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度主要数据表现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截止2023年4月31日
2. 申万一级行业涨跌幅TOP3
数据来源:东方财富choice;截止2023年4月31日
2023年5月私募基金观点汇总
聚鸣投资:4月,市场整体下跌,中特估和AI两个板块依然是主线,其余行业基本上是下跌的。AI内部也在快速轮动,低估值的出版和游戏成为新的热点,前期的热点应用、算力和半导体大幅回调。从3月和4月的政策面来看,政府对于经济刺激政策的使用比较克制,加上外需疲软,整体经济比较平淡,目前市场对于经济总体比较悲观。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一方面在中特估寻求高股息的资产避险,另一方面在AI板块寻找未来的星辰大海。按照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很多行业的当前不错的业绩也已经失效,我相对乐观的经济预期落空,年初曾提过的以时间换空间正在成为现实。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耐心等待经济逐步复苏,以及外需见底回升。一些过去两年受损的行业,目前基本面在环比改善中,比如火电、航空等,可能是这个阶段还不错的选择。其他没什么变化,基本维持前期配置。
正圆投资:技术进步的最终目标是实现AI,从产业演变的角度来看,之前的信息化、网络化已经逐步转换为大数据、人工智能,通过利用大数据进行智能检索与训练,从而衍生为如今的大模型,这是在大数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但从本质而言,AI类似于之前的互联网+、OTO等概念,更像在原来既有技术的基础上披上了一件新的“外衣”。AI是新的技术进步以及未来的趋势,但它带来的更多是一种破坏性的创新,类似于之前的电商对线下的销售、渠道造成了破坏性的打击。AI真正的变现是AI技术能够服务于其他行业与公司,但仅从目前来看,这种变现是比较困难的,并没有大规模出现。AI带来的业绩兑现目前还主要停留在信息技术的基础应用层,比如基础设施超算中心、存储服务器等。与其说投资AI公司,不如说投资AI技术为公司带来的业务变革。我们认为,IP内容将是AI变现能力比较强的领域之一。比如影视娱乐、直播电商等领域,加入AI技术能够起到降本的效应,对行业也会产生极大的变革。从布局的角度来看,我们会更加侧重于公司基本面的拐点,比如一家直播电商公司,业务拓展进入了一个新周期,盈利空间由小变大,而公司与此同时也有AI技术的加持,这是我们所青睐的。所以,我们也会去拥抱AI,但脱离基本面的AI题材股,我们会避而远之。
望正资产:4月份沪深300指数维持震荡格局,全月下跌0.54%。创业板指下跌3.12%,上证指数上涨1.23%,万得全A下跌1.44%,恒生指数下跌2.48%。4月组合收益相对沪深300指数继续取得超额收益。从仓位看,4月末与3月份末继续提升。行业配置上,减持了建材、医药、消费者服务;增持了传媒、通信、家电、轻工制造、建筑和电力设备。4月海外宏观扰动仍在,美联储继续加息25BP,加息大概率接近尾声。美国经济数据喜忧参半,但经济继续放缓的大方向不变。欧美银行风险继续蔓延,我们认为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概率不大,银行业底层资产仍较为健康,信用风险相对不高。美国债务上限逼近,违约风险上升,预计两党在债务上限妥协达成一致仍然是大概率。纵观这一系列海外宏观扰动,基本都在此前预期之内,暂未有新增风险点暴露。国内方面,政治局会议召开:对经济形势定调,三重压力缓解,但增长内生动力仍然不强,仍需“乘势而上”。结合一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4.5%,会议认为“经济增长好于预期”。从定调来看,经济形势对资本市场是偏有利的。经历年初以来的调整后,A股主要指数的估值水平又回到了历史中低分位。因此我们对A股后续行情较为乐观,进一步增加了股票仓位。产业上,人工智能产业浪潮继续如火如荼,在当前全球较为沉闷的宏观环境下,让人们看到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打破内卷的曙光。海内外各种大模型小模型层出不穷,且越来越多开源模型推出,为产业发展增添了更多推动力,下游行业应用也逐步展开,通用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超出市场预期。通用人工智能的投资机会在A股也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演绎,算力、大模型、AI应用等多个方向机会涌现,对A股的TMT行业将产生深刻影响。在TMT行业内部,我们继续进行优化,AIGC对内容创造行业是巨大的技术变革,也将深刻改变内容创造行业的生态和商业模式,因此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内容创造领域最相关的传媒行业的仓位水平。
我们维持对A股复苏慢牛的乐观看法,经济弱复苏背景下,当前产业趋势爆发的泛TMT行业较为占优。后续我们将维持高仓位运作,一方面优化持仓结构,增配在AGI产业趋势中,具备核心卡位和广阔应用空间的优质公司。另一方面关注美联储加息节奏和国内宏观经济回升力度,随着A股一季报披露利空落地,寻找一些阿尔法资产的逆向买入机会。
星石投资:观点:二季度经济复苏的情况会明显改善,不同行业之间分化比较大,需要寻找结构性机会。从确定性的角度看,我们更加关注内需相关板块的机会。消费行业的确定性相对比较高,但股市进入盈利驱动阶段意味着行业内部也存在分化,落实到具体个股上还需要更为精细的挖掘。目前大部分公司的年报和一季报已经公布了,整体上看今年一季度的业绩压力比较大,主要是年初疫情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原因。从宏观指标上看工业企业利润也是相对偏弱的,跟整体宏观经济处于谷底复苏的阶段有关。向后看,二季度经济复苏的情况应该会有明显改善,但不同行业之间的分化可能也比较大,例如,线下服务业的景气度非常高,以出口链为代表的制造业还有一定压力,地产销售正在恢复但开工还处于较为低迷的状态,与房地产投资相关的水泥、钢铁需求还处于比较弱的情况。定性来讲,二季度我国经济会比一季度有明显好转,行业之间的分化意味着需要寻找结构性机会。从确定性来讲,内需相关的行业的确定性可能是比较大的。海外方面依旧存在一定风险,美国银行业危机导致美国信贷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收紧,放贷标准也有所提高,对美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冲击。