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全产业链集聚下的产业园区规划

作者:东滩智库 来源: 头条号 43506/06

近年来,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备受关注,各大城市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以此升级全产业链发展的组织机制和资源整合。产业园区作为承载全产业链集聚的功能载体,不仅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区域化与全球化挑战,而且要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载体链

标签:

近年来,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备受关注,各大城市积极推动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以此升级全产业链发展的组织机制和资源整合。产业园区作为承载全产业链集聚的功能载体,不仅要应对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区域化与全球化挑战,而且要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载体链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升级。


一、产业环境变化与全产业链管理实践

近年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中国制造迈向中高端以及由此带来国内外新一轮产业转移,使得全球产业布局、组织方式和竞争模式发生深刻变革。而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全球产业链格局产生巨大影响,后疫情时代的产业链区域化与全球化将呈现并行趋势。

对于产业园区而言,在推动全产业链集聚过程中需要面对三重挑战:一是新时代产业变革,产业链发生分解、重组和业态创新,新业态新模式深刻影响区域产业生态;二是新一轮产业转移,全球产业链在分工上和区域间重构,部分产业环节主动“走出去”已是必然选择;三是高质量发展时代,区域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面临重塑,产业园区需要重新审视未来的发展路径。

而聚焦全产业链升级的最新实践,主要集中在园区规划和组织机制上。一是聚焦产业链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比如成都市的产业功能区、上海市的特色产业园,以空间上的集聚促进产业联动和创新;二是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以“链长+链主”机制来统领全产业链发展,提高区域产业资源的整合力度和优质产业项目的招培力度。


二、全产业链发展的内涵和竞争力评价

当前,从各大城市的产业集群发展来看,全产业链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产业链核心企业和关键环节缺乏;二是关键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凸显;三是产业链的技术创新组织活力不足;四是跨界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滞后。主要表现为缺少掌握产业链话语权的链主企业,或是集成企业的带动性不足;创新创业生态层次不高,缺少瞪羚和独角兽企业,全球产业链融合度较低等。

对于产业园区而言,谋划全产业链集聚发展,就要直面这些共性问题,根据园区实际情况设计解决方案。基于对各地政府增强区域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实践研究,东滩智库提出了全产业链竞争力评价模型,可以解构为产业链控制力、产业链创新力、产业链市场力和产业链效能力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链控制力,以链主企业为中心促进大中小协同、上下游协作,控制产业链上中下游的资源,进而打造区域产业链闭环。二是产业链创新力,主要表现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的创新生态链,以及材料、工艺、零部件等环节活跃的创新主体。三是产业链市场力,良好的产业链市场力,主要表现为产业市场构成、畅通的市场渠道网络、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等。四是产业链效能力,主要表现在生产要素、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制度环境等多个方面,优化营商环境,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三、聚焦全产业链升级的产业园区路径

聚焦全产业链升级,需要从提升产业链、培育创新链、完善供应链方面着手,还要以产业共同体模式推动园区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的协同发展。

1、提升产业链的主要举措

结合重点产业链的特性,可以利用链主企业的渠道、品牌、数据、技术、系统集成等优势,促进上下游企业联动发展。支持链主企业瞄准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实施兼并重组,加速全球产业链关键资源整合,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针对具有成长潜力的专业集群,可以从知识产权创造、用地需求、技术改造、投融资对接、人才服务、培训咨询等方面给与精准扶持,培育引领和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隐形冠军”,发挥技术创新迭代和工匠精神,带动增强全产业链优势。

系统梳理产业链的薄弱环节和缺失环节,开展针对性的产业招商和培育工作,不断提升关键环节和核心配套的产业完整性;鼓励重点企业聚焦强化核心产业环节,积极发展专业环节外包,加强与供应链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新型制造模式。


2、培育创新链的主要举措

围绕重点产业链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原有高校改造或引进研究型大学、创业型大学,推动国内一流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新型研发机构。积极争取重大科学装置和重点实验室落户,为科技创新提供高阶的基础研究平台。

整合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等创新业态,以及材料、工艺设备、零部件等环节的创新主体,推动产业链关键环节企业建设产业链创新联盟、协同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开展联合技术攻关、共享创新成果。

建立多层次多能级的创新体系,比如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制造业创新中心、共享研发中心、创新驿站等,确保技术、产品、工艺、设备等的同步创新。针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短板,要构建集研发攻关、产业培育和产品应用“三位一体”发展的科技创新机制。


3、完善供应链的主要举措

围绕重点细分产业链,针对产业链条上各环节的供应链服务需求,提升现有产业供应链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培育和完善产业供应链缺失环节,规划建设“线上平台+线下基地”的供应链服务中心,打造涵盖营销展示、集采集销、MRO、物流仓储服务和供应链金融的完整产业供应链服务链条。

