物医药产业专项金融政策?

正如今天这场对接会给企业带来了信心,期待多方合力下破题“融资难”。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 图片编辑:邵竞

来源:作者:黄海华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