叠加美国商业地产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海外的需求依旧有压力。我们认为二季度是风险与机遇共存的阶段,更加关注与内需相关的板块投资机会。消费消费行业的确定性是相对比较高的,估值也处于比较适中的位置,行业内部的投资机会还是值得挖掘的。目前消费行业内部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不同公司的股价也开始表现出明显不同,这其实说明市场正在进入业绩验证的阶段。2022年11月至今年3月板块内基本是同涨同跌的,因为驱动在于市场预期改善。现在股价表现分化则表示进入到了业绩验证的阶段,有些公司业绩兑现的比较好、景气度恢复的比较好,股价表现就相对好一些。从大的方向上来看,这些行业过去几年的供给收缩较为严重,现在看到需求恢复的不错,后续超预期的概率还是比较大的,但落实到具体个股上还需要更为精细的挖掘。新能源和人工智能新能源板块性机会要等待供需格局转好的拐点,但板块内部已经有不少个股股价中包含了较为悲观的预期、具有一定的投资价值,可以通过自下而上去挖掘。人工智能板块整体仍处于主题炒作阶段,后续板块内部的股票可能会出现分化,短期内可以吃到行业发展红利的公司可能还有一些表现。新能源板块由强势上涨转为弱势调整的核心原因在于供需格局的变化。2022年上半年,在欧洲能源危机和国内新能源汽车销售火热的带动下,新能源相关行业呈现高景气状态。伴随行业高景气还有股价的大幅上涨和产业链更大规模的资本开支,部分公司在股价的相对高位进行融资去扩充产能,这些供给层面的扩张必然会在2023年反映出来。但需求层面,由于俄乌冲突带来的欧洲能源危机具有一定特殊性,并不能进行线性外推,因此2022年新能源行业的供需情况和高盈利状况可能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盈利中枢,虽然从长期来讲这些行业依旧会保持较高的增长,新能源相关行业增速未来会向常规状况回归。另一方面,这些行业的估值确实在2022年炒高了,泡沫化的部分出现下跌也是很正常的情况。从现在的点位看,新能源板块内很多股票的估值已经在历史上相对比较低的位置,很多公司的隐含预期其实已经反映得比较充分,股价中已经包含了很多悲观预期。但整个行业的供给释放过程并未完成,很多产能要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才会进入市场。新能源板块性机会可能需要等待供需格局再次向好的方向拐点出现,但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不少个股可能已经跌得比较充分了,可以自下而上的挖掘。人工智能是今年的一个大主题,虽然最近表现仍比较出色但也有一些标的开始调整了。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长期社会影响可能是比较大的,有点类似2000年左右的互联网革命。新产业在股票市场的表现通常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偏概念、偏主题的阶段,大家意识到了新技术的长远影响,但可能还看不清在具体标的或者具体产业的落地过程,沾上概念的公司可能都会鸡犬升天。在主题化阶段完成了之后,市场会进行调整,泡沫化会退潮,但也会酝酿出真正能兑现业绩、真正能吃到行业红利的公司。在主题退潮后,我们可以去寻找和挖掘真正好的优质公司。其实新能源板块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在主题化阶段中市场炒作的可能是现在看起来比较边缘化的标的,而2019年后新能源的大发展中一些真正吃到行业发展红利的优质公司才有很好的表现。对于人工智能板块也是一样的,人工智能对于生产力有重要的长远影响,但是现在还很难说具体哪些公司可以从中获得成长助力,哪些公司可以吃到产业红利,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持续跟踪观察的。在AI发展的初期,相对来讲偏管道类的公司可能更有兑现机会。在行业发展初期,基本所有科技公司都会扑进AI的浪潮当中,可能都会去买算力、买数据,会做自己的运算。那么相应的跟运算相关的、跟管道相关的标的,会在第一波当中吃到业绩。后续更多关注的是AI落地或者应用的相关机会,比如游戏中绘画、文案类工作,包括新应用,也包括工业领域、图像智能等,这是大家目前可以想象到的应用方向。但具体怎样的商业模式,怎样能够提升相关公司的盈利能力,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总的来说,短期内可能能看到的还是偏训练和管道类的标的,这些公司的业绩可能会相对到来得更快一点。目前人工智能仍是在主题炒作阶段,最好的炒作阶段可能已经过去了,后续板块内部的股票会出现分化,极少数在这个阶段可以吃到红利的公司可能还有一些表现,但板块内部更多的是依靠概念上涨的公司,这些公司涨幅最大的阶段应该已经过去了。中特估观点:除了盈利以外,央企还承担了社会责任,这可能是他们常被折价的原因,但目前关于逆全球化的讨论越来越多,过去被市场无视的央企战略价值现在重新被挖掘出来了,意味着原先央企的折价至少要修复掉。央企之所以被折价,是因为除了盈利以外,央企还承担了社会责任。比如,三大运营商在一定的时期需要提速降费,实际上是为了扶持国内的互联网应用方面的产业,给产业提供更好的基础环境。此外,我们国家的网络覆盖是非常好的,在一些边远的地区没有多少流量的地方,运营商也要去建基站,本质上承担了一定的公益职责。不仅如此,它可能还需要承担一定引导整个国家相关IT设备产业发展的职责。实际上,他们在这些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单纯从短期的盈利角度来讲,这些工作可能并不是最优解,也不是资本市场喜欢的,但从综合的长期角度来讲,这些事情无疑是符合全国利益和运营商自身的利益。目前很多的大型央企的估值出现修复,也是跟全球的政治经济环境有关。贸易摩擦以前讲的更多的是全球化,全球化意味着有非常重要的产业地位,但是现在的时代可能不一样了,逆全球化的讨论越来越多,除了自身盈利上的价值以外,所有关键环节的战略价值应该得到重估。跟贸易摩擦之前不一样的大的时代背景,使得过去市场无视的战略价值现在重新被挖掘出来了。原先央企的折价至少要修复掉,至于是不是溢价,市场可能会再重新去讨论。互联网观点:在整个行业的系统性估值修复完成后,投资机会出现分化,能够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做出贡献、抢占到新的生态位的公司可能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从去年底到现在,互联网港股估值修复也不小了。