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富 » 正文

谈一下对于财富管理行业的一些思考

作者:nehceci 来源: 头条号 100706/08

最近重温了塔勒布的《非对称风险》还有罗伯特 西奥迪尼的《影响力》。我越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原本希望通过财管管理行业的正向加持,实现第二重收益(睡后收益),通过延迟满足,换取未来长期优渥的投资回报,变得非常难。 虽说很多时候都有一句话,叫

标签:

最近重温了塔勒布的《非对称风险》还有罗伯特 西奥迪尼的《影响力》。我越发感觉,作为一个普通人,原本希望通过财管管理行业的正向加持,实现第二重收益(睡后收益),通过延迟满足,换取未来长期优渥的投资回报,变得非常难。


虽说很多时候都有一句话,叫“专业人办专业事”。但是现实时间里,我越发感觉到了,“就怕流氓懂文化”。


通过所谓的财富机构投资基金产品,我越发感觉到一个现实:讲的头头是道,投后一塌糊涂。每个机构上架了一堆产品,貌似对架上产品都进行了多重遴选,再通过配置体系建设,让客户感觉到了专业机构的专业能力,但是就从业绩上来看,能达到客户需求的还是凤毛麟角。(当然总有投顾给你讲故事,举例给某某客户配了某某产品,收益很性感,这究竟是不是幸存者偏差,究竟能不能证实,我在这就不展开了,大家细品,如果非要争辩,那就算你对,我不反驳)


塔勒布在《非对称风险》里面的核心观点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均沾”,而现实里面,大多数财富管理机构从业人员并不会为自己提供的错误咨询而接受惩罚,所以不要轻信那些以咨询谋生的人给你的建议。


现在市面上各种基金研究和推荐已经多如牛毛了,应有尽有。但是,细细品完后,基本上都呈现出有个共同的特征:先业绩统计,后宣传包装。产品的准入和销售≈统计学+传播学。


先通过基于过去业绩曲线的统计和排名,从各种指标出发,挑选出一些冒尖的,或者有特色的(定量分析),然后再找基金经理路演访谈下,归纳总结(定性分析),然后进行贴标签,比如“逆向投资”、“价值投资”、“成长风格”、“趋势交易选手”等等。搞完上述工作后,就开始进行渠道包装环节了,萃取卖点,话术编排、饥饿营销,档期选择……


当名气、历史业绩、市场热度三者正向叠加,往往就容易出爆款,顺带就开始安排上资金配售环节,冠以“抢到就赚到”、“稀缺发售”等等名词。按上述流程“抢”到的产品,大多数认购费不便宜,还经常附加三年封闭条款,但是就投后体验和净值表现,往往出来的效果都是不尽如人意的。狂热过后,客户一地鸡毛。投顾越努力,忽悠越厉害,客户越悲惨,因为做得越多,涉及面就越广,伤害就越大。


很多财富管理机构标榜的三方投研,上架遴选,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呢?我觉得还是有的,但是,屁股决定脑袋,当他们屁股跟投资者不是坐一起的时候,那自然而然不可能心往一处使了。


诚然,想找出未来跑的好的产品,是非常难的,有这个能力的,基本约等于掌握财富密码,不需要搬砖了。但是我觉得还是能从“大方向引导”上观察一些财富机构的产品部门“定位”问题。比如说,对于投研人员,投研到底考核啥?是偏营销吸眼球呢?还是看投研质量?是对投资者的投资效果负责,还是对销售团队的支持负责,还是对领导向上管理?就现行的模式,给我的感觉就是,投研出来的东西“因为不用对结果负责,因为可以免责,因为好上量,因为万一出现问题,可以转嫁给管理人”。


做投资,一再强调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而这个独立思考,就要求投资者要有自己的认知,不能因为别人说啥,就认啥。可以假借机构的专业能力帮你实现一些专业层面的分析,但是最终采纳与否,投资者自己要有自己的判断基准。


财富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的从业人员本身就需要各司其职,才能让整个体系运转顺利。确实无法要求一线投顾有多么高的投研专业能力,但是必须最起码的职业素养(道德)还是要有的。明知有些是“坑”的产品,尽量不要往外推广,避免通过信息不对等、和认知不对等来割“韭菜”。假使你真的认可某家管理人,某个产品,那么请你也一同下场,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当然我知道现在有些银行理财经理,也利用这一点,每次发新基金都少量跟投,结果一年跟投几十只基金,嘴巴上说的好听是下场陪伴客户,其实更多是因为推介产品太多,怕搞忘了,不好做投后服务。上述情况,请勿对号入座,还是那句话,如果非要争辩,那就算你对,我不反驳)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