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专精特新 » 正文

商道经纬丨优化制度 破除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藩篱

作者:中国经济时报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74212/21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从一个部门的政策逐渐演变成国家的政策,进而又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精特新企业受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如何为专精特新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如何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业内专

标签:

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从一个部门的政策逐渐演变成国家的政策,进而又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专精特新企业受重视的程度前所未有。如何为专精特新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如何激发涌现更多专精特新企业?业内专家、专精特新企业负责人给出了一些见解。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正不断迸发活力。以今年前三季度为例,科创板已有223家上市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而在创业板3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285家实现盈利、157家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分别为89.91%、49.53%,较板块整体水平分别高出5.92个百分点、3.22个百分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破除制约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的藩篱,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双轮驱动。

专精特新企业的难题

作为青海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青海启迪清源新材料有限公司有效突破多项盐湖提锂工艺技术难题,镁锂分离浓缩技术在卤水提锂首次成功应用,开创世界领先膜法镁锂分离技术,打破国际技术垄断。大幅提升了盐湖企业的提锂纯度和收益。

启迪清源集团董事长杨荣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我们是研发驱动型企业,科研费用投入较大、人力成本较高,公司凭借自身核心产品获得了市场认可,各项目进入规模化建设阶段。在步入发展跃升期的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及校企改革等各方面因素,企业在成为专精特新企业后依然面临着融资困难。”

“扶持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需要更加有针对性、更加具体些、更加灵活变通。企业发展面临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尤其是所从事的业务处于前沿领域时、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更加需要耐心和政策、资本的融通。”杨荣说。

致远互联是一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基于自身的协同运营平台能力,助力不少专精特新企业实现管理进阶。本报记者在采访中获得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致远互联新签约国家级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0余家。

致远互联副总裁、市场中心总经理刘亦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目前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可以归纳为六个方面:缺少市场推广的手段及经验;在一些关键领域可能存在“卡脖子”问题;存在人才缺口;缺少企业运营的经验,例如技术如何转化面向市场,如何进行市场融资等;缺少资金支持;扶持政策针对性及创新性不足。

刘亦然呼吁,进一步扩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规模;加大人才政策扶持;优化体制机制,强化政策支持,夯实制度保障;注重基础投入,强化平台建设,形成有活力的创新生态;改善营商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加强数字赋能,强化升级改造,推动传统企业提质增效。

在刘亦然看来,可以对专精特新企业采取以下支持措施:给予一次性奖补;颁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证书;对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给予“一企一策”帮助,如财政专项资金、税收优惠、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扶持、融资增信等;在融资服务、技术服务、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专题培训等方面重点扶持;对企业在金融服务上有倾斜,提升本企业在金融市场融资吸引力,后期在企业技改项目、培育项目资助申请上有政策倾斜;支持企业挂牌上市等。

优化制度 系统支持

当前,我国初步形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大中小企业联动的创新机制正在成型,中小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不断完善。专精特新企业正持续为产业链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我国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许召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专精特新企业是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也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最能体现我国“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发展方向和要求。多数专精特新企业的特征是质量效益好,但发展空间不一定大、增长速度不一定快。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需要根据这一特征进行全面的制度优化和系统支持。

一是要着力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数专精特新企业都需要加强研发创新,形成企业的技术优势、质量优势和管理优势。大量的研发创新投入、品牌建设投入等都具有投入大、风险大的特征,必须要有相应的市场回报作为支撑。要更大力度保护知识产权、商标、商业秘密等,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加强检验检测和市场监测,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环境,从根本上激发企业扎根主业、创新发展的积极性。

二是要营造支持企业培育工匠精神、安心发展主业的外部环境。要从各项支持政策到金融、人才等资源保障上,引导企业坚持专业化、精益化的发展道路,坚持深耕主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三是要在新发展格局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更好地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往往质量、品质更高,但成本也略高。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并不在于给予企业多少直接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要更快地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形成全社会对高品质商品的更多需求,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对拉动产业升级的需求引领作用。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大多分布在机械设备、化工、生物医药、电子、电气设备和计算机行业。这些行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点领域,也是技术、资本高度密集的领域。需要根据中小企业所处行业特征形成有针对性的培育思路。