从大的方向来讲,过去几年互联网受到政策因素的影响,估值处在非常低的位置。现在互联网相关的政策出现了一些优化和调整,对应的这些公司的估值也有一些修复。但是进一步来讲,互联网企业也需要越来越多配合国家大的战略,过去那种依靠资本优势进行城市扩张的行业模式可能不会再回来了。互联网企业需要去做一些能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转效率,或者能拉动生产力提升的事情,才会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互联网企业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可能是决定不同的互联网企业长期命运,或者股价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整个行业的系统性估值修复完成后,投资机会出现分化,能够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的过程当中做出贡献、抢占到新的生态位的公司可能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玖瀛资产:A股处于基本面边际增量利好出现前的观察期,存量博弈特征支撑主题板块估值提升。3月份经济数据公布后,经济基本面的修复成色从年初的高涨情绪中放缓,短期内市场仍处于资金存量博弈、增量资金未至、成长及主题动量风格明显、价值风格震荡的市场结构化特征。国内经济缓慢复苏及有望于上半年企业盈利触底回升,而美联储加息已进入尾声,结合美国通胀回落及海外银行业风险事件,加息对A股冲击最大的阶段或已过去。如果未来美国公布的数据强化加息节奏及空间放缓预期,结合人民币国际化导致的升值预期,则国内各类风险资产的估值及基本面迎来支持,A股将迎来企业盈利见底回升和海外流动性边际改善的支持。对比海外主要经济体的比较优势,A股的价值板块存在国内外的双重配置战略价值,在中长期存在业绩与估值双重回升预期。风格方面,海外货币政策及经济预期在中期仍将反复修正,而国内处于上涨过后的对经济复苏持续成色及政策的观察期,短期处于增量利好未得到市场预期确认的存量主题博弈环境中。TMT主题板块连续两周成交量占比攀升,对比历史同类成交占比持续期的边际减少特征,留意在经济基本面复苏数据进一步确认后的主题风格向价值风格重新切换。从GDP目标看,长期仍是中小成长风格占优,有望受益更多产业政策而具备国家长期支持的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科技软硬件等成长行业或具有行情的延续性及机会的延伸性。
敦和资产:A股股票目前的表现显示投资者还是非常谨慎的,这与目前经济复苏的状态是非常不匹配的。以沪深300为例,今年最高涨到4268,对应的风险溢价是5%,过去哪怕是经济弱复苏阶段,即PMI在50-51的水平,对应的风险溢价都应该在4%—5%之间。现在PMI已经到了52,其实更接近强复苏,因为13年以后PMI很少超过52。PMI在这种水平,股票市场仍然给予比较高的风险溢价,说明大家对经济的信心还是比较缺乏的。历史上沪深300的底部的复合抬升速度大致与GDP名义增速差不多,如果今年GDP的名义增速是7%,那么对应的沪深300的绝对底部在3800左右,在目前的位置向下跌的空间也不大。如何判断A股的流动性驱动特征增强呢?前面讲到货币活化的问题,今年M1和M2的剪刀差要收敛。去年M2增速很高,但是M1不行,所以M1减M2差值一直是回落的,对应A股指数下跌。我们做过一个统计,从历史年份来看,M1的增速低于M2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时,A股基本上没有任何一个宽基指数能出现15%以上的上涨。今年到目前为止,即使表现最好的中证1000也没有达到这个级别的上涨。虽然没有任何一个指数突破去年6月份的高点,但A股总市值其实已经超过去年6月份反弹的最高点。指数没有很好的反映股市扩容带来的市值增加,尤其像去年在市场下跌很多的情况下,募集量并没有明显的下降。长期来看注册制带来的扩容压力,对A股向上的弹性是有削弱的,例如现在A股自由流通市值和M2的比值其实比2019年涨完之后的水平还要高。今年小盘风格强于大盘风格,大盘里面成长和价值差不多,50和创业板没有太大差别,最好的是科技行业,又以中小票为主,所以中小盘的表现是比大盘要好。这个风格会不会持续?很多分析会把现在和2013年做类比,2013年全年只有TMT有机会,今年到目前为止也是如此。现在和2013年的差别在哪?2013年的科技股可以一枝独秀,最重要的原因在我看来是因为当时的经济在下行周期,2013年GDP的名义增速相对于2012年是回落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大家会认为2013年出现了钱荒,利率大幅上升,认为2013年的经济不差。实际上,2013年利率上升恰恰对应的是经济不好,导致利率飙升的核心原因是当时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地产销售下滑的局面,同时由于前期大量拿地导致资金紧张,不得不通过以信托为代表的非标融资弥补资金缺口,使得融资需求在经济下行中却异常旺盛,最终引发了2013年利率的飙升。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的科技股很强,但是今年经济大概率处于上行周期,地产已经呈现底部起稳的特征。另外一个重要的背景差异是,2013年全球半导体周期已经向上,当时是有业绩兑现的;现在数据上并没有反映出全球半导体销售已经开始回升,只是预期下半年回升,当下更多是一种主题的炒作。此外,过去两个月我认为科技股大涨最主要的诱因是美股纳指大涨,纳指一季度涨了接近20%,是2013年以来仅次于2020年疫情期间的最大涨幅。AI主要龙头股微软和英伟达都在美股里面,A股跟着美股炒这个主题,如果美股接下来出现比较明显的回调,A股科技股很难走出独立行情。今年的市场如果只看一两个月,看起来好像主线很清晰,进攻的方向也很集中,但拉长时间来看今年可能没有能够贯穿全年的明确的主线,或者说主线不止一条。可能AI是一条线,“中特估”是一条线,地产及消费的复苏也是一条线,甚至老龄化带来的医药需求增加也是一条线,这些行业从去年四季度以来都有过阶段性较好的表现,但这些主题的持续性和牢固度都有一些瑕疵,市场最后大概率更接近2019年,风格相对比较平衡,各个板块都有一些机会,只是轮动会比较快。港股港股目前比A股弱,一月份涨很多,后面出现比较大的回调。今年在美元开始走弱、美债收益率开始往下的情况下,为什么港股没有出现爆发式的上涨?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个是美元的走弱没有带动港币的走强。