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在2011年,工信部就在《“十二五”中小企业规划》中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作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专精特新” 企业就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工业企业。一般来说,大部分“专精特新”的企业都出自制造业。目前,我国的制造业正从“三低一弱”(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质量、弱品牌),逐步走向“三高一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质量、强品牌)。自2011年发布《“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以来,工信部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并在2018年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据此通知,在2019年5月、2020年11月和2021年7月,相继公布了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接近5000家企业上榜。

“专精特新”之所以越来越被政府部门重视,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我国企业的发展质量、影响能力与建设制造强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存在一定差距。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含香港和台湾地区)达133家,位居全球第一,但平均营业收入、利润仅为美国入榜企业的81%、60.3%;世界500强品牌数量全球第四,落后于美国、法国和日本。二是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后,美国在芯片等关键领域对我国进行的无理打压,让我们警醒:一个关键元器件就可以使一家企业、一个行业处于危机状态。中国工程院制造业研究室主任、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屈贤明在公开演讲中称: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后发优势解决了生产生活领域中的主机成套设备问题,有些零部件、材料虽然自己不能研制出来,但很方便从国外购买。2018年之后,这条路走不通了。

在“专精特新”概念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
久日新材(39.330, 0.19, 0.49%)(688199)、雄帝科技(38.650, -5.37, -12.20%)(300546)、上海新阳(35.630, -0.26, -0.72%)(300236)、凯利泰(8.310, -0.06, -0.72%)(300326)、新坐标(16.360, -0.22, -1.33%)(603040)、容大感光(32.560, 0.30, 0.93%)(300576)、北陆药业(8.500, -0.28, -3.19%)(300016)、赛诺医疗(6.340, -0.15, -2.31%)(688108)、上能电气(69.280, 0.43, 0.62%)(300827)、派克新材(121.680, -0.06, -0.05%)(605123)、八方股份(177.260, 2.75, 1.58%)(603489)、申昊科技(31.020, 0.12, 0.39%)(300853)、国盾量子(109.530, -1.36, -1.23%)(68802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