在重点产业链中导入工业互联网、供应链组织、智能制造云服务、跨境电商等平台企业,通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自组织机制和智能化运营水平,打通从市场、研发、采购、生产、销售到服务的各个环节,提升产业链的运作效能。

依托面向重点产业链的工业互联网和云平台,汇聚上下游协作企业、产品、用户等产业链资源,打造数据驱动的生态化运营能力。推动园区企业实现线上定制、远程设计、协同制造,全面创新产业模式和产业链形式。

围绕重点产业链建设一批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择优评选若干新兴产业应用场景进行示范推广,鼓励企业发展面向定制化应用场景的“产品+服务”模式。通过建设应用场景创新推广中心、解决方案推广平台、新业态培育中心,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4、构建产业共同体模式

产业共同体即“1+N”模式,是聚焦于细分行业的平台型企业,利用其渠道、品牌、数据、技术、系统集成等优势,通过“共享采购、共享配送、共享制造、共享研发、共享库存、共享标准”等方式“重构、重组、重聚”其行业上下游企业,从而实现“业务共生,生态共建,利益共享”的创新发展模式。

相较于传统产业集聚模式,产业共同体不仅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聚合,更是企业在地理空间、供应链组织、产业价值网络的叠加融合。因产业特性不同,产业共同体有不同的组织模式,比如装备制造业以系统集成为切入点构建产业共同体,链主企业采用“订单引领、技术开放、标准互通、服务赋能、投资孵化”模式,整合协作企业发展服务型制造模式,以商招商定向招引优质配套企业。

构建全产业链发展的赋能体系,推动产业与高端要素资源对接,规划建设产业创新服务集聚区,集聚金融、政策、技术、人才、孵化、市场、品牌、咨询八大生产性服务业,招引专业服务机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包括生产技术改造、企业主体升级、产品升级更新、运营模式转变等。


四、案例链接:无锡物联网全产业链集群

2009年无锡获批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是物联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智能传感、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一感两网”为主攻方向,集聚物联网企业超4000家,涵盖关联芯片、感知设备、网络通信、智能硬件、应用服务等全产业链条。2021年无锡物联网产业规模达3563亿元,达到江苏省的1/2、全国的1/4。

1、产业发展格局

以新吴区为核心,滨湖区、梁溪区、锡山区等为重点“一核多元”空间格局,引导有基础、有条件、有资源的地区建设物联网专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累计建设物联网相关产业园区16个。

新吴区(高新区)——以中国物联网国际创新园、慧海湾物联网特色小镇、鸿山小镇等为主要载体,智能传感器、智能识别、智能通讯、云计算、应用服务等重点产业链各自形成集群发展态势。

滨湖区(经开区)——以国家传感信息产业园、雪浪小镇、传感网信息大厦、山水城软件园等为主要载体,布局物联网相关产业,重点发展智能终端、车联网、物联网检测与评估、制造业与物联网融合等。

梁溪区——以环保物联网产业园、农资物联网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围绕物联网产业整体配套,发展物联网相关金融服务、认证检测、商业保险、产权交易、商务和技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吸纳物联网区域性企业总部。

锡山区——以南山车联网小镇、不锈钢物联网产业园等为主要载体,以车联网示范应用场景建设及展示、交通大数据处理、数据安全、车联网/智慧交通应用场景研发和测试等为主要方向。


2、集群发展路径

创新主体引领。2009年依托国家传感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设立无锡物联网产业研究院,旗下设立国家环保物联网工程中心;与中科院共建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与中电科共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引进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设立研究院。以这些创新主体为引领,推动物联网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和行业应用。

行业应用推动。在2009年获批全国唯一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后,无锡以应用带产业、以示范拓市场、以模式促推广,通过建设车联网小镇、环保物联网产业园、不锈钢物联网产业园、农资物联网产业园、鸿山小镇等专业园区,打造车联网、物联网+制造、+建筑、+医疗健康、+家居等应用示范,不断推动行业应用产业发展。

服务体系构建。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探索建立集群枢纽型组织,建立“孵化载体+人才培训+产业基金+特色园区+公共服务”五位一体的产业化体系。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基地,与华东理工大学、同济大学等共建联合实验室,与信通院、飞谱电子等共建联合创新平台。

行业展会助推。连续多年举办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慧海湾物联网大会、智能传感器论坛、中欧物联网峰会等高端品牌论坛活动。依托每年一届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活动,打造物联网国际交流合作平台、行业趋势发布平台、技术成果展示平台、产业发展投资平台、高端人才集聚平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