港币现在处在弱方保证的区域,当前香港金管局不断回笼港币来维持汇率水平,对于整个香港的流动性其实不利。在硅谷银行事件之后,很多人认为钱会回流到香港市场,其实香港的银行本身可以存放美元,不需要把美元换成港币。要对港股形成流动性支持,最终还是要体现美元到港币的兑换上,兑换一定会对汇率有影响。从汇率角度目前没有看到有大量的增量资金进入香港市场,尤其是外资,港股主要的增量资金还是南下资金。此外,香港经济本身的恢复力度对港币汇率也有影响,因为现在Libor和Hibor的息差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Libor是受美国加息的影响,Hibor跟不上美国加息节奏,跟香港本地房地产市场的需求相对疲弱有关,所以银行没有动力去大幅提高它的拆借成本。香港经济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是大陆经济繁荣的缩影,大陆的经济景气度在持续提高,香港的经济景气度也就会起来,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更大的机会可能来自于下半年,如果真的看到美国开始降息,短端利率开始回落,港币的压力可能会显著的缓解。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地缘风险,外资机构在台海问题没有明朗的情况下,对中国长期的担忧并没有减弱,所以即使在中国经济表现好于全球其它经济体的情况下,对增持港股仍显得比较矜持。美股货币供应量很大反映在股市上就是股票跌不动。现在美股的总市值和美国M2的比值并不高,去年标普跌到3600点的时候,美股总市值和M2的比值正好处于跟疫情时暴跌的位置差不多,也就是说这三年货币供应量上去之后,把指数点位的中枢向上抬高了。美股真正危险的时候,是M2开始加速回落的时候,也就是说美股真正下跌可能发生在加息周期结束开始降息的时候。降息相当于确认美国的信用收缩在加剧,需要靠利率的下降来刺激信用扩张,而在通胀比较高的情况下还去降息,说明信用收缩已经很明显。70年代美股开始从震荡转为下跌,是在降息之后发生的;2001年也是如此,纳指在加息后半段先跌了第一波,然后在大家预期停止加息的时候反弹了20-30%,之后确认经济不行了开始降息,才又出现暴跌。国内的科技股很大的风险来自于海外美股接下来在信用收缩环境下,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股票流动性支撑是否扛得住。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美国债务上限问题没有解决,财政部发不出多的债,一直用自己账上的现金来支付,支付的过程相当于向市场投放流动性,对冲掉联储缩表带来的收缩效应。这个过程基本也接近尾声,现在美国财政部账上余额已经很少,只要发债上限这个问题得到解决,财政部会立刻开始重新增加国债的发行,这会对市场的流动性产生抽出的效应。美股今年年初到现在超乎预期的强,并不是因为对加息周期接近尾声的预期增强所带来的,而是货币供应量收缩力度不够,流动性的支撑还非常明显。但是美股的风险实际在加大,在今年经济确认向下、M2开始继续加速回落的过程中就会显现出来。我们对美股总体还是比较谨慎的态度,今年下半年有可能会出现美股下跌、A股相对较强的格局。美债美债具有配置价值,这一轮的通胀高点已过,经济开始向下,而且美国的利率水平已经接近2004-2006年加息的水平,美国的潜在增速投资回报率很难支撑利率维持在这样高的位置,大方向应该是往下。虽然这段时间美债收益率也回落很多,但4%收益率的两年期美债还是有投资价值,美国的基准利率水平在未来不太可能一直维持在4%以上。商品商品最大的机会是黄金,今年商品的投资价值更多体现在金融属性,而不是实物属性。从供需角度来讲,今年对商品总体是相对不利的,海外需求在回落,国内虽然房地产销售在好转,但是对于开工和施工的传导相对比较慢,加上今年商品供应在增加,所以商品至少不是牛市,当然也不见得是大熊市。但从金融属性来讲,现在最大的变化是对美元需求的下降,这也是最近讨论比较多的问题,这里不展开来讲。我认为核心的原因是逆全球化,过去几十年全球化对中国来讲最大的受益是实现制造业的竞争力提升和大量的就业机会,从美国角度来讲,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地位得到不断强化。如果现在把全球化的格局破坏掉,会形成各自的双边贸易和结算,代价是对于美元需求也会减弱,不需要再用美元做全球统一的结算货币。在这个过程当中,很难仅从美元和欧元的息差来解释美元的走势,哪怕现在看到美元利率很高,但是并不见得能够支撑美元持续走强。黄金今年的走势和利率的走势是脱钩的,TIPS隐含的实际利率并没有明显下降,一直在1.1-1.7%的区间内波动,但是黄金的价格中枢在不断提高,在每一次实际利率跌到1.1%的区间下限水平时,黄金的绝对价格都比前一次要高,反映了市场的需求增强在逐步推高黄金的估值。人民币目前还不是美元的替代,但黄金在这方面无疑优势是最明显的,去年全球央行的黄金储备确实在大幅增加。而黄金是商品金融属性定价的锚,如果黄金的价格中枢在抬高,意味着整个商品的金融估值中枢是在抬高的。越接近金融属性的商品在基本面比较弱的情况下会相对抗跌,比如铜,这可能是今年商品最重要的一个变化。
石锋资产:核心观点:1)当前经济矛盾在于信心不足,内生修复动力正在积聚。一季度经济数据表现良好,但强势的数据背后存在疫情期间积压的需求集中释放的影响,市场主体对后市预期依然较弱、信心不足是核心矛盾。我们认为经济的修复斜率会有放缓,但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正在逐渐积聚,市场当前对经济弱指标反应较为敏感而对强指标反应钝化,存在预期修复空间;2)“通缩”担忧发酵过度,需求回升仍是趋势。3月物价指数引发市场对“通缩”的担忧,但当前货币供应高增,经济依然处于修复通道当中,此时定义“通缩”并不合理,背后其实反映了市场对于经济过于悲观的预期;3)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已无压力,后续增量政策预计有限。Q1实现GDP增速4.5%,代表全年经济实现增长目标5%已无压力,预计短期内不会有增量政策,经济修复还是需要依靠内生动力。不过,虽然政策增量可能不多,但目前经济修复依然存在较多结构性问题,现有的稳增长政策并无收紧基础;4)美国经济预计仍会下行,中国出口需要上调预期。美国银行风险事件影响逐渐消退,通胀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焦点,3月美国核心通胀依然处于高位,加息预期再度升温,预计美联储5月再加息25BP,美国经济预计仍会回落。不过中国出口近期表现强势,出口国家地区和产品结构均在改善,全年出口表现或将超出预期;5)短期预计维持震荡,板块分化或将收敛。