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1日,由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碳金融等各个领域的绿色金融体系由此开始构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市场规模都在快速增长。当前,我国ESG发展现状怎样,能够起到哪些作用,存在什么问题,未来将如何发展?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王遥表示,虽然当前中国ESG面临很多挑战,但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投资策略,如果能应对挑战,制定统一的ESG标准,认清ESG的价值,将会为新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教授。受访者供图 中国ESG的发展和投资处在初步阶段新京报贝壳财经:相比全球的ESG发展,我国目前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全球的ESG发展对国内会不会产生影响?王遥:ESG在国际上已经发展了较长时间,其概念早已深入人心,目前正逐步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ESG信息披露体系和评估体系。现阶段,中国ESG的发展和投资依然处在初步阶段,面临着很多挑战。国际上已有多家交易所、证券监管机构或一些非政府组织提出要求上市公司披露ESG相关信息,有的交易所还推出了专门的信息披露指引,明确指导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而当前中国ESG信息披露还相对缺乏规范性和专门的引导,企业发布ESG报告基本是自愿性的。在今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社会责任局、制定印发《提高中央企业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国资委的相关举措,明确了中央企业未来的工作方向,为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健全ESG治理体系提供了目标和指引,也为推动我国ESG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投资方面,国际资本市场上ESG投资理念已经得到社保基金、共同基金、捐赠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广泛认可,全球范围内以ESG为标准的基金规模在近年来得到快速扩张,ESG正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投资策略。据彭博统计数据,全球ESG资产规模由2016年的22.8万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的37.8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约10.64%,并预计在2025年达到全球53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目前,国际上,ESG的应用主要在资本市场,而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比如股权基金和养老基金等。而中国ESG发展相对滞后,整体投资规模较小,市场上也缺乏相应的ESG投资产品。近年来,国际主流对ESG的关注也在影响中国ESG的发展。随着MSCI、富时等指数进入中国市场,国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的ESG信息披露要求越来越高,进而倒逼中国企业加速提升ESG披露水平和表现。一些国内机构投资者逐步加深了对ESG投资的价值认识并把ESG理念纳入投资决策中,当前已经有一些机构推出了以ESG为主题的金融产品。金融机构和企业迎来新机遇新京报贝壳财经:ESG是指环境、社会和治理,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对企业运营规则进行重塑。您认为ESG可以为企业和机构带来什么?王遥:双碳目标的提出,为金融机构和企业都带来了新的机遇,但同样也带来了新的挑战。ESG能够助力企业更好地迎势而上,应对相关风险。对于金融机构来讲,ESG是应对气候变化背景下所产生的物理风险和转型风险的抓手,同时也是投资领域找到超额收益的叠加标准。ESG以兼容行业特性考量和颗粒度评估需求特点,可有效评估和跟踪新旧动能转换下的减排降碳关键产业,并优化金融助力产业低碳转型的路径。金融机构深入践行ESG理念,以ESG框架开展投融资活动,形成以资本倾斜引导和支柱高碳产业绿色转型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有助于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及畅通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此外,ESG投融资已在国际资本市场有广泛的领先实践,ESG绩效与企业股票收益、财务绩效、市场风险以及融资成本之间的相关性已得到一定实证。金融机构积极推进ESG投融资产品和服务创新可推动实现风险“向质量转移”,提升机构收益的同时提高投资者及利益相关方信任度,助力金融市场高质量发展。对于企业端来说,ESG披露是在更好满足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企业自身治理结构的完善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管理经营行为对环境、社会的影响,长远来看将有助于改善企业运营和奠定实现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企业关注自己ESG水平的提升以及提高信息披露透明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企业获得长期价值投资者的青睐,融资的时候也能够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为企业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多资金支持。标准的制定需要考量行业、企业具体情况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ESG还存在评价标准不统一,投资规模较小,市场认知有待提升等问题。这里面,您觉得什么是最关键的?企业能够做什么?王遥:制定标准是最关键的,需要形成符合国内资本市场特色和企业实际需求的统一的ESG标准。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参考国际ESG相关标准。