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债市 » 正文

浦银安盛债市观察 | 利率债收益率突破关键点位,债市做多热情升温

作者:浦银安盛基金 来源: 头条号 85905/11

2023.5.1-5.5债市焦点4月官方制造业 PMI 为 49.2,前值 51.9;非制造业 PMI 为 56.4,前值 58.2。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政策没有强刺激。据路透报道,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敦促银行进

标签:

2023.5.1-5.5

债市焦点

4月官方制造业 PMI 为 49.2,前值 51.9;非制造业 PMI 为 56.4,前值 58.2。

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政策没有强刺激。

据路透报道,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敦促银行进一步下调存款利率。


债市走势回顾

4 月债市进一步下行且突破关键点位,10Y 国债活跃券收益率下行 7BP 至 2.78%,10Y国开活跃券收益率下行 5BP 至 2.99%。首先,尽管经济金融数据表现偏强,但市场对复苏的持续性依旧存疑;其次,部分中小银行调降存款利率,带动降息预期有所升温;最后,税期过后资金面阶段性紧张,央行加大逆回购投放维稳流动性。总体来看,经济弱复苏逐渐成为市场的一致预期,叠加流动性充裕+配置力量强劲,债市做多热情明显升温。

图:国开债活跃券收益率

单位:% 数据来源:Wind,截至2023.4.28


债市策略

基本面方面:4 月制造业 PMI 重回收缩区间,基本验证前期观点,即随着疫情管控放开后积压需求的快速释放,经济反弹斜率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后续更多依赖经济内生动能的缓慢修复。目前经济仍处于弱复苏的初期阶段,且更多呈现出结构性的特征,主要亮点在于出行相关消费以及政策驱动型投资。但前者的传导链条偏短,而后者更多倾向于新基建(智慧城市、数据中心等),两者对上下游产业的拉动较弱,叠加制造业库存去化并不顺利,因此经济从底部回升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整体来看,弱复苏格局对债市整体偏有利。

流动性方面:经济反弹斜率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银行必要超储率进一步增加的空间有限;同时由于前期信贷投放节奏较快,后续增速放缓后对超储的消耗也将有所减少;此外,考虑到目前银行间杠杆率已经回落至中性水平,央行主动收紧的概率较低,银行体系流动性对债市仍有支撑。

政策方面: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当前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基调维持不变,仍聚焦于恢复和扩大需求,并未出台超预期的刺激政策。

曲线结构方面:1-3 年短端收益率位于历史 12-25%分位附近,而 10 年长端收益率位于历史 3-7%分位,收益率曲线整体较为平坦(国债 10-1 年利差位于历史 43%分位,国开 10-1 年利差位于历史 18%分位,国债 30-10 年利差位于历史 4%分位)。


后市展望

利率债方面

整体依旧维持经济弱复苏的判断,基本面环境对债市仍偏友好;政策和流动性方面,短期看不到明显的利空因素,相反资金利率存在被动下行的可能。当前对长端利率偏谨慎的主要原因是收益率曲线较为平坦,但如果后续资金利率有明显好转,可能进一步打开长端利率下行空间;此外,考虑到目前隐含税率处于历史绝对低位,建议优先选择国债进行波段操作。后续继续保持对高频经济数据以及资金利率波动情况的跟踪。

信用债方面

经历 Q1 机构配置的推动,信用利差已经从高点回落,并未压低至赎回潮前极低的分位点水平。下半年供需格局将边际变化,二季度是重要观察窗口。虽总供给大幅改善的概率仍低,但边际改善趋势将延续,需求端在风险偏好降低、估值波动风险提升的叠加之下,对信用的配置将更为审慎,同时经济复苏、社融回升消耗金融系统流动性,配置需求逐步回落,供需格局在下半年将出现变化。

可转债方面

宽松预期/资产荒驱动股债表现超预期。节后指数层面表现超预期,预计与降息预期有关(金融上涨+收益率下行)。宏观预期混沌,经济预期在弱复苏和弱衰退之间摇摆,国债收益率显著回落,资产荒环境出现,这些都有利于主题思维(AI+中特估)。但 AI 和中特估位置都不低,AI 内部也出现显著分化,因此更加注重择券择时。稳健方向可以关注二季度可能有需求改善弹性的消费服务。


风险提示: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以上数据来源Wind,海通证券。本资料中提供的意见与评述仅供参考,并不构成对所述证券的任何操作建议或推荐,依据本资料相关信息进行投资或行事所造成的一切后果自负。本资料归我公司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对所述内容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删减或修改。基金管理人承诺将本着诚信严谨的原则,勤勉尽责地管理基金资产,但并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不代表未来业绩的预示或预测。基金投资有风险,敬请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基金法律文件。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