我们认为站在当下时间点,尤为需要重视思考基本面的边际变化,经济依然处于修复通道,目前处于修复的前期,政策环境依然良好,宏观经济的回暖会逐渐传导至企业经营层面,市场信心的修复也存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数据点评:3月经济修复动力减弱,剔除低基数影响看复合增速,投资、消费均有边际走弱,地产投资、可选消费表现相对低迷,市场信心不足,地产链销售回升对投资拉动作用有限,居民可选消费表现相对疲软。出口表现超预期,存在Q4积压货物集中出口的影响,但出口国家和产品结构在改善。社融和物价指数背离,可能存在传导时滞,且当前经济依然处于弱修复状态,需求改善速度偏慢而供给相对过剩,预计未来会逐渐改善。投资操作:我们仍然认为2023年的复苏是确定性的,但是复苏主线中除掉房地产后,复苏的驱动力是相对明显减弱的,所以我们对未来两年之内的经济缓步上行是确定的。因此从投资上,我们认为应该更加回归到基本面投资本身,从盈利模式出发,叠加基本面趋势上的思考进行投资。如何看待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未来的投资机会?我们应该如何布局?我认为今年以来的投资非常有特点。第一,长逻辑的投资确实遇到了比较大的挑战,想要挖掘长期业绩增长确定性强且估值合理的股票会比较困难,这与整个经济的底层逻辑相关。第二,我们可能需要降低对未来资产的预期收益率。第三,目前市场还是存在结构性的投资机会,但这个机会比较难找,找到了可能也需要及时地做止盈。总体来说,我认为未来与数据处理相关的一些商业模式是存在大量机会的。比如从降低成本的智能生产开始,到很多产品能够实现更快、更多样化的生产;比如过去的柔性生产主要依靠人为管理,而现在的柔性生产基本是生成式的;再比如交通、医疗、电网、储能等领域,也在实现智能化的过程中。数字化投资机会需要用新的投研逻辑去挖掘,用过去长期持有类似茅台这样标的的逻辑,可能很难获得很高的收益。
相聚资本:今年以来,“数字经济”相关领域备受市场关注,您是怎样理解“数字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的?相聚资本余晓畅:数字经济是指在数字技术的支持下,以数字化信息为主要生产要素,数据资产为核心,互联网为载体,平台经济为基础,新商业模式和新消费行为为特征的一种特殊经济形态,其本质为“商品和服务以信息化形式进行交易”,涵盖了数字技术、数据资产、平台经济以及新型消费行为。
进入2023年,TMT板块在反弹的同时,基本面情况究竟如何?市场是否存在一些预期差?还有哪些可以期待的机会或者警惕的风险?相聚资本余晓畅:TMT整体可以划分为四大方向,计算机、通信、电子和传媒。电子和通信偏基础设施,计算机和传媒偏应用。今年来,TMT行业基本面迎来修复式的增长。计算机方面,经济修复带来了需求端的恢复。游戏是传媒行业中市值贡献最大的单一方向,今年一季度版号较去年显著提升,伴随着未来游戏版号的下发有望进一步企稳,供给侧增量将会在下半年的业绩得到明显体现。通信主要分为两大板块,第一是5G板块,运营商相关;第二类是光通信,和数据中心相关。运营商方面,我们认为基本面将平稳改善,原因是三大运营商的资本开支在未来3年保持平稳,对应着下游设备厂商平稳增长;第二类数据中心的主要需求来自于海外,如微软、亚马逊等,今年总量的角度来看,受到美国经济衰退的影响,资本开支有所下滑,但从结构角度看,AI方面的投入预期在下半年有所上修,光通信板块的业绩在今年下半年到明年将逐步上升。电子可以分为两大产业方向。第一是诸如半导体面板等与终端消费需求相关的方向,过去1-2年来处于下行通道,经济的修复带来了行业的显著回暖。半导体行业具有相当的周期性,股票的表现会比基本面更快;第二是国产化方向,伴随着技术突破,晶圆厂的扩产值得期待。整体来说,TMT基本面是从一个较差的状态向好的局面修复。不过现在来看板块热度已经较高,预期差很难存在,甚至可能更多是预期走在了现实之前。比如光通信相关,全球来看今年需求比较疲弱,但市场会预期AI爆发下算力扩张叠加流量需求上升将带来光模块需求的增加,隐含的是对长远未来的考量而不仅是当下。我们认为,机会更多在于,一些领域基本面本身的复苏被给予的关注度不高。AI火爆使得产业远期变革带来的企业价值扩张在短期股价上得到了体现。我们相信优秀公司会借助产业变革引发价值的扩张,但实现起来并不容易,也是一个长远的事件。当短期出现非常高的交易热度,比如当TMT成交额占到全市场4-5成的比例时,已经预示了一定的风险。尤其是市场给予高关注度和预期的个股,实际基本面未必如想象的那么好,这是需要重点注意的。
您怎么看二季度以及今年接下来时间里TMT板块的演绎方式?怎样从中获得超额收益,对此您是怎样想的?打算怎样做?相聚资本余晓畅:在电子领域、经济复苏等与数字经济关联度较低的领域中,我希望能找到一些过去股价演绎相对不那么突出的个股。狭义角度看,并非所有TMT公司都和AI强相关,还是能发现基本面良好、股价尚未充分演绎的投资机会。
3月以来,人工智能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在A股市场也掀起了巨浪。您觉得人工智能是一种题材炒作还是一类长期机会?您是怎样参与的?相聚资本余晓畅:毋庸置疑,人工智能是一个长期的产业趋势。但现在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可以认为是人类的婴幼儿阶段,技术并不十分成熟,但未来的行业空间非常大。我们觉得在商业模式、如何落地看不太清楚时,投资要高度小心。近一段时间来人工智能板块尤其火爆,演绎到当下,主题炒作的特征已经较为明显,随着行情的进一步深化,股价波动会大幅加大,我们总体会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当然我们会在AI投资研究上投入比较多的精力,对于产业的发展投以非常高的关注度。就人工智能三要素数据、算力、算法来看,您觉得接下来哪些在投资上会有更大的机会?可否详细解读一下?相聚资本余晓畅:算法对应大模型,算力是训练大模型所需的底层硬件支持,比如芯片、光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数据则可以理解为垂直行业中特定数据的训练,以适应特定行业的需求。投资机会的选择上,我们认为三要素各有机会。算法的角度,大模型公司虽然和海外公司有一定差距,但我们相信经过不断积累,未来1-3年时间会出现可以匹敌OpenAI的存在;芯片的角度,龙头GPU公司未来会对国际领先水平有所追赶,在特定领域形成竞争;数据领域我们会倾向于选择在垂直行业本身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公司,他们的卡位足够有优势,结合AI赋能企业价值会得到充分扩张。
