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券商 » 正文

薪酬一降再降,券商投行人如何选择?

作者:财经杂志 来源: 头条号 56906/10

尽管降薪趋势未变,但金融行业或许仍是诸多就业者的最佳选择图/视觉中国文 |《财经》记者 张欣培编辑 | 杨秀红从炫富到哭穷,券商投行人的日子似乎正在变得不好过。6月5日,业内传出中字头头部券商出现了大规模不同幅度的降薪。随后该消息被证实基本

标签:

尽管降薪趋势未变,但金融行业或许仍是诸多就业者的最佳选择

图/视觉中国



文 |《财经》记者 张欣培

编辑 | 杨秀红


从炫富到哭穷,券商投行人的日子似乎正在变得不好过。


6月5日,业内传出中字头头部券商出现了大规模不同幅度的降薪。随后该消息被证实基本属实。一时间,券商降薪话题再次成为业内讨论焦点。


不过,市场对于这样的消息也并不十分意外。5月,已经到了券商投行密集发放年终奖之时,而彼时多家券商陆续传出投行年终奖减少的消息。


6月1日,一份自称申万宏源员工的“讨薪邮件”刷屏网络。5月下旬,中泰证券又传出今年将不对投行业务条线发放年终奖。随后中泰证券回应“调整优化了奖金的发放方式”。4月,市场还曾传出中金公司降薪30%的消息。


“降薪是全行业的趋势,我们也降了。但是不同岗位不同人员降薪的幅度会不同。”一家头部券商人士表示。


实际上,降薪成为行业普遍现象早已显露端倪。根据上市券商披露的2022年报,绝大多数券商薪酬出现下降。


例如,一向以”投行贵族”著称的中金公司,2021年人均薪酬是98.3万元,2022年已经降至78.63万元,下降规模接近20万元。此外,海通证券、招商证券、广发证券2022年人均薪酬减少规模都超过20万元。


从政策上看,证券行业降薪也有诸多迹象可循。


2021年,证监会就起草了《关于加强注册制下中介机构投资银行业务廉洁从业监管的意见》;2022年,中国证券业协会(下称“中证协”)发布了《证券公司建立稳健薪酬制度指引》。在中证协今年4月发布的《证券公司文化建设实践评估指标》中,也对券商薪酬进行了约束,如果其薪酬激励过于激进,未能体现建立长期激励机制和稳健薪酬制度要求的,将会被扣分。


2022年8月,财政部发布对国有金融行业的“限薪令”,要求金融企业高管及重要岗位员工基本薪酬一般不高于薪酬总额的35%,绩效薪酬的40%以上应当采取延期支付方式,延期支付期限一般不少于三年。


“券商行业出现降薪,一方面是监管压力;另一方面,从行业自身发展来看,降薪也是趋势。”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认为,目前投行已经面临产能过剩。


从投行项目数量上看,并未出现明显激增,但从业人员却不断增加。


从投行项目数量看,Wind(万得)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共计发行143只新股。2020年-2022年分别是434家、524家、428家。如果加上增发、配股、再融资等所有股权项目,今年以来的项目数量是724家,2021年与2022年分别是2417家和1793家。


从从业人员数量看,根据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从2018年底到2022年底,券商投行保荐代表人从3678人增加到7837人,增加了4159人。而这尚不包括未考取投行保荐人资格的投行从业人员。《财经》记者了解到,有的头部券商投行人数已超过2000人。


不过,也有投行人士认为,目前尚未到产能过剩阶段。“我们所有的招聘都在正常进行,可能对于中小券商,尤其是尾部券商来说影响比较大。”一家头部券商人士表示。


有投行人士认为,券商行业的降薪只是回归到正常水平而已。但是,也有人士认为,证券行业属于人才密集型行业,且人才培养成本和入行门槛较高,因此理应给他们具有吸引力的薪酬。


“很多券商从业人员的高薪并不是来自价值创造,而是牌照溢价。因此普遍高薪并不合理。”一位资深投行人士称。


值得注意的是,降薪趋势未变,但金融行业或许仍是诸多就业者的最佳选择。

2022年,券商出现了普遍的业绩下滑和薪酬下调,但是员工人数依然在逆势扩张。在可比的33家上市券商中,员工人数增加的券商有26家。很显然,降薪之举并没有导致人员大规模流失。


“投行是个自由流动的高度发达的市场。如果对薪酬不满意,可以离职。但是现在行业出现大规模降薪,并没有频繁的离职现象。整个市场供大于求。换句话说,降薪也没人走,说明外面市场惨淡。”一位资深投行人士认为。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人士认为,尽管对降薪有些许无奈,但并无离职想法。“相对于其他行业,金融业依然属于高薪行业。”一位业内人士坦言。


以2021年数据为例,当年券商人均薪酬达到63.96万元。而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当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0.68万元,薪酬最高的IT行业平均薪酬为20.15万元,仅为券商人均薪酬的三分之一。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赶来

来源:头条号 作者:财经杂志07/09 14:03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