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储能市场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第三监管周期(2023-2026年)省级电网输配电价政策正式开始实施,电价机制改革进一步推进。随着市场配置灵活性资源的机制逐渐完善,新能源加装“充电宝”的需求空间将逐渐得到释放。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升,新型储能发展迅猛,截至去年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约870万千瓦,新增装机同比增长超过110%。“2022年储能行业投融资事件数量可观,融资案例多达80余起,”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副秘书长/研究总监岳芬表示,对于储能行业,资本出手金额“阔绰”,
去年投融资总金额高达百亿人民币。新型储能被称作“电力系统中的‘充电宝’”,可以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在用电高峰时“放电”。随着波动性、间歇性的新能源电力不断增长,“充电宝”的作用将日趋明显,与此同时,新能源选择“充电宝”的选项,也需要逐渐多样化。
电化学储能“一枝独秀” 多元化发展有待突破
“新型储能”包括新型锂离子电池、液流电池、熔盐、飞轮、压缩空气等。当前,全国新型储能行业管理体系初步建立,新型储能示范试点建设不断加快,在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新型储能技术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正在逐步显现。
不过,虽然新型储能逐渐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多元化趋势也逐渐显现,但目前来看,新型储能领域仍呈现电化学储能“一枝独秀”的现状,其他新型储能则受到市场和资本冷遇。《中国新型储能发展报告2023》提到,在已投产的新型储能装机中,
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占比约94.5%。我国新型储能仍然处于发展初期,不同技术路线新型储能对应的产业链成熟度存在较大差异。在厦门科华数能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崔剑看来,新型储能领域呈现电化学储能“一枝独秀”的现状,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电池行业的高速发展,在高需求的环境下,电池行业即将进入黄金时代,而另一方面,电池的成本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科技创新,从而推动了电化学储能的发展。“电化学储能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产业链配套更加成熟。”崔剑表示,其他新型储能受市场和资本冷遇的原因在于,相较于其他新型储能在场景应用、技术、成本、建设周期、转换效率及选址要求上,电化学储能更具优势,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安全性和性价比。对于发展成熟度问题,上海正泰电源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承军也认为,在电化学储能的产业链配套方面,目前国内基本实现了国产化,成本占比较高的变流器及电池环节,我国整个产业链在全球市场上具备明显的优势,随着原材料价格的逐步缓解以及制造成本的快速下降,
未来以锂电池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有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从不同类型储能的成本竞争来看,岳芬指出,近两年来,锂电池上游材料价格波动剧烈,碳酸锂材料价格增幅12倍,引发下游储能设备价格上升超过20%,使得资本对于钠离子电池等材料替代性技术,以及电力系统所需的长时储能技术的关注度持续高涨。而2023年上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出现暴跌,
截至4月中旬,电池碳酸锂市场价格较年初下降了约66%,锂电储能设备中标价格随之下跌,对其他储能技术路线的应用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地制宜科学配置 让“充电宝”各显神通
面对新能源发展和电力系统转型的需求,新型储能的多元化发展将是必然选择。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的《关于加强新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因地制宜推动各类型、多元化储能科学配置,形成多时间尺度、多应用场景的电力调节能力,改善新能源出力特性和负荷特性,支撑高比例新能源外送。为推动新型储能的多元化发展,崔剑建议,不断拓展多种储能形式应用。结合各地区资源条件,以及对不同形式能源需求,推动长时间电储能、氢储能、热(冷)储能等新型储能项目建设,促进多种形式储能发展,支撑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在崔剑看来,电化学储能、熔盐储热、压缩空气、飞轮储能、氢储能等众多储能技术路线,实际上可以分为容量性和功率型,分别对应调峰和调频的需求。具体而言:
熔盐储热、压缩空气:尤其适合未来支撑更长时间维度的储能需求,应适应新型电力系统中新能源高渗透率的特点,甚至到达天/季度的储能需求;
飞轮储能:响应速率更高,也更适合调频等场景的需求。
新兴的氢能:作为一种化工原料、燃料、储能形式,其应用场景更加广阔,除了储能需求外,在化工、交通等领域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他强调,由于各种储能技术各有优缺点,使用的场景也不尽相同,所以,引导市场和资本,促进储能的多元化发展上,要基于以上技术的快速发展,同时结合地域优势、投资回报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均衡发展,才能引导市场快速多元化发展。对此,岳芬认为,不同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有所不同:
响应速度快、功率密度高的功率型储能技术(如电磁储能、飞轮储能、部分电化学储能):适用于参与系统短时间尺度的调节,譬如提供虚拟惯量、快速调频、抑制电网低频振荡、改善短期电压稳定性等;
容量大、放电持续时间长的能量型储能技术(如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熔融盐储热、氢储能):适用于系统中长时间尺度的调节,譬如参与系统调频、削峰填谷、系统备用等。“当前,新型储能应用以2小时为主,随着新能源渗透率的不断提高,
4小时以上、30分钟以下不同时间尺度的储能需求会越来越大。”岳芬建议,应引导社会资本,加快推动4小时以上时间尺度上,压缩空气、液流电池从示范验证走向规模化应用,通过技术迭代升级,实现长时储能低成本、长寿命的应用需求。30分钟以下时间尺度上,在不显著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研发2C及以上充放电倍率、6000次以上的系统循环效率的电池储能,推动飞轮、超级电容从技术研发、项目示范向规模化应用,实现短时储能高安全、长寿命、高倍率的应用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