在软件的上涨如火如荼的同时,近期硬件方面如半导体芯片也有启涨的势头。您觉得这是出于人工智能题材的带动还是半导体自身基本面的一些变化?能否详细解读一下?未来硬件和软件哪一段更有上涨潜力?相聚资本余晓畅:半导体行业的表现主要有3大原因,第一是AI本身对算力的需求量巨大,尤其是对服务器相关芯片的带动明显;第二个逻辑是经济复苏,结合半导体库存去化,这个逻辑其实从去年四季度已经开始演绎,越往后来看基本面修复更加明确,代工厂的数据有望在下半年进入环比向上;第三个逻辑是技术进步、工艺突破,晶圆厂的扩产带来板块预期的修复。
软件和硬件是相辅相成的,软件的落地兑现不会太快,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半导体硬件涉及到算力的扩张,比软件的迭代会更快。但回到股价层面还是偏同步的节奏,都来自于AI带来的价值扩张,是股票长期愿景的体现,而非对短期基本面的预期。在硬件的一些领域,可能存在与AI相关度不高但基本面良好的标的,这是我们认为硬件和软件有所差异化的地方。
当前TMT领域您最看好哪些细分领域和方向?为什么?相聚资本余晓畅:电子领域一些资产的表现和AI的关联度较低,寻找一些带有基本面驱动的、价值扩张的机会在我们看来更为可取。当板块已经上涨较大幅度后,再去预测指数的涨幅意义不大。对我们而言,选择匹配自我投资体系的机会更为重要。
远信资产:节前A股小幅放量下跌后开启反弹,AI+板块对其他板块流动性的虹吸效应一度达到短期极致,港股高股息低估值国企板块继续保持相对强势。节前美股受到财报季一些利好和美联储加息周期顶部越发明确等驱动有所反弹,假期期间则受到地区银行风波再发酵而下跌。A股一季报出炉完毕,其中有不少亮点,但总体弱于预期,显示国内经济复苏仍是修复型温和复苏。4月PMI及分项超预期回落也印证了经济复苏趋势在延续但并不稳固,力度也十分温和。整体看,复苏过程中难免乍暖还寒。4月底重要会议对当前经济仍处于修复型复苏以及可能面临的困难有充分评估,但更多着眼于长远来考量和应对,如预期没有释放政策短期加力刺激信号,而是在重视实体经济的总基调下强调补短板和进一步增强长板,更多着眼于长远的高质量发展、着眼于应对中美全面战略竞争格局下安全和发展的平衡。在国内总量刺激政策不显著情况下,宏观政策的结构性特征需要格外重视,过去多年的经验也表明结构性政策往往会在A股市场风格上有较为明显的映射,特别是内生性产业成长逻辑不顺畅时。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说明制造业仍在政策仪表盘上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补短板和继续增强优势产业竞争力是两大方向。前者主要会发生在部分卡脖子的产业节点上如半导体、军工等,以部分央国企为重要支撑的新型举国体制也会发挥重要作用,后者的代表性机会则体现在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绿色产业链。不过落实到市场表现上,不建议盲目进行概念炒作,特别是在市场短期情绪沸腾、抱团过于显著时。半导体和人工智能等板块长期可畅想的空间巨大,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该领域实质突破往往需要有待时日,且具体公司未来商业前景不确定性较大,而市场短期预期容易太高从而估值过于透支未来、过于看轻胜率和当前不确定带来的挑战;新能源等绿色产业链方面,去年过度抱团隐含的过高预期在今年一季度出现显著修正,短期仍多少受制于国内经济复苏力度不强、海外衰退预期继续升温、以及海外主要经济体均出台鼓励该产业链本地化区域化并降低对中国依赖的政策,不过我国的相对竞争力和行业长期前景仍然显著,仍有潜在机会可挖掘。另外,在经济总量增长疲弱以及全球地缘形势不确定性继续上升的背景下,高速“成长”变得稀缺且长期确定性下降,“稳健”和“安全”的重要性边际上升,过去受到“冷落”的A股中特估板块和港股低估值高股息央国企板块表现较好。另外,在今年内外部环境下,央企改革为代表的国企改革明显提速,短期盈利指标有望继续改善;一些过去延宕多年未解决的同业竞争问题有望提速化解,产业整合和优化有望提速,近期中国神华关于避免同业竞争问题进展的公告就是这方面最新的例证。目前看,这波安全性资产重估趋势尚未走完。国内债市方面,本周债市高等级品种收益率继续小幅下行,考虑到国内复苏仍较为疲弱,以及政策层面没有明显的新增总量刺激信号,这种偏强态势还能延续,只是做多策略的赔率有限;近期基金业协会等陆续下发规范资管产品监管的征求意见稿,对债券投资集中度等方面要求明确收紧,对过去痼疾难消的结构化融资继续发力监管,对集中度偏高的信用下沉策略也将构成实质约束。海外市场方面,节前美股回升,但国内假期期间美国地区银行风波再发酵,本周二美股回落;美债收益率再现日内大幅回落,美联储5月继续加息概率仍高,但美联储本轮加息顶部已越发清晰,且市场认为年内不得不降息的概率上升。地区银行风波反复发酵背后有多重因素,一是过去多年低利率环境骤变为高利率,使得不少银行面临资产端减值损失和负债端存款流出风险,除非美联储快速降息,否则这很难消除,但快速降息目前不具备条件;二是地区银行的负债端往往更脆弱,资产端更容易受某些行业等特定因素影响,且所受监管较少等因素也使得其风险管理较薄弱;三是美国国内两党相争和民粹化的政治环境下,政策方面救助问题金融机构面临的道德风险指责和政治攻讦压力大,使得更利于稳定信心并杜绝挤兑等风险传染的无差别救助政策不易推出。特别是第三点,这在很多国家很多历史阶段都出现过,典型的如2000年前后的十年的日本地产和银行危机救助。地区银行风波反复发酵叠加国会两党围绕提升债务上限的党争胶着,美国经济衰退预期难消。这种背景下,国内出口虽可能出现月度级别的靓丽数据,但当前仍是承压的态势。复胜资产:今年投资者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对经济复苏的预期与观察在短期难以证明也无法证伪,同时叠加外部经济体的不确定性,导致短期市场会在“复苏—衰退”、“预期—现实”之间摇摆。近期市场对于人工智能概念的热捧,一方面的确由于AI技术在早期就体现出极大地潜力,能更为高效的改变及改善人类生产生活固有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其他行业诸如消费、高端制造等行业短期并未体现出去可供确认的业绩增长趋势。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投资来说,势必需要进行“认知”更新。当投资者对于宏观经济增长结构以及世界竞争格局都已有了“旧貌换新颜”的预期时,再去固守上一个“时代”内的资产并期望能穿越周期,显然不合乎逻辑。我们认为市场有一些变化值得投资者关注思考。一方面目前以量化选股策略为主的指数增强策略私募基金和指数“雪球”类产品的热销,预示着无论是场内还是场外资金都更多的以投资于市场宽基指数的方式进入市场。