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有经济一直是支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核心力量。伴随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与时俱进地发生转变,国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也在不断调整。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要“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以下简称“五力”),体现了新时代、新情境下,国有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使命和新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立足国有经济“五力”的历史演进脉络,准确把握国有经济“五力”的新时代内涵,探索增强“五力”的新路径和新举措。
国有经济“五力”的目标演进 国有经济“五力”的提出,是在改革与发展进程中逐渐演化形成的。国有经济发展目标的转变,体现了不同时期国有经济使命和功能定位的变化。 改革早期重点强调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和带动作用。这一时期主要强调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因此对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予以高度关注。1999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放大国有资本的功能,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 党的十六大之后,我国注重激发国有经济的内生发展活力。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以下简称“三力”)。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面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在“三力”基础上加入了“抗风险能力”。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新时代适应全球竞争力和创新发展新要求。伴随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对国有经济“创新力”提出更高要求。2019年11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自此,国有经济“五力”的发展目标不断深化。 由此可见,伴随外部环境的变迁和国有经济自身发展,从早期强调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到重视发挥国有经济的带动力和影响力,再到激发国有经济的活力,提升国有经济的抗风险能力,直到近年来提出增强竞争力和创新力,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在与时俱进地发生转变。 国有经济“五力”的时代内涵 国有经济“五力”的提出,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目标和新要求。一是体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发展也要顺应这一趋势,从激发国有经济活力转变为全面提升国有经济竞争力。一方面体现在竞争力内涵的变化,即由注重“内生”的要素活力,转向兼顾“内生”的要素活力和“外在”的竞争实力。另一方面表现在控制力内涵的变化,即由强调全局范围内“数量”的控制力,转向强调重点领域中“质量”的控制力。 二是蕴含改革与发展的新动力。创新力是国有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实现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创新突破的主力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国有企业进一步提升全面创新能力,其中,既包括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所需的技术创新能力,还包括适应新经济模式下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 三是着眼全球化竞争的新视野。当前,无论是竞争力,还是控制力、影响力,都应当以世界一流企业为标杆,立足全球化竞争背景来理解其新内涵。竞争力,应突出体现国有企业在参与全球化市场竞争中具备的综合实力。控制力,应融入提升国有企业对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控制力的新内涵。影响力,应注重提升国有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享有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是适应内外部变化的新能力。国有经济抗风险能力是提升国有企业综合竞争力、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关键。在宏观层面,抗风险能力主要侧重保障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在微观层面,抗风险能力更多强调防范国有企业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有企业应当以创建世界一流企业为目标,加快培育能够快速应对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动态能力,平衡好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活动与健康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 国有经济“五力”的提升路径 展望未来,增强国有经济“五力”仍是国资国企改革的核心目标。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探索实现改革目标的新路径和新举措。 第一,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通过战略性重组、混合所有制改革等途径,促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命脉,以及科技、国防、安全等重要领域集中,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 第二,继续深化“管资本”的国资监管体制。近年来,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架构已基本建立,今后应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两类平台的功能和作用,加快推进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和运行质量。同时,引导国有企业通过战略联盟、混合所有制改革、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更大力度发挥国有资本的带动效应和杠杆作用,加快形成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相互融合、共享发展的良好格局。 第三,进一步激发企业家精神和内生活力。企业家精神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针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在实施改革与创新过程中面临的障碍和顾虑,下一阶段应扩大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试点,切实破解身份转换等难题。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有效激发国有企业的企业家精神,使其成为引领企业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同时,要在竞争性领域和具备条件的混合所有制企业,有序推行职业经理人和员工持股制度,建立健全中长期激励机制,强化国有企业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第四,持续提升国有企业全球化经营能力。尽管我国已有一批国有企业跻身世界500强行列,但跨国指数低、品牌影响弱、大而不强等问题仍较为突出。在逆全球化浪潮冲击下,我国的国有企业亟待提升全球化经营能力,核心在于增强企业全球化资源配置能力,这就要求积极参与全球产业规范和技术标准制定,更好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和创新体系。同时,为确保国有企业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合法性,应加快完善市场化经营机制,更加积极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断提升其在国际社会的品牌信誉度和影响力。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研究”(20AZD04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王欣获取更多学术资讯 请关注中国社会科学网官方微信公众号cssn_cn
“五力”确保国有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网 来源: 头条号 85705/02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的基本经济制度。改革开放40多年来,国有经济一直是支撑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与核心力量。伴随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与时俱进地发生转变,国有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要求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