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这两年,在炒股难度越来越高的情况下,不少投资人青睐宏观策略基金,多资产多策略能更好的应对各种黑天鹅事件。然而前两天,半夏李蓓突然宣布封盘,想配宏观策略的朋友一时“六神无主”,市场上其它宏观策略私募表现怎么样了?半夏暂时买不了之后,还有没有不错的替代品可以选择?

李蓓封盘及后市观点
最近,李蓓宣布半夏封盘的事在市场上引起了一波讨论。
封盘是因为规模再扩大的话,半夏经常使用的权益类衍生工具,就会面临交易所的持仓限制,对策略的实现和长期收益率水平会产生一定影响。
不过这次封盘针对的是新客户,老客户追加不受影响。
截至今年5月5日,旗下代表产品年内收益为5%,业绩不算惊艳,但走势较为平稳。

截至4月末,半夏的产品资产配置中,固收、商品的仓位明显上升,权益类净仓位则大幅下降。
产品4月的收益主要来自于商品净空仓和国债多仓。
后续半夏在个股和商品领域,会持分化的思路,买竣工链条和后端装修占比高的品种。
另外半夏还认为隐含波动率依然位于较低水平,会继续持有一部分股指期权头寸保护个股多头持仓。
老实说,半夏的业绩确实厉害,代表产品是市场上唯一一只近三年年化超30%,最大回撤不超10%的宏观策略基金。
在李蓓宣布封盘之后,不少朋友私信厂长询问有没有哪些类似的产品可以替代。
咱们可以先看看其它几家知名宏观策略私募的情况。
其它的知名宏观表现如何了?
首先来看看去年曾向投资人道歉的敦和资产。
敦和的两位核心基金经理张拥军和俞培斌所管理的产品去年跌幅均在20%+。
截至5月5日,今年敦和旗下的产品业绩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

宏观策略做了多年的乐瑞资产,在2021年和2022年的表现也差强人意。
不过今年乐瑞的宏观策略代表产品年初至今斩获了6.2%的收益,让被套的持有人看到了净值修复的希望。

再来看看与李蓓渊源颇深的泓湖投资。
代表产品之一在2018年—2022年间,有4年均取得了不俗的绝对收益,去年亏损也仅为4.43%。

今年的表现则比较一般,截至5月5日,基金的年内收益为-2.25%。
基金经理梁文涛做的是系统性宏观,将自上而下的基本面研究和量化相结合,在构建资产组合时会借用量化的手段跟踪多个资产类别,持仓就会更加分散。
总的来看,这几家宏观私募近两年的表现确实不如半夏耀眼,后续配置的话,不一定是特别好的替代品。
替代品还有哪些?
宏观策略本质上就是多资产多策略,基金经理按照实际宏观经济情况进行对资产比例和策略进行动态调整。
厂长按照近三年年化收益20%,同期最大回撤不超15%,产品规模大于5000万的维度选出了6只宏观策略/多策略的产品。
想了解具体的私募和相关产品可以扫下面二维码加入知识星球获取。
其中有一家规模百亿的私募,厂长想重点提及一下。
这家私募成立于2017年,商品、股票、债券策略均有涉及,尤其是他们家的主观CTA套利策略在业内闻名,深受机构青睐。
旗下复合策略代表产品成立于2018年5月,截至今年5月5日,基金累计收益达到217.03%,年化平均收益为26.01%,最大回撤仅为-6.03%。

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用债基的回撤做出了比股基更牛逼的收益。
旗下同策略的产品业绩一致性也做得很好,唯一的缺点就是额度稀缺,在整个市场上的名气远小于实力。

目前还有不少投资者对宏观策略产品有着较大误解,总觉得宏观基金经理能精通各类资产,并且每年都能根据全球经济形势政策选择最优的资产配比。
近年来半夏等宏观策略私募的持续高收益让投资者看着,难免心痒痒。
但强如李蓓也在2019年对地产行情产生误判导致当年业绩不佳,宏观不可能每次都对。
另外,国内大多“宏观策略”私募其实并不均衡,有的可能就是主观CTA,高波动高收益并且有阶段性做反的概率。
所以大家最好不要有买了宏观策略产品就一劳永逸的想法。
绝大多数名称为“全天候”的基金大多都和全天候没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