这种“增量”资金以指数化形式体现的投资行为会导致市场整体波动率不断被降低,近期无论是从300指数场内期权还是1000指数场内期权的波动率都已经有很好的体现。同时,以短周期股价趋势统计交易为核心的量化选股策略在市场日内成交量占比不断提升,也会无形中增加个股在短期的趋势延续性,从而增加了个股波动幅度的上升。另一方面,作为基于企业基本面盈利角度出发的选股投资策略,在今年也有着进一步细化投资颗粒度的需求。经济复苏初期,对于绝大部分行业来说都存在着盈利触底反弹的趋势,加之宏观经济增速系统性下降已是大势所趋,行业与行业之间的增速差异在短期内很难被放大。这个时候,市场专业投资者比例不断上升,有效性也在同步提升,就存在投资关注度从原先的全产业链整体这种“大赛道化”向行业细分环节甚至个股下沉。这就要求我们在投资判断中更加关注细节。另外,虽然投资于二级市场的核心获利来源都源于股票价格的上涨,但如果只将着眼点关注在预判未来一段时间的股价运行趋势上,在量化统计类投资方法论不断自身强化的前提下,预判掌控短期股价波动的难度会不断上升。最终反而需要回归到对于企业盈利能力以及业绩增长趋势未来判断的基础上。结合我们自身投资。我们首先认为在所有维度都做到“无所不知”是困难的。在宏观层面存在非常多的变量与偶发因素会改变经济复苏的节奏、程度及路径。所以在确保对复苏大趋势有所预期的基础上,我们在企业盈利端的观察寻找上力图精确。具体来说,我们更为关注产能具有优势,同时短期供给侧缺乏弹性的龙头企业。同时在需求端也做到进一步细化,以家居用品为例,作为房地产后周期的消费品类,如果只是寄希望于依靠房地产行业回暖带来的盈利趋势回升,在需求端可能会缺乏有效保障,但如果在房地产转暖的基础上,叠加居民消费升级的客观需求,以“更好的产品改善更好的生活”为前提去进行投资标的筛选,则会增加更多的业绩确定性。当然,这一些的前提最终都还是建立在我们能不断地跟踪上市公司订单增速,不断地验证企业盈利情况。在市场有效性不断提升,同时外部内部不确定性并没有明显降低的大前提下,可能任何过度的预判反而都存在较大风险,踏踏实实的对业绩的观察跟踪才是做好投资的核心关键。市场即将完成一季报的披露,我们会密切关注在一季报内业绩超预期的公司的投资机会,也会基于最新的业绩情况不断地对目前持仓进行调整。辰勤资产:基金经理崔莹:逆全球化背景下,关注国产替代以及中国供应链备份机会。我们维持之前判断,从整个市场的重心来看,2023年相比2022年是一个底部提高的过程,结构性机会或多于2022年。ChatGPT现阶段仍然是主题投资为主,但是可能带动市场挣钱效应,从而带来更大的结构性行情。目前市场主线逐步清晰,在全球缺乏科技创新的背景下,蛋糕很难做大,逆全球化抬头。对于中国而言是国产替代,包括工业仪器仪表、医药的中药,计算机信创、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等领域的国产化。对于欧美而言是中国供应链的备份以及供应链区域化,全球供应链重构背景下,大国周边与资源国的基建、设备等领域具备投资机会,国内参与苹果,特斯拉等全球供应链的企业分化或将加剧。ChatGPT本质上是一个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升,远期来看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是人类历史上第四次里程碑式的科技革命,有望把全球蛋糕做大,缓解全球化的矛盾。现阶段对相关标的定价非常困难,我们将保持关注,感受产业变化。基金经理林森:从基本面角度,经济的弱复苏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一方面,接触式消费,比如旅游,餐饮的复苏较为明显和强劲,房地产竣工端也相对较好。另一方面,以汽车为代表的耐用品消费仍处于低位,房地产的新开工也落后于竣工。市场纠结的焦点在于,目前的复苏是否可持续。我们认为,恰恰因为没有执行过度刺激的政策,当前复苏的持续性是比较强的。随着全社会信心的恢复,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我们看好消费在下半年持续增长。我们目前仍然看好港股,同时受益于中国经济的复苏与美元流动性的宽松。港股的机会比较多元,以港股互联网公司为例,它们受益于消费复苏以及自身人力成本的下降。另外港股有很多低估值股票,受益于美元流动性宽松带来的估值修复。A股方面,我们看好化工,物流和家电等领域。景气度角度,我们看到白电在耐用品里面已经率先回暖。基金经理张航:近期TMT板块整体占市场的交易额依然在30-40%之间,但内部也已经明显分化。传媒在游戏和出版的轮番加持下一枝独秀,通信靠光模块算力勉强维持,计算机看着热闹,其实指数已经跌回3月AI行情启动前,很多个股的年内涨幅已经大幅收窄。电子在TMT里最弱势,消费电子和半导体均面临挑战,消费电子面临的是全球手机消费的持续疲软和其他创新产品的断档。半导体板块在4月下旬几家标志性设计公司的财报发布后经历了一轮快速的下跌,功率半导体是跟随新能源调整反映对后续需求的悲观,模拟公司的问题是2020年二级上市潮和一级融资潮之后的一波行业大扩产增员在需求下行期反噬盈利的程度远超市场预期,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在国产自主可控的背景下成为电子里最硬核的板块。未来展望从市场热门的TMT内部的分化看,市场目前已处于极度博弈的状态,物极必反,月盈则亏。参与市场博弈并非我们强项,也不是我们持续投资盈利之道,我们依然专注在寻找研究跟踪能持续长大的公司上。越是浮躁的市场,越须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长期真正重要的变化。我们一直认为中国企业一方面通过研发苦练内功,一方面逆势出海布局,中国企业真正由大到强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过程才刚刚开始,这是我们这一代投资人的时代机遇。在刚刚披露完的2022年财报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即使在2022年这么内外交困的大环境里,依然有大量优秀的企业在坚持高强度投入研发。从绝对额看,有846家公司(约占全A上市公司数量的16%,下同)研发支出超过3亿元,531家公司(约占10%)研发支出超过5亿元,257家公司(约占5%)的研发支出超过10亿,更有50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超过了50亿元。从研发强度(研发支出/营业收入)看,分别有786家和2015家公司的研发支出超过了10%和5%。如果将研发支出和净利润对比,有975家公司在2022年的研发支出超过了净利润。正是这些极具魄力和勇气的向未来的投资,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也是我们权益投资的底层信心来源。