例如,机械化工类中小企业具有重资产、产品与工艺流程需持续更新等特征需要通过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融资服务等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在关键设备中的持续投入。加强技术与工艺创新政策激励,支持企业在专业化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电子、电气设备和计算机类中小企业具有技术更新快、深度嵌入国内外产业链等特征。需要持续鼓励中小企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鼓励中小企业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电子信息技术中小企业与上下游产业链的融合,打造自主可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

王晓明表示,除了按照行业特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外,还可以按照专精特新企业技术来源特征促进关键技术的转移转化与产业化,以及按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规模与创新能力进行梯度政策支持。这些都是创新型中小企业分类培育的思路。

补齐知识产权“短板” 更好助推专精特新企业创新

图片来源/新华社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知识产权是衡量专精特新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评价标准,也是专精特新企业链接创新载体,融入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的纽带。业内人士认为,深化实施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将助力专精特新企业提品质、增品种,提高市场竞争力,激发持续创新活力。

知识产权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而美”

知识产权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研究员王磊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政策有力推动和扶持下,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水平和运用能力普遍较高,研发强度明显高于一般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持续性发展势头良好。

根据统计,自2019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48家以来,截至目前已认定四批,共计8997家。这些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疫情期间仍保持在9%左右的较高水平,平均每家企业专利申请量达到超过100件。

以光伏领域为例,在今年8月已完成公示的第四批43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有40家专注于光伏产业链上某个环节,他们共计申请专利4380件,平均每家约110件,拥有授权专利量为3170件,平均超过79件。

“从整体上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专利数量连年递增,呈现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的特征,成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韧性的重要力量。”王磊说。

致远互联是一家软件行业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该公司副总裁刘亦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有利于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补短板”。未来,发挥专精特新企业在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方面的积极作用,有助于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助力实现从产业链低端环节向高端环节跃升。

加快补齐“短板”更好发挥知识产权作用

目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知识产权“短板”。专家认为,加快补齐“短板”,可以更好支撑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发展。

王磊认为,受资金实力限制,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获取专利技术等创新资源能力较为薄弱,这影响企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发展后劲不够。例如,第一批24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既有有效专利量在50项以上的企业,也有不足5项的企业,且目前看有些企业已经不“达标”。

其他知识产权“短板”还包括: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交易等平台功能不健全,知识产权价值不能充分实现,企业创新得不到有效反哺。知识产权维权困难,尤其是在“走出去”过程中,部分企业的海外知识产权防范和应对能力弱。例如,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的40家光伏企业,开展海外专利布局的企业仅11家。此外,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水平不高,存在针对性不强等。

今年10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知识产权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知识产权分析师李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措施》及时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相关知识产权工作举措升级优化,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解难题,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措施,同时也反映出知识产权对于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重要意义。

“《措施》聚焦迫切需求,协同破解知识产权‘难点’‘痛点’,坚持激发内在动力和优化外部生态相结合,从强创造、促运用、严保护、优服务方面提出的相关针对性举措,将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助推作用,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李新说。

更好激发专精特新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

“专精特新企业以中小型制造业企业为主,为产业链龙头大企业配套,是产业生态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研究员周健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基于专精特新企业的本质属性,支持其发展可以侧重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支持专精特新企业与产业链龙头企业组成以知识为纽带的创新联合体。专精特新企业具有极强的创新基因,深耕的领域恰是大企业创新的薄弱点,也是产业链“卡脖子”环节。攻克“卡脖子”环节需要产业链的集体努力,大企业以需求引领,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供应商凭借自身能力填补空白。两者在交易关系的基础上开展知识合作,有利于关键核心环节的技术攻关,可以更有针对性避免市场和创新“两张皮”问题;也有利于技术转化更快,避免专精特新企业浪费较多的时间进行市场拓展。