ESG在国际上开始较早,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率先做出了实践,我们可以取其精华为我所用。目前,全球许多监管机构均已制定了强制性或指引性的ESG信息披露要求,对ESG报告提出更规范化的要求。而其制定依据主要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可持续发展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等相关目标与标准,这与各主流评级机构ESG指标搭建依据基本保持一致。同时更重要的是依照中国的国情及发展现状,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ESG体系。ESG虽然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但其关注对象还是实体经济企业的ESG综合绩效,企业希望通过ESG标准形成内部ESG治理的基础,使之有据可依、有路可行。因此,标准的制定需要考量行业、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情况,尤其是我国中小企业的能耗问题、治理问题较为严重,可以将它们囊括在标准中,展现全面化以及定制化。中国本土议题还可以包括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高质量发展等,围绕这些主题的标准可以给中国企业的ESG发展指明方向。最后,标准的制定需要反映出利益相关者的关切。制定标准时需要与利益相关者深度接触,对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分析,得出与企业ESG发展有密切联系的相关议题,并在标准制定时予以考虑。目前,国内已经有一些上市公司在环境、社会及治理层面做出了很好的实践。企业想要充分利用ESG,需要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要求,为未来发展储备动能,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深化ESG理念和认知、向专业机构寻求能力建设支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将ESG纳入企业战略规划和文化建设、强化气候及ESG全维度的风险分析、吸纳ESG相关跨领域专业人才等多维度实现企业ESG发展。在强化自身ESG能力建设上,企业一方面可积极利用新兴数字化技术,梳理企业与其内外部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及影响路径,识别和量化公司产品和服务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将企业日常的业务经营活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相关联,以便及时形成应对策略。另一方面,企业还需要在ESG人才培养、绿色技术研发能力及资源整合、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及保护机制、ESG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等多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增强企业发展的韧性和可持续性。包括但不限于企业应当制定ESG风险管理制度和ESG风险事件应对预案,对可能发生ESG风险事件的部门及业务进行监督,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已经发生的ESG风险事件要及时、妥善地处理,对于有关ESG风险的舆情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积极响应,并在结束后反思与总结。未来ESG将推动企业和社会良性互动新京报贝壳财经:您觉得未来ESG将有怎样的发展?王遥:ESG在中国的主流化趋势已经开始显现,但依然处在初步发展阶段。未来国内不管是企业还是投资者均会越来越重视ESG信息,这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一方面,当前国内逐步构建与国际接轨兼具中国特色的ESG标准,有利于规范企业ESG信息披露,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披露ESG信息并不单纯是一个报告的问题,而是企业践行ESG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并对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起到较好的作用,这样的企业是可持续的。未来我国上市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数量及质量将会显著提升。陆续出台的相关政策将对上市公司ESG报告中更多细节内容进行完善,企业所披露的ESG信息将更加规范,进而支持上市公司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当上市公司自身注重ESG及可持续发展,就会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持续关注和监测,对于最终呈现的ESG报告的质量有所把控。另一方面,随着ESG投资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下,国内资产管理机构ESG投资意愿将逐步增强,开展ESG投资的资产管理机构将逐步增加,我国ESG投资实践将不断发展完善,并将呈现向新向好的发展态势。一是责任投资方式不断创新,ESG投资产品更加丰富。在今后推进ESG投资的过程中,各资管机构将进一步创新责任投资方式,同时加强ESG相关数据获取、处理方法和分析工具的开发和运用,丰富各种类型的ESG投资产品。二是投资流程进一步完善,ESG投资理念贯穿投资全过程。在未来,资管机构在进行ESG投资实践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投资流程,将投前、投中和投后管理的各个环节纳入ESG投资理念,保证ESG投资理念切实落地并发挥实效。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刘军
王遥:积极应对挑战,ESG在中国主流化趋势开始显现
作者:新京报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93812/20
2016年8月31日,由人民银行牵头,七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国覆盖银行、证券、保险、碳金融等各个领域的绿色金融体系由此开始构建。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市场规模都在快速增长。当前,我国ES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