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生物医药 » 正文

又见药企破发,大跌近三成,生物医药业上市趋难,估值见底?

作者:南方都市报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42712/21

1月18日,主要产品为抗体药物的迈威生物(688062.SH) 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34.80元/股。不过甫一开盘,迈威生物即破发,跌逾8%。截至当日收盘,迈威生物收24.5元,跌29.6%。 虽是去年新股破发潮的延续,但生物医药股因破发比

标签:

1月18日,主要产品为抗体药物的迈威生物(688062.SH) 登陆科创板,发行价为34.80元/股。不过甫一开盘,迈威生物即破发,跌逾8%。截至当日收盘,迈威生物收24.5元,跌29.6%。

虽是去年新股破发潮的延续,但生物医药股因破发比例格外的引人注目。对于生物医药行业而言,从虚火过旺到喧嚣褪尽,可能只隔了一步之遥。

作为“刚需”的代表,吃药喝酒行情长期占据了A股的半壁江山。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的催化之后,医药市场热闹势头不减反增,资本竞相追逐,企业估值居高不下。

不过,该板块却在2021这一牛年遇到了转折点。尤其是2021年下半年后,在医保控费、集中采购等政策的重击之下,二级市场的乐观情绪趋于收敛,生物医药板块一路走跌。A股多只个股先后破发,甚至上市后数月股价仍低于发行价,医药板块进入调整期。

南都记者采访中,有业内人士认为,虚火正在燃尽,生物医药企业的估值水平趋于底部,抑或说回归正常,但上市门槛抬高大概率会持续,而真正注重创新能力的生物医药企业将脱颖而出,也更能得到资本的认可。

不过,1月19日,迈威生物股价迎来了大反转。上交所公告称,迈威生物盘中涨超27%,属异常波动,决定自01月19日11时18分开始暂停其交易,自01月19日11时28分起恢复交易。截至当日收盘,该股报31.9元,涨30.2%。

屡有新股破发,股价持续下行

迈威生物并非新年首支破发的生物医药新股。1月7日,被誉为“泌尿生殖肿瘤第一股”的亚虹医药以20元/股的价格低开,跌破22.98元/股的发行价。开盘后,该股股价一路走低,最终报收17.60元,跌幅逾23%。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自2021年10月起至今,至少已有7家生物医药企业A股上市首日即破发。

自10月以来,科创板和创业板中多只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在打新氛围浓厚的A股,如此高的破发频率实属罕见,市场惊呼多年未见的破发潮是否由此开启。

如果说A股的医疗股破发数量绝对值不高,尚属个别现象,那么港股可谓是它的加强版。早在2020年,先声药业、和铂医药、药明巨诺等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部分个股至今仍是破发状态,股价甚至已腰斩。

更令市场大跌眼镜的是,2021年12月28日,港股医药明星股开拓药业跌幅逾70%,股价从前一个交易日的45.20港元暴跌至13.40港元,上演惊魂一幕。截至发稿,公司股价仍处低迷状态,仅11.74港元,总市值为46亿港元。

对于药企而言,高风险总是与高收益形影不离。导致开拓药业暴跌的是,口服新冠药三期中期分析未达统计学显著性,这被市场解读为该司的普克鲁胺在轻中症患者的临床宣告失败。

截至记者发稿时,生物医药指数为4529.32,近60日下跌逾12%。其中,康泰生物股价已从2021年5月时的高点221.29元下滑,截至1月19日,已连续多日在90元上下徘徊。迈瑞医疗20日的股价跌幅也超过9%,如果从去年高点计算,股价已下跌超30%,市值蒸发约2000亿元。

估值逻辑体系改变

那么,缘何频频破发?市场人士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定价过高,新股定价规则修改后推高了发行市盈率,二级市场对于高价科技股的乐观情绪趋于收敛,由此出现了新股破发。当然,对于部分破发严重的企业来说,还有另一个原因:公司基本面不乐观,业绩表现不如人意。

行业大环境正在悄悄改变。天风证券表示,2021年三季度以来,医药板块震荡下行,7月开始多地疫情反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三季度医疗服务及医疗器械等细分领域的经营与销售,并在三季报传导和体现,多家龙头公司市值经历不同程度调整。

