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早期投资困境:看的项目越来越多,投的反而少了

作者:沈宇婷 来源:动脉橙果局 80606/20

“今年的融资环境和去年差不多,很多投资人会看项目,但不太会投。”一位医疗器械创新企业CEO感慨。尽管“投早投小”已经成为医疗产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但在2021年和2022年的一阵狂欢之后,一些被吹起的泡沫消失在陆地。据橙果局统计,2023H

标签: 早期投资 医疗 Aseed+

“今年的融资环境和去年差不多,很多投资人会看项目,但不太会投。”一位医疗器械创新企业CEO感慨。尽管“投早投小”已经成为医疗产业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但在2021年和2022年的一阵狂欢之后,一些被吹起的泡沫消失在陆地。

据橙果局统计,2023H1(截至2023年6月13日)国内医疗领域共完成了136起早期融资(种子轮、天使轮、Pre-A轮),相较于2022H1,融资事件减少了67起

▲ 图为2023H1国内医疗早期融资情况 (数据来源:动脉橙、公开资料整理)

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去伪存真,另一方面也是医疗市场趋冷。从上半年早期融资情况来看,是早期医疗项目投资的理性回归,亦是静待下一次的破发。

#01

多项关键数据下跌,早期投资吹冷风

一位关注早期投资的投资人告诉橙果局,2023年上半年,总体融资情况比较困难。诚如此言,众多投资机构在当下选择“勒紧裤腰带”。

一方面从数量上看,不仅是前文所述的融资件数减少,橙果局还发现,头部投资机构参与早期投资的热情也在锐减。

以高瓴创投为例,2023年H1,高瓴创投共参与了2起医疗早期投资事件:一件是医日健的Pre-A轮投资,另一件是迪视医疗的Pre-A轮投资。回顾2022H1,我们发现,除了参与投资事件更多外,高瓴创投参与的早期投资轮次也更加丰富,不仅参与了Pre-A轮投资,还关注天使轮阶段投资。

▲ 图为2022H1高瓴创投早期投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公开资料整理)

这并不是单独一例,红杉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现象。2023H1,红杉中国共参与了4起早期投资事件,与2022H1相比,红杉出手次数减少了5次。

▲ 图为2023H1红杉中国早期融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公开资料整理)

▲ 图为2022H1红杉中国早期投资情况(数据来源:动脉橙、公开资料整理)

但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红杉中国成立了种子基金,重点布局科技、消费、医疗健康等领域。2021年,红杉中国又宣布将早期投资的比例上升到了80%,尤其是在天使和种子端加大了投入比例。

2022年,高瓴正式推出“Aseed+”种子计划,计划用3年时间投资100家左右的种子期企业。

为了抓住早期投资机会,这两家头部投资机构此前都不约而同地加大了对天使和种子端的比重。但在2023H1,我们希望的一幕并未出现,他们似乎更愿意关注那些已经达到*商业要求,继续测试市场并完善运营模式的创新企业,在Pre-A轮次,去帮助创新企业进一步推广产品或服务,扩大企业规模。

不难看出,此时,红杉和高瓴更愿意投资“稳扎稳打”,已形成一定规模的创新企业。

另一方面从投资金额上看,总额与“单价”均呈骤减态势。先说融资总额,2023H1早期医疗融资总额为44.54亿人民币,与2022H1的103.15亿人民币相距甚远,同比下降56.8%;再说“单价”,2023H1早期融资额相对平稳,80%都集中在数千万元这一区间,近/过亿元融资共11起,与2022H1的34起近/过亿早期融资相比,有明显下降。

那么,早期投资吹冷风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从大环境来看,2023年,资本市场的春天还没有真正到来。尽管疫情开放,经济有所增长,但“寒气依然传递到每个人”,一二级市场当前都处于较紧缩状态。因此,对投资机构来说,“出手”相比于以往更加谨慎。

其次,从投资逻辑来看,与最初的“疯抢”早期项目不同,在经历一段时间的沉淀之后,不少投资机构开始逐渐趋于冷静,以市场为基准,摸索出了一套全新的早期投资逻辑。投资机构基于早期项目的评判维度也在逐渐细化和合理化,并会充分考虑其风险性和回报率。

最后从医疗企业本身来看,虽然成功回报极大,但医疗创新企业变现难一直是被市场诟病。在医疗行业中,很多的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才能实现盈利,而技术复杂、法规监管严厉、集采和医保都有可能使得医疗创新企业的销售和变现受到限制。

再加上当前行业内卷严重,医疗行业竞争激烈。企业需要与其他公司竞争市场份额,已有的医疗企业在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创新型初创企业却难以进入市场。

从火热到趋冷再回归理性状态,是绝大多数事物的根本发展规律,早期医疗投资赛道也同样如此。经历了一年半的火热,在2023年的早期投资市场中,投资人们也更加谨慎。

#02

投资回归理性后,是医疗创业者们的内卷战场

从2023H1获投项目来看,大部分项目在内功上都有了提升。从最初的概念投资到资本寒冬的大浪淘沙,资本在决策时更加注重项目能够解决的实际问题,以及团队和研发实力——在这一要求下,创业公司们被迫“内卷”。

