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自主研发国内最大炉型海绵钛——(引题)“钛”团队用新技术造出新材料(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马安妮“出来了!出来了!”随着一声惊呼,新疆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世界第一炉20.56吨海绵钛钛坨正式吊装出炉。位于哈密市的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参与海绵钛研发的肖自江团队激动地鼓掌庆贺。这项技术刷新了该公司去年创造的还原蒸馏车间单炉海绵钛产量16吨的纪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海绵钛炉型产品。摸着石头过河2022年,新疆湘晟技术团队迎来了最大的挑战:研发大炉型海绵钛生产工艺。面对这一挑战,技术团队每个人既紧张又兴奋。“以前我们研发的海绵钛钛坨重量、体积比较小,而且也有相应的技术参考,这次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新疆湘晟研发团队负责人肖自江说。说干就干。团队成员没有经验,就在已有的16吨海绵钛生产工艺基础上,开始摸索。虽然只有4吨的差距,但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数据可谓千差万别。工艺方案中海绵钛钛坨的结构、反应器尺寸、加料方式和加料速度等技术参数要求精准再精准。第一次“投料”前,为了找出最优生产工艺,肖自江带领着10名技术骨干经历90多天的技术攻关,从海量的数据中找出最优匹配方案,并改进工艺的过程控制。“第二次方案预演我们都很紧张,带着一点担心,结果在行业专家评估后,可以实施。”公司工程师王炳说,“心里的石头落地了”。“这是技术挑战,也是我成长的机会”30岁的王炳见证了公司的每一次技术突破,这次参与20吨海绵钛自主研发项目,他觉得十分荣幸,“这是技术挑战,也是我成长的机会”。今年8月底,海绵钛反应器等装备设计制造完成,试验正式开始。 9月9日凌晨,第一批海绵钛原料正式入炉,投产期间技术骨干和一线员工一起,坚守在设备周围,实行24小时值班,记录每一次数据的变化,按照工艺方案进行试验。“要想成功就要严谨再严谨,在入炉的每个晚上我们技术员的手机都保持24小时开机,一旦有数据的变化,就得组织技术员线上讨论,共同找出解决办法。”王炳说。9月26日,经过415.5小时的炉内反应、4天冷却,高3.6米、重20.56吨的海绵钛钛坨正式吊装出炉。“我们成功了!”聊起大炉型海绵钛钛坨研发过程,王炳带着坚毅而自信的语气,“回想起大家一起奋战的每个日夜,我觉得这才是开始。”他说。据肖自江介绍,目前全世界生产海绵钛的国家很多,大多是10吨以下的小炉型,“20吨大炉型海绵钛生产技术不仅提高了生产质量,做到了比同行业节能10%~20%,还能够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实现绿色生产。”技术引领,建设全钛产业链在今年3月份,一个年产20万吨四氯化钛、精制技改项目、年产5000吨高端宽幅钛合金板材项目在新疆哈密开工。“建设了这个项目,将完善哈密钛产业全产业链,推动哈密打造世界一流的钛产业基地。”企业负责人对项目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新疆湘晟技术团队组建以来,致力于技术研发。2018年技术团队研制生产出新疆第一炉海绵钛(13T),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2021年正式成立新疆钛基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产出大炉型16吨海绵钛钛坨,今年又创新研制出20吨海绵钛钛坨。“这次自主研发的20吨大炉型海绵钛钛坨,能耗方面比同行降低了15%,产能提高了20%。”新疆湘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绵钛钛厂厂长张建锋介绍说。目前,新疆湘晟已经掌握了目前主流的镁热法制钛工艺,拥有“钛矿-高钛渣-四氯化钛-海绵钛-高端钛合金材料-钛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并配套氯碱生产,实现了海绵钛生产的产量规模化、设备大型化、产品质量高纯化、生产控制自动化。
“钛”团队用新技术造出新材料
作者:中工网 来源: 头条号 96005/07
原标题:自主研发国内最大炉型海绵钛——(引题)“钛”团队用新技术造出新材料(主题)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马安妮“出来了!出来了!”随着一声惊呼,新疆自主创新研发生产的世界第一炉20.56吨海绵钛钛坨正式吊装出炉。位于哈密市的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