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大规模进军新能源,折射出一个现状,就是全国各地正在加快争抢优势产业。背后原因,既有短期对冲疫情影响,还有长远经济发展的考量。重要的是,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全球产业链正在重塑,经济发展的逻辑发生了变化,也为地方政府创造了机遇。但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地方政府大举进军新能源产业,但整个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隐忧。地方产业发展,涉及到产业规划、招商引资、落地实施、营商环境改善等多个环节和方面。而新兴产业的特征之一,又是集资金、技术和人才密集。对地方政府而言,在产业发展上,面临着效率、专业化等多重考验。因此,近年来,科创服务的发展也在进一步提速。
新能源招商与“产能过剩”各地掀起新能源招商热潮,无不希望借此重塑区域产业格局和经济体量。宜宾打造了一个典型范本。自宁德时代落户后,宜宾新能源产业发展迈入快车道,对外树立起“锂电之都”的形象。宜宾打样在前,四川遂宁、山东枣庄、江西宜春和新余、河南新乡……全国多个城市相继喊出打造“锂电之都”的口号,开始大规模进军锂电产业。面对我国锂电产业的这个高速扩产周期,没有地方政府不希望抓住风口,分一杯羹。但新的考验也迎面而来。在各地争相布局锂电产业的同时,锂电产能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的警钟已经敲响。不久前,中科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欧阳明高就给出自己的判断: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可达3000吉瓦时;而出货量可能只有1200吉瓦时。届时,产能将大幅过剩。此后,关于新能源电池是否真的会过剩以及过剩多少,大家争论不休,莫衷一是,但也有报道将2025年的产能预测,推高到了4800吉瓦时。站在未来看现在,一个确定的结论是,在全球碳中和的浪潮下,现有的电池产能还远远不足。电池应用的两大场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市场才刚刚迈入规模化发展的初期阶段。在拥挤的赛道上,能否踩准产业发展节拍,渡过波谷,享受波峰的红利,对企业至关紧要,对地方的招商引资同样如此。毕竟,当年争相发展光伏,最后却落得一地鸡毛的地区不在少数。区域经济发展是一盘大棋,需要摸清本地家底和产业链情况,还要充分了解新能源产业发展情况及未来走势,以把控区域内产业发展的方向、进度和节奏。
招引:难为黄奇帆!除宜宾外,近年来,不少地方政府在新能源产业上的发展同样可圈可点,合肥是范本之一。蔚来汽车落户以后,合肥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不断壮大,成为这座城市强劲的经济增长引擎。

育强:顽疾待解!招商引资之外,近些年,加大对本地已有企业的培育力度,也正成为各省市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依旧是新能源领域,2022年西安超越上海,拿下了新能源汽车产量桂冠。但与宜宾在短短三四年间迅速崛起不同,西安依靠的是2003年就引进的比亚迪。随着比亚迪产量的大幅提升,及其在当地投资的继续扩大,显然,西安未来围绕新能源汽车的招商引资,稳链、强链,有了更大吸引力,占据领先优势。不过,不是每一个城市都有这样风口上的龙头企业——尤其很多中西部的三四线城市,因此,企业培育,更多地方依旧需遵循“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IPO”这一路径。以“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为例。2021年,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发布《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指出,“十四五”期间,将安排100亿元以上奖补资金,引导地方完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分三批重点支持100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并通过支持部分国家(或省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带动1万家左右中小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各个地也都在推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中小企业迈向“专精特新”,首要在科技研发,这就需要政府在平台、资源、资金和政策等方面提供扶持。因此,制定合适的产业政策,打造高效的政务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等等,都是地方政府需要不断完善的课题。问题格外复杂。以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为例,且不说国内科研资源分布不均,即使不缺高校的城市,科研力量对产业的助力也远没达到应有的程度——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是我国多年来一直在着手解决的难题。各类政策制定不少,效果也有所改善,但是否足以为本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充分的“科技外援”,依旧需要时间来检验。同时,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需求也相去甚远。地方政府如何提高自身的服务能力,覆盖和满足不同阶段的企业,也面临着考验。显然,无论是政府端的招商引资及培育、服务企业,还是企业端的科技创新,都期待新的解决方案。
破题:大数据助力!有需求市场就会出现供给,何况是长期存在的需求。2022年7月,深圳市嘉业精密五金有限公司(以下称“嘉业精密”)与大连理工大学达成合作,成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围绕该企业的瓶颈项目展开联合技术攻关。嘉业精密成立于2005年,产品为精密金属零件,应用广泛。虽然研发能力不俗,但企业依旧希望能与高校合作,通过科技创新,解决“卡脖子”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