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ESG有一点共识,即:企业和社会面临的可持续性挑战,没有任何机构能独立解决,需要各方合作的力量。在商学教育中推行ESG也遵循同样的理念。面向未来的商业领导者,当我们试图引入ESG视角,并期望其成为构建未来领导力的核心能力之一时,这一变革仅靠一门必修课是无法完成的。回到ESG提出的“利益相关者”立场,在必修课之外,我们也走入了更多专业课的课堂,观察ESG理念在这里的生发。我们发现,各种“边界”正在消融,更多创新正在课堂中真切实在地发生。在不少商科课程中,ESG已经作为全新角度被介绍、被关注、被讨论,甚至可能参与重塑这些学科的面貌,影响学科及其实践应用的未来。
01公司金融×ESG:界限,还是界限
“公司金融”是复旦MBA必修课之一,课程开篇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公司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过去的几十年中,商学院通常会回答:追求股东利益最大化。然而近年来,这一固定范式在ESG提出的“利益相关者”诉求下发生了改变。该课程授课教师、金融与财务学系王小卒教授认为,在ESG语境下回答这一问题,需要公司在最大化股东财富的同时,考虑社会接受度、环境影响以及利益相关者权益的平衡。“在课堂上,我强调过,最大化股东利益也是有界限的。所有的公司行为都有其界限,并因社会接受度和时代特点而异。作为管理者,需要知道决策的边界在哪里,这就要从ESG的视角出发,寻找各方利益的平衡点。”


02营销管理×ESG:全面融入
在另一门复旦MBA的必修课“营销管理”中,ESG战略理念和决策视角已全面融入到营销管理决策的全过程。市场营销可以说是企业商业决策中,最接近消费者或者客户端的一个决策职能,是最为贯彻消费者驱动型决策思维的。当ESG战略成为社会趋势时,势必会影响消费者决策行为及其流程,进而被企业的营销人员所洞察,帮助企业作出相应的营销决策。“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市场环境,发现ESG视角下的商业机会,或者通过消费者对具有ESG战略意图的品牌和产品的价值感知进行市场细分,从而帮助企业寻找新的市场机会点。”营销管理授课教师、市场营销学系裘理瑾表示,“比如,在新产品开发决策中,我们就需要考虑国家ESG相关法规政策的要求,调整产品设计、生产工艺与流程以实现控碳或零碳,以及针对消费者关注ESG的特点设计相应的品牌沟通策略向,等等。”

03ESG的挑战:研究完善度与话题关联度
在裘理瑾看来,相当多的ESG话题是由学生主动引入课堂的。MBA同学在课程互动中主动提出ESG相关的问题,积极分享、热烈讨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ESG战略在商业实践层面的渗透度,商学院需要在课程中给予回应与引导。但同时,这对MBA教学实践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挑战。首先,ESG有所涉范围广、维度多、决策视角多样化的特点,因此,某一话题的讨论会引发很多同学参与,在讨论中会涉及多层次、多视角的庞杂观点。“授课教师需要更多投入和准备才能把控好课堂讨论的方向和节奏,”裘理瑾说,“也需要更多最新的ESG实践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支撑。”

04正在被ESG改变的未来
2019年8月19日,181家美国顶级公司首席执行官在华盛顿召开的 “商业圆桌会议(Business Roundtable)” 上联合签署了《公司宗旨宣言书》。《宣言》重新定义了公司运营的宗旨,表示股东利益不再是一个公司最重要的目标,公司的首要任务是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在这份宣言中,包括贝索斯、库克等在内的CEO们集体发声:一个美好的社会比股东利益更重要。“这是ESG发展的重要里程碑,”王小卒点评道,“ESG已经开始对公司决策、供应链管理、公司财务、人力资源等产生重大影响。最佳的商业实践需要最好的商业研究来总结,随着各方对ESG认识的加深,从中将产生很多新的想法和创新,经过研究的总结与提炼,将大幅丰富商学院课堂的教学内容。”在中国,随着国家“双碳”目标和共同富裕战略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投向ESG,思考企业如何提升风险管理和应对能力,如何向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转型,这也意味着需要更多具备ESG专业背景的人才加入。“作为全日制MBA学生,我在求职转型过程中会更关注ESG,思考自己所在的行业在ESG热潮下将出现哪些增量机会。”郑浩楠有着清晰的职业规划,“ESG将会对社会各层面产生长远的影响,将它作为求职方向于我而言是正确且长期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