二是建立专精特新企业赛马机制。一方面,通过面向社会,由行业内权威专家评选的公平比赛,打破大企业内部的采购僵化,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另一方面,确保创新可持续,让专精特新企业中的顶尖高手脱颖而出,配套大企业推进“卡脖子”攻关进程。

三是为专精特新企业开放应用场景。专精特新企业的技术创新取得实质性进展后,最缺的不是资金,而是市场。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措施,为能够配套大企业突破关键核心环节技术瓶颈的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多的应用场景,这既可以稳定其现金流和市场预期,又可以促进其产品和服务品质不断进阶更好满足定制化需求,形成创新的良性循环。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对于夯实我国工业‘四基’发展,支撑制造强国战略,以及关键产业链及产品‘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及数字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有重要支撑作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研究员王晓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设计,包括构建并完善产学研用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强化大中小产业主体的协作与融通创新,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引进、培育和激励机制,拓展中小企业进行前沿科技创新的金融支持模式等。

为专精特新企业营造更好的投融资环境

片来源/新华社

■张炜

11月15日,北交所鸣钟开市一周年。截至11月11日,北交所现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相关专家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表示,近年来,中央及地方政府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助力企业提高创新能力。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是我国实现制造业升级、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解决“卡脖子”难题的重大举措。2019年以来,工信部先后公布了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至此,我国已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近9000家。中信证券的研报显示,专精特新类企业可以享受的支持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资金支持,包括资金奖励、税收优惠、股权融资、债券融资和信贷支持等多方面的补助;二是产业链支持,主要是帮助中小企业构建与行业龙头间的桥梁,开放资源要素的同时促进商业合作;三是自身发展支持,包括提供人才培训和引进名额、支持特定领域的研究创新等。

“营造专精特新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关键要打造‘精准扶企’的政策体系。”无锡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吴琦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应进一步优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评价标准,实行动态监管和支持,基于不同领域、不同类型、不同区域企业需求,提供差异化支持政策。继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破除创新政策落地后税收、用工等制度障碍。加大稳岗就业和员工培训的支持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和数字化素养。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也给股权融资市场带来新机遇。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上市公司占比约8.5%。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对本报表示,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下,专精特新企业的融资环境逐渐趋好,促进了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创新来提高核心竞争力。北交所的设立对专精特新企业解决融资难题具有积极意义。相比沪深交易所,北交所上市具有上市门槛低、审核效率高、首发前公司股票的锁定期宽松、转板上市等优势,为各地方政府引导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提供了新的机遇。

稳定、持续的营商环境有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吴琦建议,针对企业在融资、税收等政策的获得感并不强的问题,要加快构建支持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进一步提升工商、财税、金融等政策的灵活性、协调性和配套性,以市场主体为单位落实补贴措施,保障政策落实到位。研发适合企业特点的普惠型金融产品,综合利用各种信用评级工具,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和可得性。加大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拓宽数字化转型融资渠道,鼓励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数字化专项优惠信贷。

在加快实现“双碳”目标背景下,专精特新企业中的新能源企业受到关注。上海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教授、金融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钟辉勇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除了在产业政策方面支持新能源企业的发展,也可以在融资方面提供进一步的支持。可以更多鼓励新能源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包括初创新能源企业在科创板的上市。债券市场也可以更多鼓励新能源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支持投资者购买新能源企业债券,帮助降低发债成本。银行可以增加对新能源企业的授信,支持有前景的新能源企业规模扩张。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房地产市场曲折修复曙光可期

●时报时评丨推动构建高水平开放的亚太贸易投资体系

●解读丨“专精特新”专板正在补足资本市场版图

●民生论谈 | 数字乡村建设再升级 补短板强弱项

●学宣贯二十大精神·民生篇①丨让2亿灵活就业者无后顾之忧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