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漩涡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央和地方频频提及的关键词。但高质量发展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短期工程,这是一个从思想到系统生态重新搭建的长期工程。近期,《半月谈》刊文《“互害式”招商,谁挖谁的墙脚?》指出,部分地方政府为争项目加码招商政策,互挖存量企业,甚至内耗成了地方“互害”。其中滋生出的政策无效耗损、“超常规优惠”等问题,不仅加剧了地方负担,更助长部分企业“短期套利”心态,不利于高质量发展。招商引资,既是地方抓经济、强产业的重要手段,也是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思想的集中体现。近年来,随着成都城市能级的不断跃升,经济和人口的壮大集聚,城市对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越来越紧迫。但
作答高质量发展这一重大难关,成都和多数城市一样,也面临“招商内卷和低效招商引资体系制约”。显然站在产业建圈强链的新牵引下,成都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首当其冲的改革就是重塑招商引资,
锻造更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招商引资体系。
理清现状|看清趋势
在城事研究院看来,锻造更具有竞争力的高质量招商引资体系,关键需要理清城市的“4个发展”,即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发展机遇、发展挑战,其次要思考当前招商引资存在的“3个势”,即竞势、优势、趋势。从
发展阶段看,成都正处于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更注重量质并举转变。从
发展环境看,成都作为成渝双城极核、国家中心城市、四川省会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发展、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合作和做强省内“主干”的城市使命。从
发展机遇看,成都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交汇叠加、重大部署深入实施、重大政策加快落地等一系列历史机遇。从
发展挑战看,近年来逆全球化回潮,中美大国博弈冲突不断,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成都客观面临外部收缩和自身土地等传统要素成本上涨的挑战。

再从
竞势看,招商引资历来竞争激烈,成都作为西部城市,虽有名、但势还不强。与先发城市相比成都存在产业层级、产业生态的代差,与中西部欠发达城市相比,成都存在传统要素成本过高的竞差。从
优势看,眼下成都经济总量已经突破2万亿,位居全国第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700亿元,位列全国第九、中西部第二,此外成都每年高校毕业生供给保持在30万人以上,总体而言当前成都已经渡过了城市原始资本积累的过程,呈现出“不缺钱、不缺人才”的态势。从
趋势看,过去产业化项目更注重要素成本,而现今更追求“人才、创新、政府链式深度参与”等生态体系保障。总体而言“人才、技术、资源跟着资本”已经转换到了“人才和服务牵引资本、技术、资源”。以往通过土地优惠、政策补贴的传统方式招引企业的效果正在减弱。
如何锻造?
通过理清“4个发展”、“3个势”可以看到,当前成都正处于自我发展调整、肩负重大使命、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阶段,而与外部城市相比,成都既没有先发城市的层级优势,也没有较低的竞争要素成本。要破解不上不下的中间之道,成都必须坚持以“强功能、建体系”为目标,以围绕政府链式深度参与的生态体系为中心构建更具有竞争力的招商引资体系。
一是强功能,建体系。要围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医药健康、现代金融、人工智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具有引爆性的未来产业,进行点对点、链主、专精特新、单项冠军及细分领域龙头项目招引,要着力注重将单一的项目优势转换成为功能优势,深入挖掘项目的内在价值、将项目的价值嵌进全市产业体系中,实现点到面的功能突破,通过不断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优势。“强功能,建体系”应是新时期成都招商引资的引领性思路。过去,成都招商引资十分注重项目的投资、产值、规模,轻视了项目的内在价值,不重视功能和体系的建设,一些重大项目在和企业博弈过程中,付出了较大的城市资源,并没有获得项目在本地的产业链关联,也没有对城市功能体系起到引领作用。比如汽车产业,成都汽车链主企业多为外地引进的非法人分支机构,既没有研发能力也没有零部件采购权,更没有与市内相关产业链形成关联,在整个城市产业功能体系中呈“孤岛”态势。
二是建设政府链式深度参与的生态体系保障。地方政府是资源的掌握者,分配者,进入发展新阶段,成都需要保持“服务型政府”的活力和自下而上的体制机制,要积极探索政府深度参与产业,建立与企业共进退、共生长的心态,构建“城市合伙人”模式,主动参与企业、服务企业,常态化开展市区县主要领导现场办公机制,设立具有刚性考核的政策补贴兑现机制;在创新要素、人才供给、市场渠道等方面主动作为,提高要素资源对产业链的精准匹配性,降低产业链协同配套成本;充分利用“创投+并购+孵化”的新型招商手段,用真金白银解决企业困难和落地堵点,大力组建壮大“产业投资基金”,实现“能组、能用、敢用、敢投的宽容决策体制机制”,激发基金决策活力,重点招引国内前50强头部基金来蓉落户,在返投、鼓励激励政策、风险补贴等方面创新模式,探索产业招商扶持政策从“财政直补”向“补投结合”转换,通过“以投带引”的招商模式,构建招商引资新动能。总而言之,生态体系是多方面的,
建设“政府链式深度参与的生态体系”就是让政府从管理者变成参与者,在不影响社会公平和政策法规的情况下,对每一个环节实施“保姆级”服务,让城市和企业之间进行绑定,强化双方利益形态,进而打造“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体系,推动城市品牌“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向产业延伸,实现“成都,一座产业来了就不想离开”的硬核形象。
三是动态更新产业图谱。产业图谱是建圈强链的发展指引和工作指南,要充分整合部门区县、投资基金、高校、研究机构等智力,重点围绕28条产业链编制好产业图谱,针对当前产业变革和技术前沿更新的时效性,要做到一月或(季)的动态更新,实现即用即前沿。
四是建立稳定科学可及的项目招引清单。结合产业图谱,瞄准世界500强、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和细分领域的关键企业,围绕“链主+上下游+左右岸”,推动实现“一个链主带动一条产业链发展”的集聚格局。建立有效的市场信息,编制稳定科学可及的项目招引清单。
五是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成都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极核城市和四川省会城市,肩负着引领区域发展,做强“主干”的城市使命。针对四川发展不均衡的现状,成都要有使命感,统筹自身产业发展特性和方向、着力解决产业承载空间不足和同质化问题,将非核心、非主导产业外迁,通过“飞地经济”模式,实现产业之间的跨区域自由流动。在招商引资的同时,要做好“另一张表”,为兄弟地市招引,大力构建“研发总部在成都+生产制造在地市”的招商态势。
六是梳理政策扶持补贴政策,将兑现率纳入刚性考核。为激励扶持产业发展,从市到区县都出台了不同类型、不同力度的政策补贴,但近期城事研究院在调研中发现,不少企业在兑现扶持补贴的过程中,存在“兑现难、兑现慢”的现象。这应引起高度重视,要坚决防范“招商一次性生意”,把“政府信用”纳入底线思维,通过“事前防范、事中追踪、事后处理”的体制机制,将兑现率纳入刚性考核。(这也是政府链式深度参与的生态体系的一部分)
关注公众号《城事研究院》获取更多决策发展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