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专精特新 » 正文

“创新之翼”推升企业发展质量

作者:光明网 来源: 头条号 79206/07

专利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补链强链作用凸显“创新之翼”推升企业发展质量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5.5万家;今年3月,“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收利润率均高于规上中小企业;九成以上的单项冠军企业国内市场占有

标签:

专利数、研发投入持续增长 补链强链作用凸显

“创新之翼”推升企业发展质量

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5.5万家;今年3月,“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收利润率均高于规上中小企业;九成以上的单项冠军企业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近期相继发布的多项研究报告和监测数据显示,企业创新力、竞争力持续提升,发展动力不断释放。

创新型企业队伍持续壮大

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相关数据显示,创新型企业队伍持续壮大。

来自科技部、工信部等部门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从2012年的3.9万家增长至2022年的40万家;目前已认定7批共1186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带动各地认定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超过6000家。

作为优质企业梯队培育体系的重要构成,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等特点,其数量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

“专精特新的灵魂是创新。”工信部副部长徐晓兰近日在工信部举行的政策吹风会上说,如何引导助力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是开展培育工作的着力点。

下一步,科技部与国资委进一步研究政策措施支持推动央企加快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工信部提出力争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过8万家、“小巨人”企业超过1万家;江苏、四川等地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发展行动,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瞪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多地多部门正积极部署,创新型企业队伍有望持续扩围。

徐晓兰说,将健全梯度培育体系,加快构建涵盖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制造业领航企业的“3+2”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指导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完善省级培育库,完善分级分类培育管理,不断壮大优质企业群体规模。

专利数、研发投入持续上升

创新型企业持续扩围的同时,透过企业拥有专利数、研发投入等多项数据可以看出,企业创新活力不断增强。

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35.5万家,较上年增加5.7万家;拥有有效发明专利232.4万件,同比增长21.8%。

企业在研发投入中的主体地位也在持续强化。科技部数据显示,2022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4,高新技术企业贡献了全国企业68%的研发投入,其中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

“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我们一方面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继续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落实力度。同时,建立起金融支持企业创新的工作机制,打通科技、产业、金融的链条。”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日前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上市公司在整体业绩保持韧性增长的同时,创新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推动产业、资本、科技正向循环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随着注册制改革的全面落地,主板、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多套标准并行,更多具备高质量发展潜质的创新型企业获得资本市场支持。”证监会副主席王建军表示,上市公司在一些关键技术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原创技术不断涌现,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

市场占有率高 生产经营向好

有创新才有发展。多方数据显示出,创新型企业市场占有率高、发展潜力大,表现出较强的发展韧性。

根据工信部调查和大数据监测显示,今年3月,“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营收利润率分别为9.6%、7.0%,均高于规上中小企业。今年1-4月,A股新上市企业中,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占55.3%。

来自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的最新数据也印证了相关企业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特点。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介绍,单项冠军企业近三年平均利润率13.55%,是普通工业企业的2倍以上。相关企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这些企业质量效益优、市场竞争力突出、产业链带动作用大,已成为推动我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的关键支撑。”李毅中说,下一步要持续鼓励相关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研发设计团队,积极参与国家、行业科技攻关。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和“隐形冠军”,发挥领航领军、标杆示范作用。

吴朝晖说,企业不仅要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方面继续保持主体地位,同时也希望企业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将进一步强化服务支撑,为各类企业营造公平公正创新的政策环境,从而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记者 郭倩 罗逸姝)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