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财政部、央行、公安部等中央102个部门集中公开本部门2021年度决算情况。各部门决算账单集中公布在财政部官方网站的“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上,方便社会公众查询并监督。每本账包括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名词解释4个部分。各部门均公开了收入支出决算总表、财政拨款收入支出决算总表等9张报表,涵盖部门收支总体情况以及财政拨款收支情况。这是中央部门连续第12年晒决算账本,中央各部门决算账本逐年走向细致化、透明化。今年中央部门决算账本与往年相比,有两大亮点:一是首度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了说明;二是进一步细化了中央各部门政府采购合同中的中小微企业的占比情况,疫情下,政府采购更多向中小企业倾斜。“三公”经费一如既往地再次得到大量关注和讨论。2021年的中央部门决算表显示,大多数部门的“三公”经费决算数都低于预算数,有的部门“三公”经费甚至没有完成年初预算的2成。今年首度公开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说明意味着什么?为何要公开各部门对中小微企业的政府采购情况?“三公”经费决算数大幅低于预算数是为什么?决算报告公布后,南都记者采访了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和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白景明。财政部官网截图。 “三公”经费决算大幅低于预算主要因为因公出国(境)减少南都记者注意到,2021年各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决算数基本都低于年初的预算数。“三公”经费指的是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例如,2021年,外交部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比预算砍半,减少了55%;国家发改委的“三公”经费支出决算仅完成了预算的16.45%,还不到2成。这意味着2021年初中央各部门原计划进行的一些因公出国(境)、公务接待等活动没有得到执行。就“三公”经费预算执行数大幅低于预期的现象,各部门也都在报告中给出解释,其中最主要原因为“受疫情影响,因公出国(境)等工作未能按计划开展”,例如国家发改委的因公出国(境)的预算完成数仅有3.14%,是拉低其全部“三公”经费预算完成数的主要力量。白景明表示,除疫情影响因公出国(境)任务完成这一因素外,“三公”经费决算低于预算也部分是因为各部门在执行预算过程中都严格控制支出,尽量节省资金,例如原先一些需要出国出差完成的任务,转到了线上。“不是说我有预算就非得把这钱花干净了不可,而是在办这件事的时候,我尽可能地少花钱,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他说。白景明表示,财政支出讲求“从管理要效益”,所以我国的“三公”经费还有一定的压缩空间。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三公”支出也是必要的支出、成本性的支出,不能也没有必要无限制地压缩甚至取消,“有时候政府部门有些项目,在某个时间段上有所增加,也属正常,只要他严格管理,按照制度来支出,就可以。”他说。首次说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意义重大2021年中央各部门决算报告的一大亮点是首次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说明。什么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有何意义?白彦锋对南都表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规模庞大的国有资本不仅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也是国家实施宏观调控、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渠道。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作为我国政府财政四本账中的其中一本,反映我国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而且国家会通过划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充实一般公共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因此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既能满足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大局的需要,又能在疫情之下有效保障基本民生,促进国家长治久安。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说明有助于广大老百姓一窥我国全口径政府预算及其绩效运行情况的全貌。所以此举意义重大。白景明对南都表示,今年中央部门决算表对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评价情况进行说明,也有落实此前党中央相关决策部署的考虑。据介绍,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意见》明确要求,除一般公共预算外,各级政府还要将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部纳入绩效管理,其中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管理,要重点关注贯彻国家战略、收益上缴、支出结构、使用效果等情况。白景明表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也是对人民的资金负责任,“为什么国有资本叫国有资本?说白了这是全国人民的钱,它花出去后取得了什么效果?政府有责任向人民作出交代。”他说。细化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企业情况,疫情下“雪中送炭”2021年的中央部门决算报告的另一大亮点在于细化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微企业的情况。举例来说,应急管理部在其决算报告中对政府采购支出进行说明,其中指出,应急管理部2021年度的政府采购支出总额中,授予中小微企业的合同金额超过了12.6亿元,占总额的84.6%。白彦锋表示,今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受超预期疫情散发以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承受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遇到了暂时性的困难。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次中央部门决算着力细化了政府采购合同授予中小企业的情况。众所周知,在我国,中小企业“量大面广”,各中央部门率先将其政府采购支出向中小微企业倾斜,既体现了我国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蕴藏的强大韧性和蓬勃活力,也在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下对中小企业“雪中送炭”,政府采购“六保”“六稳”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充分彰显。白景明认为,这一举措实际上也是在落实我国提出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持小微企业的发展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重点之一,中央部门的决算报告也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预算是“计划”、决算是“结果”、绩效是“效益”南都记者注意到,中央部门预决算更加注重对绩效信息的公开,范围更广,力度更大。例如,2021年的各部门项目绩效自评结果、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公开数量继续增加。今年,财政部选择36个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随同2021年中央决算报告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参阅,报告数量比上年增加7个,涉及资金6000多亿元。白彦锋打了一个比方来说明绩效信息公开的重要性。预算反映的是财政资金年度安排的“计划”,“决算”反映的财政收支运行的“结果”,而绩效评价信息揭示的则是预算收支的“效益”。白彦锋表示,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绩效评价信息在我国全过程预算管理当中发挥着纲举目张的牵引作用,决算评价信息将充分运用到下一年度预算资源的安排上,形成闭环管理,从而财政决算绩效评价管理的高质量推动积极财政政策提质增效落到实处。白景明认为,绩效信息公开体现出对人民资金的负责任,社会公众能从项目支出绩效上看出来我国这些年实行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有没有落到实处、效果如何,更有利于公众对政府财政进行监督。12年持续公开部门决算,打造“全方位透明”政府今年是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部门决算的第12年,随着时间的流逝,中央部门的决算报告也逐渐走向细致化、透明化。公开部门决算有怎样的意义?白彦锋表示,中央部门决算是由中央各部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及其履行职能情况编制而成的,是反映部门所有预算收支和结余执行结果及及其绩效等情况的综合性年度“账本”。中央部门连续12年决算公开,是中央部门贯彻预算法及其实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接受社会监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有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助力打造透明政府、阳光财政。白景明认为,经过12年的努力,中央部门的预决算透明度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可以说是“全方位透明”。这种全方位的透明包括对部门职能的清楚交代、列明收支数据、有关情况说明、绩效说明等。这反映出我们落实透明政府,保护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南都记者 丁境炫 陈秋圆 赵唯佳 发自北京
中央部门晒决算,首次说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绩效,有何意义?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27112/21
7月21日,财政部、央行、公安部等中央102个部门集中公开本部门2021年度决算情况。各部门决算账单集中公布在财政部官方网站的“中央预决算公开平台”上,方便社会公众查询并监督。每本账包括部门概况、部门决算表、部门决算情况说明、名词解释4个部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