富途投研团队认为,这次回调主要是受国内的政策影响较大,药企的估值逻辑体系发生了改变。

该团队对南都记者表示,2021年后我国出台的医药政策更为密集,涉及的药物和耗材品种更为广泛、降价的力度更大,但2021年上市以及2021年之前上市的医疗股,未曾想过2021年的医药政策力度如此的大和范围如此的广泛,导致在A股和港交所上市的医疗股出现了破发和股价下行这一普遍问题。

“Me-too的创新药和创新器械过于集中。正是因为港交所的18A规则,放宽生物科技公司上市条件,更多药企选择研发Me-too创新药而不是高难度的first-in-class创新药,从而获得上市的门票。”富途投研团队以港股为例如是表示。此外,国内CXO医药外包行业蓬勃发展,降低国内药企临床研究和生产的门槛,从而目前国内明星靶点的创新药变成红海市场,竞争加剧。

市场生态剧变

行业遇冷之后,是部分投资的退场与药企的烦恼。南都记者采访中,发现生物医药企业准备冲刺上市时没有那么热闹了,路演时资本捧场的热情也大不如前,公司估值也缩水了不少。

对此,有上市计划的药企负责人张明(化名)深有感触。他对记者感慨:“资本很聪明,如果你能上市,那他就扶持一下蹭一把流量,所以捧你不是真捧你,是因为你能带着他赚钱。如果不能上市,那就没必要捧了。”

张明总结:“当然,如果你真有核心的东西,那他们追都追不过来,所以归根到底企业得有硬实力。”

在A股漫长的历史中,对于不少上市公司而言,只要基本面没有出现明显颓势,调整期并不会很久,可能数月或一年后股价就会再次扶摇直上。那么,此次生物医药板块下行,究竟是短期的调整,还是理性的回归?

医药行业资深人士牛召阳表示:“虽然最近一两年,生物医药行业降温,但是整体来看,国家还是非常看重生物医药产业,特别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也依旧得到了大量融资,虽然估值跟之前相比有一定的调整。当然,这和行业大环境有关,因为前两年资本的大量涌入,生物医药行业的估值存在很大的泡沫,估值过高,现在估值的水平慢慢接近底部或回归正常。”

在他看来,现在到了挤泡沫的时候,“股市下行对于行业的整体发展来说其实是有利的,企业需要重新定位市场,关注创新,龙头企业也应重新定位研发和判断未来发展趋势。”

上市门槛持续抬高?

可以预见的是,缺少技术护城河的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难度加大。事实上,科创板已有征兆显现。

2021年9月,海和药物与吉凯基因两家生物医药公司IPO被否决,引起市场的关注。在上交所的公告中,监管层对这两家公司的“科创含量”存疑,认为发行人没有充分披露自主研发能力、技术先进性等情况。

记者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判断生物医药行业上市门槛的抬高是大势所趋,并非短期现象。牛召阳说:“整个行业和监管层对创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创新不够和伪创新的企业上市的难度会加大。过去十年,在政策的鼓励下,国内生物医药行业得到长足发展,涌现一批龙头企业,现在政策的发展趋向于鼓励企业积极创新,参与国际竞争,而不是仿制药的竞争。”

而随着“全市场”注册制的即将到来,已上市但创新度不够的生物医药企业也难以避免估值下滑甚至退市的结局。

富途投研团队认为,未来企业研发会更谨慎,Me-too创新药研发数量降低,first-in-class创新药会更多,而且未来更多企业会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化的企业。这背后的估值,还是简单的供需关系,当Me-too创新药研发数量降低之后,自然而然,降低幅度也不会是集采的价格,而是更多的类似谈判价格。

一般来说,集采比谈判价格降得多,集采价降价幅度可能超90%,而谈判价降价约40%-60%。

在经历了2021年一级与二级市场估值倒挂之后,2022年生物医药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可能更为理性。“另外,有些医疗股是集采免疫赛道如高端设备、医疗消费等,可能上市的阻力偏小。”富途投研团队补充道。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玉凤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