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口财经记者 白菊众所周知,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是一大难题,当下仍需要资本市场及金融主体进行资源倾斜。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显现,在青岛的专精特新企业家“朋友圈”里,“资本”成了近期越发热门的话题。在五月中旬的2023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会同市金融局等相关单位发布一系列创投风投赋能专精特新企业举措和产品;一周后,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组织30余位专精特新企业家走进上市资源集聚的北京对标学习,在这次北上“求学之旅”中,“资本市场”是一大关键词。把企业的急愁难盼放在心里,把企业难题当成自己的难题,青岛正在千方百计为有意愿、有能力逐鹿资本市场的“种子选手”寻找企业上市的“最佳方案”。
把“求学”课堂搬进北交所
从30余家专精特新企业的阵容来看,这是一次高规格的“一把手求学团”——此次参与对标学习的企业家基本都是企业一把手或者处于核心岗位,所在的企业不乏隐形冠军和行业领军企业。更为重要的是,不少企业都抱着强烈的上市意愿。在资本市场更活跃、创新氛围更浓的北京,作为主办方的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为专精特新企业搭建起与产业资本面对面的交流平台。在三天的学习中,北交所是企业家们最为期待的一站。“在北交所上市前要挂牌三板一年,设立这个路径的初衷和出发点是什么?”“企业上市准备过程中,有一些疑问或者困惑得不到官方的准确指导,有没有沟通渠道?”
中特科技是一家主营高端装备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在与北交所相关负责人的座谈中,中特科技副总经理董永礼打好草稿,抓住机会一连提问了三四个问题。在紧凑的学习日程中,仅北交所的座谈学习就占据了一上午的时间,为什么特地把北交所作为活动的重要一站?对于一家基业长青的企业来说,快速做大做强不仅要靠自身,更要靠资本助力。然而,中小企业受制于企业规则、发展阶段等因素影响,往往很难获得资本的青睐。尤其是创新型中小企业,投入大,回报周期长,抗风险能力又相对较弱,在经济下行压力下更易受到冲击,因此迫切需要金融支持、资本突围。作为沪深市场的重要补充,北交所从设立之初的定位就明确指向培育服务中小创新企业,即“专精特新”企业。因此,北交所开市,为专精特新企业开辟了资本上市的快车道,为企业攻坚技术壁垒、做大做强提供了更多可能。为企业开通上市培训的“直通车”,把学习的课堂搬进北交所,这些举措背后的深意正是尽可能地为青岛企业搭建平台,推动更多符合北交所条件的企业早上市、快上市。
专精特新成为青企上市“新势力”
与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家走进北交所对标学习同一天, 5月19日,第五届北京市西城区企业上市主题交流活动召开,公布了一组数据——开市仅一年半的时间,北交所上市企业已近200家,是开市时的两倍多。统计数据显示,北交所196家上市公司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其中,山东省以17家企业的数量排在全国前列,青岛则以5家的数量领跑全省。同时,在全国近200家北交所上市公司中,目前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已超过80家,占比高达四成,专精特新企业闪耀。在今年5月的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董事长盛希泰曾在主题演讲中表示,新时代下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A股上市的主力,占新股IPO比例达历年最高。资本市场“专精特新”成色足,加速“北上”冲击北交所的青岛企业就是典型代表。
目前,在5所北交所上市青企中,有3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市级专精特新企业各一家;此外,待审企业青岛积成也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文达通、浩海科技、伊森新材和凯能科技4家进入辅导期的青岛企业也均被评为“小巨人”企业。可以说,开市仅一年半的北交所已经成为青岛专精特新企业奔赴资本市场的重要通道。去年6月10日,在2022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市人民政府与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限责任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并为山东省首家、5个计划单列市首家北交所服务基地——北京证券交易所青岛服务基地揭牌,为青岛企业登陆资本市场提供服务、架起桥梁。一年后,青岛市民营局带队组织专精特新企业北上学习,是青岛瞄准北交所这个激发中小企业发展活力的重要阵地,再次向北交所输送一批质地优良的“种子选手”的有力实践。
探寻专精特新闪耀的“青岛方案”
在新一轮的城市竞速赛中,青岛正在快马加鞭地寻找政府“一心辅助”、企业“安心主攻”,推动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壮大的路径和模式。在月中的2023青岛·全球创投风投大会上,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会同市金融局等相关单位发布了一系列创投风投赋能专精特新企业举措和产品,全力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时间回溯,过去一年,透过一系列连贯的政策体系,不难看出青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紧迫感、责任感,以及托举专精特新企业奔赴资本市场的努力和决心。去年7月,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管局、青岛证监局三部门联手制定发布了《青岛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市培育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从专业培训到定制服务、精准服务,再到拓宽融资渠道、丰富融资手段,全面优化上市环境。
除了出台扶持政策、优化上市服务举措,助力企业加速冲刺资本市场,今年,青岛持续深化“百场万企”“千校万企”行动,以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和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工作主线,精准打造企业培育“四条赛道”, 实施“专精特新”梯度发展行动,“四新”经济快速崛起行动,“数字化转型”扩容升级行动,“领军标杆”倍增壮大行动。作为国内最早提出引导工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城市,青岛已经在“专精特新”赛道上走在了全国前列。截至目前,青岛拥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1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20家,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654家。根据去年发布的《青岛市加快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预计到2025年,通过推动实施“倍增”工程,青岛市将新培育评价创新型中小企业10000家以上,新培育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00家左右,新培育争创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0家左右,确保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走在全国前列。青岛有着专精特新企业生长的土壤和庞大的后备力量,这个“殷实家底”,正是青岛产业经济逆势增长的源头,直接关系着这座城市的当下和未来。为专精特新企业牵线搭桥,浇灌金融“活水”,是为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能,更是不断构筑城市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