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了,聊聊大家这几天在讨论的数据。
一是1-4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20.6%,这还得考虑到去年4月,上海处于特殊状态,基本面不太好,核心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各部门加杠杆的能力不足。
二是10年和30年的国债,利差逼近历史最低,10年目前2.72%,从3月初开始下行20bps不到,30年目前3.11%,下的更多一点,利差40bps,而历史均值在55bps左右。其中有30年国债期货上市后,本身两者利差就会压缩的影响,但也隐含着,债市对经济比较悲观(类似于前期美国2年期和10年期国债倒挂),鹏扬最近发了一个30年的国债ETF,也是比较有预见性的,下次讲讲债券ETF。
三是微观数据,1月基金销量450亿、2月是1660亿、3月560亿、4月660亿,而5月?截至这周,是100多亿。
特别是情绪急转直下的本周,除了广发、汇添富、招商三只央企股东回报ETF,各20亿结束(资源导向,无论如何20亿都会卖完的,但看户数,汇添富的只有1万出头,应该是引入了大规模的机构资金,所以券商散户端是没那么好卖的)以外,含权产品,全市场合计卖了20亿出头。
之前在《中金23年初十大预测回顾》里提过,年初大家的一致预期是“股强债弱”,有销售机构年初开始是引导必须销售股混,不看固收甚至固收+的。
但现实是“强预期、弱复苏”,呈现明显的“债强股弱”的局面,特别是年初外资一波1000亿涌入结束后,随着汇率的下跌,外资近期也小幅流出,权益市场从存量博弈,演绎到了减量博弈。
在债券强势的资产环境下,目前看基金销售又是机构业务的大年,表舅给大家盘了一下,基金公司机构业务公募(非货)的排名,今年这部分公司的增量应该又是比较可观的,当然新资本管理办法落地的影响,还有待观察。
零售呢?行业的压力肯定是很大的,举个例子,之前大家普遍觉得,电商平台上卖基金,是没有维护压力的,毕竟你不去看评论区,就眼不见为净。但听说最近,有基金公司开始招销售人员,专门维护电商平台持有自家基金超过一定金额的客户,这一方面是为了存量提升,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其实电商平台也能感知到,高净值客户,目前急需维护、陪伴,也担心客户的粘性下降。
另外,之前行业就有降管理费的预期,这回理财产品“净值不到1不收管理费”被大范围宣传,情绪宣泄带动下,预期实现的节奏可能顺势加快。坦率说,我理解设计的初衷(弱市下,抚慰投资者),但之所以在《投资经理跟投200万的理财》就没有提,是因为不太认可降费、不收费就是对投资者负责的逻辑,管理机构可以根据自我的需求去设计,但行业也无需为舆论所绑架。
对很多投资者而言,牛市,怎么收都可以;熊市,产品单页没有用双面打印,都可能是基金公司偷吃的证据。
1.5%的管理费贵吗?见仁见智。
少收一点,投资者就不骂了?不见得,投资者其实最关注的是,产品表现,是否符合买入时的预期。
亏钱就不收管理费合理吗?不太合理,管理资产和代销服务本来就是要收费的(我指的都是兢兢业业、合法合规的管理和服务),亏钱就不给管理费,本质上是给投资者反向的耍流氓的机会,类似于你买瓜,发现瓜不够甜,你就不给钱。资管机构无法保证不亏钱,就像瓜农事实上也没法回答你,“这瓜保熟吗?”,如果回答你保熟,那一定是不合规销售(当然,以前买西瓜,可以挖一个小三角下来,尝尝味道,现在超市里就不行了)。
行业真正需要解决的,其实是,19-21年三年结构性牛市,行业大幅扩容后,供给过剩,需要持续出清。在前端销售合规、适配的前提下,用心的管理人、销售机构配得上各自0.75%的收入,但并不是所有人。所以后续的减员、降薪,其实是市场本来就会发生的客观结果,不展开了。就好比现在这种狗都不理的市场,磨底期间,继续用心做研究、做投资、做服务、做售后,甚至孜孜不倦筛选好的、合适的产品,引导投资者长期持有、底部加仓的管理人和销售机构,是值得尊重,和被市场先生奖励的。
另外,原本就在实践低费率化的指数产品,生命力和需求侧会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后续如果开始尝试场内投顾业务后。
公募基金,马上降费?不赚钱不收管理费到底合不合理?
作者:表舅是养基大户 来源: 头条号 84206/03
周末了,聊聊大家这几天在讨论的数据。一是1-4月,全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降20.6%,这还得考虑到去年4月,上海处于特殊状态,基本面不太好,核心是资产负债表的衰退,各部门加杠杆的能力不足。二是10年和30年的国债,利差逼近历史最低,10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