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创板即将迎来开板四周年之际,更多“硬科技”企业有望投入到科创板怀抱。 5月30日,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符合科创板定位、符合国家战略、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创新能力突出的未上市民营企业到科创板上市,支持已在境外上市的民营企业回归科创板上市”。 国企也加速向科创板输送“创新力量”。近日,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在“科改行动”扩围深化现场推进会上表示,近期国资委对“科改企业”进行了大力度的扩围调整,从439户扩充至672户。 可以看到,近四年来,科创板扎根实体,源源不断释放“向新力”,吸引了众多“硬科技”企业纷至沓来,让企业在科创板迎来更广阔的发展舞台、获得更大前进动力,助力创新企业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动能”。 三大基石“扎根”实体 树高叶茂,系于根深。当前,近530家企业齐聚科创板,成为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纽带”的微观写照,亦是中国企业投身“科技强国”新征程中值得书写的一笔。 三大产业描摹出“四个面向”在科创板投射的模样。截至5月31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三大行业成为科创板扎根实体经济的三大“基石”:三大行业分别占比37%、22%和21%,合计占比80%。 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汇集了98家集成电路企业,众“芯”云集:涵盖芯片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三大生产环节,并在半导体设备、材料等支撑领域也颇具亮点,一批国产半导体行业龙头在科创板上市,加固产业链自主可控的根基。如安集科技的氮化硅抛光液实现国产自主供应;沪硅产业为目前中国大陆规模最大的半导体硅片制造企业之一,率先打破了我国300mm半导体硅片国产化率几乎为0%的局面;拓荆科技深耕薄膜沉积设备,打破国际厂商对国内市场的垄断。 高端装备行业上市公司已达到115家,以先进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航天航空、激光器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初步显现。尤其是在先进轨道交通领域,先后有全球一流的轨道交通控制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国通号、全球最大的隧道工程装备制造商及我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专业化制造商铁建重工、我国电气化铁路装备事业的开拓者和领先者时代电气及高铁电气等10余家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龙头公司在科创板上市。 109家生物医药行业“包容”了创新药、仿制药、器械、耗材、临床试验服务多个领域细分龙头,不乏多地上市的标杆、研发属性强的创新药企。 科创板不断涌现的细分行业“隐形冠军”,成为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生力军”。截至4月30日,共有256家科创板公司入选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录,35家科创板公司获评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35家科创板公司的产品获评“单项冠军产品”,合计占科创板上市公司总数的55%。 研发募投助推“加速度” 上市后,以资本市场为助力,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科创企业为稳经济大盘贡献科创力量。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科创板上市公司近530家,IPO募集资金逾8000亿元。最新数据显示,首发募投项目近七成用于研发和主业生产建设,占计划投入募资金额比重的近七成。 2022年,科创板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带动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285亿元,同比增长2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6%,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 深耕主业的底气更足、研发“弹药”更充沛、企业发展的韧性更足。2022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突破万亿元和千亿元,共计实现营业收入12120.5亿元,同比增长29%;归母净利润1136亿元,同比增长6%。科创板全年营业收入的平均数由18.15亿元上升至23.44亿元,归母净利润的平均数由2.08亿元上升至2.20亿元,稳中向好趋势显著。 其中,特殊类型企业发展情况向好。今年9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上市后首次实现扣非前后净利润均为正值,股票简称在年度报告披露后实现“摘U”。截至目前,科创板51家上市时未盈利企业累计已有18家实现盈利,成功“摘U”。值得一提的是,19家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无营业收入指标)的生物医药企业,14家已有产品获批上市、11家营收突破1亿元。 以2019年为基数,科创板公司近3年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的复合增长率达到29%和56%。其中超3成公司连续3年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94家公司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50%,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与此同时,创新成果不断涌现,进一步擦亮“硬科技”名片,踏出更稳健步伐。高端装备企业筑牢“制造强国”根基,以铁建重工为例,上市以来,成功研制高原铁路大直径多支护TBM“高原明珠号”等多项国之重器。另外,近期中国通号、南网科技等多家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扩产、中标、投资、获奖等捷报频传。 再如,国内CMP(化学机械抛光)设备龙头华海清科日前披露,公司新一代12英寸超精密晶圆减薄机Versatile-GP300量产机台已发往某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填补了国内芯片装备行业在超精密减薄技术领域的空白。 科创板创新药企亦加快研发商业化进程,持续推出亮眼的研发成果和创新产品。如今年首家“摘U”的上海谊众自上市后,商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公司核心产品注射用紫杉醇聚合物胶束于2021年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截至2022年10月,公司已获批开展用于新增适应症乳腺癌的临床试验。(记者 林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