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引资的问题
(一)盲目迎合
部分地区推崇“饥饿招商”,致使招商引资工作盲目,存在不挑剔、无下限、没有远见等问题。
盲目地迎合投资者,忽略了当地真正的需求,只关注资本,忽略了项目的质量和内涵,这就导致了部分地区为了达到既定目标,反复引进一些低级工程的情况。
此外,在招商过程中,由于对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对吸引的投资进行有效的约束和制约,因此,在招商过程中存在着随意性。在园区内由于盲目的投资,大、小企业之间不能进行横向协作,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和明显的规模效应。
在招商引资过程中,盲目投资不但会影响资源的集聚,而且会造成企业或区域的核心竞争力缺失,从而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方式单一
招商引资方式的单一会引发诸多问题的产生。比如,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如果仅仅依靠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进行招商,企业就有机会从中寻求政策红利。
这种“坐享其成”的方式,容易激发投资者的短视行为、投机取巧的心态,从而削弱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发展。
再者,没有充分利用区域内的资源、工业等方面的优势,没有凸显区域内的资源特点。以土地、税费的优惠来吸引投资,不仅不能突出当地的特点,反而会导致土地的浪费、税收收入的损失。
的确,在初期的地区开发中,政府的“优待”的确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三)效率不高
在现行的招商引资评价体系中,存在着重“量”轻“质”的现象。
只搞“面子工程”的做法,让部分地区招商引资形成了把指标强加于人、以数量论英雄的错误观念,形式主义倾向比较严重。形式主义的趋势,使招商引资看上去声势浩大,实际上效果不大。
在缺乏专业人才支持的情况下,招商部门仅凭推荐概念无法吸引到投资商。
招商引资的策略
(一)政策方面
首先,要主动把政策落到实处:
将国家、省、市扩大利用外资和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落实到位,将现代产业精准招商系列的有关优惠政策学习透彻,并将其应用于招商引资的具体工作中。
利用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平台,对政策进行有效的宣传,将政策传递到企业和公众中。对各县市区、经济功能区等政策落地情况进行监督,确保政策的连续性,并及时兑现社会化奖励等相关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推进作用。
其次,要加强对各单位的监督和评估:
构建一个产业招商监测指标体系,可以对目前的招商引资状况展开实时监测并反馈,从而可以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对招商引资的成效和工作绩效进行及时地了解。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制定招商引资的考核办法,力争将产业招商的相关指标纳入招商引资工作的考核体系中。用定量的评价来激励员工的工作热情。
建立招商工作业绩报告机制,定期向主管部门汇报招商工作的主要经济指标。
最后,提高引资工作的管理和服务:
着力营造“快审批,快办事,优服务”的优质服务环境。借鉴青岛市的“3540”体制,即:企业开业、房地产、建筑等方面的审核,分别用时为:3个工作日、5个工作日、40个工作日。使招商服务在实际工作中起到省时省事省力的作用,并对投资项目的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优化。
要实现其对行业的统计和控制,真正发挥其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支持作用,提升招商引资工作的效率。
(二)产业方面
首先,提高精准定位:
各地要结合自己的产业发展态势,以加速新旧动能转换为目标,对“四新”、蓝色、高端和新兴产业进行走访。对投资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四个区”带动“多个园区”突破。要对产业布局进行细化,根据“双招双引”的特点和优势,以“缺啥就补啥”为原则,把产业布局优化成有框架方向、有内涵优势。
其次,加快建设步伐:
重点开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的建设工作,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充分利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基金,健全项目管理推进体制机制,推动项目引入、落地、实施整个流程的开展。实施“以精促精”的现代工业项目,抓住重点工业项目的投资导向。
对世界著名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采取各种形式的引资活动,加快推进重点企业投资项目的落地。对已经入园的企业要做好服务工作,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
最后,要大力推动企业的集聚:
以本地的产业布局为依据,对各县市区、经济功能区主导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合理引导,明确区域优势产业发展方向,确立主导产业,实现重点招商和精准招商。
加速构建产业体系,推动优势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产业集群体系朝着优势产业集群的方向发展,将产业集群扩展成优势产业集群。
建立行业智囊团,利用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和龙头企业等资源,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
#产业转移、招商引资##大湾区招商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