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ESG » 正文

“碳中和”的底层逻辑和投资机遇——金融视角下的“碳中和”ESG投融资逻辑(上)

作者:第一财经 来源: 头条号 77706/13

刘锋 马宗明 兰春玉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实现全球社会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但是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投资怎么布局、资金从哪儿来、如何产生效益等,均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

标签:

刘锋 马宗明 兰春玉

碳中和是着力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突出问题、实现全球社会经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庄严承诺。但是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规模巨大的投资。投资怎么布局、资金从哪儿来、如何产生效益等,均面临巨大的挑战。本文主要从金融的视角,梳理碳中和ESG投融资的底层逻辑,解答如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以及带来的投资机会有哪些?什么是ESG以及ESG的信息披露和评价标准要求是什么?相关金融工具发展到什么程度?以及还面临哪些问题和挑战等问题。

一、碳中和的实现路径及带来的投资机遇

(一)中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两种路径

我国的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该目标至少有两种路径,结合中国科学院将碳中和分为控碳期、减碳期、低碳期、中和期四个阶段,这两种路径如图1所示。路径一为当前不限制碳排放,甚至加速碳排放,在2030年达到一个较高的峰值。优点是为我国创造了一个更大的总碳排放空间,缺点是2030年之后的碳中和压力较大。路径二是从现在就开始限制和减少碳排放。优点是减碳的时间较长,缺点是现在就要开始进行减碳方面的投入。

2007年以来,中国一直是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特别是最近十几年增长非常迅速,目前碳排放量在全球的占比超过1/4,比美国多一倍(如图2所示)。

控制碳排放主要从能源结构、技术升级、固碳回收着手。根据相关研究,目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占到总排放量的85%。为实现2030年之前将这一占比降低到75%的减排目标,所需投资主要聚焦在六大领域:一是能源结构的转变,需要实现从煤、油、气等传统能源向光、风、核等新能源的转变;二是电力装机容量的扩大,大力提升发电能力和电力供给;三是输电设备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实现从物理储能向化学储能转变;五是固碳技术和能力的提升如碳捕集、利用和封存;六是消费端降低能耗相关技术的开发等等。

二、ESG投资与信息披露

ESG投资是指在投资研究实践中融入ESG理念,在基于传统财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环境(Environmental)、社会(Social)、公司治理(Governance)三个维度考察企业中长期发展潜力,希望找到既创造股东价值又创造社会价值、具有可持续成长能力的投资标的。

信息披露不完善会导致投融资方因信息不对称而利益受损。目前,我国已经陆续出台了一些有关ESG信息披露的指导性文件,如构建《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指引》、《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规则》等。但是,这些文件对于ESG信息披露的标准不统一。这就导致不同市值、不同行业、不同性质的企业,其信息披露率和披露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从市场观察来看,大市值、金融以及国企的信息披露率较高。第一,大市值公司的信息披露率要高于小市值公司(如图3所示)。大规模上市公司对于ESG的重视程度明显更强,而小规模公司的ESG信息披露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第二,银行、非银金融机构的披露率也比较高, 从披露率来看,银行的披露率从2019到2021年来一直高达100%,其次是非银金融行业,披露率从2019年的74.7%提高到2021年的90.6%,。这与监管对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要求是相辅相成的。第三,国有企业的披露率(45.44%,2021年)高于民营企业(21.33%,2021年),其中央企的披露率最高(64.52%,2021年)。国有企业是国家实际控股的企业,其行为要代表国家意志和利益,会积极响应中央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号召。

ESG评级机构众多,其评价体系涉及公司非财务指标。以国际评级机构MSCI为例,MSCI根据环境、社会责任、公司治理三个层面设计了10个议题、37个核心指标的ESG评级体系(如表1所示)。MSCI ESG指数是全球投资组合经理采用最多的投资标准,已成为全球各大投资机构决策的重要依据。

ESG投资评级目前最大问题是缺乏统一标准。现有ESG评级及排名体系对应的对象、体系、方式、呈现形式、用途等各有差异,部分指标还存在冲突、重复或者难以采集等问题。因此,需要做出以下三方面改进:第一,进一步简化指标科目,取得更广泛的共识。第二,使用更易测量、更易执行的指标。第三,通过第三方审计提高评价的权威性。2021年我国发布ESG报告的公司有1423家,仅55家的报告经过第三方审计,占比不到4%。

(作者刘锋为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马宗明为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策略研究员;兰春玉为中国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工作室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什么是ESG战略

来源:头条号 作者:第一财经03/15 16:08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