新能源板块几乎已经被市场遗忘,复盘过去半年的行业情况并结合公司年报、一季报情况,原材料不论是硅料还是碳酸锂价格的暴涨暴跌,对中游的制造企业的生产、库存节奏和下游终端厂商的采购计划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人错判,有人投机,有人盲目扩产,像极了股票市场的追涨杀跌。稍微拉长一点看,提质增效降本是工业品的永恒主题,新一轮能源变革才刚刚开头,不论锂电还是风光的装机都还有巨大的空间。但对于企业来讲,行业加速洗牌并已提前进入淘汰赛阶段。如果说产业爆发阶段,比拼的是企业家的胆量和扩产的魄力,那淘汰赛阶段比拼的是真正的技术积累和创新的能力以及少犯错。我们研究和选股的思路也会据此进行转变。投资决策的过程不是每天去叩问追不追某个板块和个股,这没有学习效应,也没有认知的复利。我们始终关注的是行业的长期趋势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变化。基金经理陈超:半导体行业不大可能脱离制造业独自复苏。经济中的各个参与者,大家互为因果。4月的行情有2条主线。明线仍然是AI相关,但AI方向上,出版,传媒,教育与AI的拥抱成为主线,实际上这更像是赛道内估值的一次填坑行为。暗线是企业的一季报。五一假期中,我们对上市公司一季报情况进行了汇总分析,发现了几条比较有趣的线索:上游原材料+海运费下降带来的盈利修复。这一点本身是可预测的,一季报只是坐实了这个判断。叠加收入的加速,在这个主线下有望能够找到一些性价比不错的资产。企业收入加速或高速增长。部分公司由于自身阿尔法,出现了收入加速情况,虽然并没有明显的板块效应,但是仍然不缺乏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机会。在高速增长的板块中,“风光储”仍然不遑多让。对于复苏,4月PMI数据让大家更加担心复苏,但4月数据只是对1、2月的一次对称性反映。实际上,我们看到一些频率更高的周度数据在4月是逐周环比改善的,比如中电联的发电量,G7整车货运数据等,这也要继续观察。在4月还有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虽然制造业复苏链条“惨不忍睹”,但半导体却经历了一轮抢跑,特别是设备在叠加国产化预期下有一波看起来不错的行情。基于目前半导体下游结构,半导体行业不大可能脱离制造业独自复苏。经济中的各个参与者,大家互为因果。
丹羿投资:
四月市场总体仍然延续3月风格,拔估值为主的传媒、中特估(建筑、石油石化、非银)等走势较强,与经济关联度较高的社服(免税为主)、汽车和食品饮料等跌幅较多。AI内部也出现分化,2B为主、兑现较慢的软件板块4月跌幅明显大于2C的传媒和需求边际改善的算力硬件,且整个AI板块也在高位大幅震荡,说明AI板块的赚钱也进入HARD模式。A股一季报和4月PMI显示,国内经济复苏仍较疲弱,低于市场之前较高预期,一季报不达预期且不在风口上的公司下跌明显。好的方面看——投资者已降低盈利增长预期,而企业盈利随着经济复苏持续修复,虽迟但到,量变终会迎来质变;坏的方面看——复苏变慢,相关股票仍会变现疲软,这需要顺周期投资更多耐心。弱复苏的背景下,注重估值提升而非盈利增长的风格,或许仍会是主流。本月,仓位有所降低并优化结构。一方面减持了季报不达预期和竞争格局恶化的标的,另一方面兑现了部分浮盈股票(创新药为主)。我们后续研究的方向,一方面会对长期滞涨的行业多加关注,尝试理解市场拔估值的逻辑和背景,减少这类机会的错失。另一方面,也会继续围绕成长的主线,在补短板(国内进口替代,各领域卡脖子问题的解决)、扬长板(中国优势产业海外拓展市场)和新事物(各类新技术、新消费等)深耕。泰旸资产:AI在4月份继续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但市场对于AI资产的分歧开始加大。随着华为、阿里、商汤等公司陆续发布各自的大模型产品,计算机板块反而出现较大调整,这是新鲜感消退的直接反馈,毕竟在OpenAI之后,后续发布的大模型并没有更为惊艳的表现。而另一边,在美国论坛社交平台Reddit宣布计划向通过其API使用数据的公司收费后,手握版权、数据、IP等资产的传媒公司迎来了更大幅度的上涨,因为这让市场看到了通过AI实现变现的可能性。除AI之外,中特估资产在月内的表现也非常亮眼,而且这类资产的回撤幅度也比AI相关资产小得多。在AI、中特估之外,其他资产的表现则相对乏善可陈,尤其是在4月披露了中规中矩的经济数据后,市场仍继续看淡经济复苏相关资产;同时,过去2-3年表现亮眼的赛道股仍在被投资者持续的卖出。这种极度割裂的市场表现,既是市场对国内经济、中美关系担忧的集中反映,也是在市场缺乏增量资金时机构资金进行极致博弈的结果。宏观方面,经济复苏的步伐有所放缓。数据显示,4月制造业PMI为49.2%,环比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生产指数为50.2%,环比下降4.4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48.8%,环比下降4.8个百分点,制造业需求不足成为主要矛盾。4月非制造业PMI为56.4%,环比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指数为55.1%,环比下降1.8个百分点,虽然服务业总体景气度仍较高,但房地产、居民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已经低于临界点;建筑业指数为63.9%,环比下降1.7个百分点,表明随着重大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土木工程建筑业景气度仍然较好。展望5月份,在政治局定调经济恢复达标且延续经济稳增长不做强刺激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不存在失速风险,但欧美衰退风险的加大也将制约国内经济复苏的高度。在4月制造业、服务业PMI环比继续走弱之后,5月份的宏观叙事可能仍将延续弱复苏的现实,同时,欧美高通胀的黏性也将增加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波动率,进而扰动中国资产的定价尤其是港股市场的定价。所以,在5月份我们更倾向于在A股市场去寻找新的机会,除非我们能够看到中美关系在后续出现超预期的改善。在投资方向上,我们将立足于自身的能力圈,在有认知的大消费、医药、制造业等领域通过翻石头的方式去寻找存在巨大认知差的资产,并在具备安全边际时进行布局。同时,我们也积极关注AI资产的投资机会,寻找那些能够真正抓住AI产业发展机遇并最终兑现业绩的公司,避免主题投机的博弈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