一位行业内人士向橙果局表示,当前,他们往往需要创始团队完整,数据详实后才会投资。

首先是卷团队。从这些获得融资的早期项目团队背景来看,发现投资者们对于创业者背景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136家获得融资的企业中,创始团队大多具有产业背景加持,他们中的大部分是大企业的高管,具有至少10年的医疗行业从业背景和管理经验。这些人中,还有不少是连续创业者,部分创业者甚至有成功退出和上市的经验。

泽维生物创始人何伟博士为例,他曾就职于美国诺华(Novartis US)等药企研发部门,先后任研究员、资深科学家和首席研究员,有超过15年生物医学研究和新药研发经验及靶点发现、验证、肿瘤新药临床前开发经验。

同时,临床医生也开始进入创业圈子,在心血管、口腔等专科领域更常见这些人的身影。例如悦唯医疗,是由于洋、于文渊和柳弘历三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外科医生共同成立。

此外,科学家创业也成为了一种趋势。在这136家企业中,有16家企业的核心团队来自科研院所。作为创新源头,科学家们更加青睐技术为驱动的赛道。比如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科学家、博士生导师丁宝全研究员在2022年5月创办了迪纳元昇,将其在纳米中心的十余年药物递送方面的研究成果产业化,构建了以自组装的核酸结构为基础的靶向载体,来实现小核酸药物在器官及细胞层面的精准递送。

而针对科学家创业来说,投资人的要求更高。不少投资人表示科学家团队需要集齐“内卷二要素”,构建“PI+CEO”的创业团队。科学家联合可靠、信任和富有经验的CEO共同创业,一方面与创业公司深度捆绑,一方面继续探索前沿技术领域。

其次是卷技术,从技术研发而言,获投的早期项目在硬科技赛道、潜力消费赛道、交叉融合赛道和降本增效赛道上均有所布局。

▲ 图为2023H1早期投资赛道象限,图片来源动脉网《与13家一线投资机构对话,2023年的医疗投资逻辑齐了》

在早期投资中,硬科技无疑是当下最热门赛道,主要包括细胞与基因治疗、核酸药、脑科学、合成生物学、生命科学工具、外科手术机器人等。2023年H1,这些前沿医疗赛道依旧延续了2022年的活跃。在136起早期融资事件中,有80%初创公司专注硬科技赛道。

以合成生物学为例,2023年H1共有6家合成生物学初创公司获得融资。根据Synbiobeta数据,2021年全球合成生物学领域获得融资总额约180亿美元,相当于过去12年的总和。近几年,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合成生物学的想象空间被无限放大,直接塑造了从投资到产业,乃至学术界的一场狂欢。也正是在2020-2022年期间,一批合成生物公司在资本的支持下,一步步从实验室开始迈向产业化。成立于2022年,依诺基科是一家致力于绿色生物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合成生物学公司,并在2023年年初迅速拿到天使轮融资。

有着巨大市场空间但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的潜力赛道,典型的代表是“银发经济”,即在医疗场景下老年人的健康需求。在这一类别中,眼科和口腔的表现十分优异。在2023年H1,共有10家眼科创业企业获得融资。这些企业存在高度集中,大部分集中在了医疗器械细分领域。

一位关注眼科器械的投资人告诉橙果局,眼科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其消费属性较强,市场需求大,并且老年性的病变发病率比较高,而眼科药物比较少,不少初业企业率先布局医疗器械,从而进入市场。

医疗行业之所以能在近10年内快速发展,与互联网技术的涌入有极大的关联性。而现在,随着临床需求的又一次迭代,大家都在寻找新的突破口,开始尝试将全球创新技术与医疗未解决需求进行深度融合。从2023H1融资情况来看,共有11家人工智能概念企业获得融资,这些企业主要聚焦药物研发、保险支付和照护领域,意味这种着交叉融合正在进一步深入。

在药物研发领域,君跻生物基于机器人技术开发生命科学实验室自动化解决方案,实现基因合成、寡核苷酸合成、 Sanger测序、重组抗体制备等产品自动化产线。该公司也凭借其聚到优势,在2023年5月,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作为能够降本增效的高价值赛道,医疗行业的上游耗材和科学仪器正处于政策红利期,各业内企业发展不断实现突围与崛起。特别是在熬过疫情的低迷后,国产科学仪器行业迎来更多资本涌入。2023H1国产仪器企业融资热情高涨,先后就有8家国产科学仪器企业完成了早期融资,融资规模全部在千万级以上。

其中,获得数千万元Pre-A轮的华仪宁创,目前面向公共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精准医学等市场应用领域已成功开发出18款仪器设备,包含质谱仪6款,补足我国高端质谱仪器短板。

#03

未来:不乐观,也不必悲观

未来国内医疗早期投资会怎样?“未来医疗早期投资市场不够乐观,但也不必悲观。”某行业内人士这样说道。

不够乐观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医疗行业是一个非常受到政策影响和市场变化影响的产业,对创新型初创企业的创新和投资活力有很大的影响。一旦遇上集采,投资人对于未来的市场前景稍显谨慎;二是经济下行,但行业泡沫还没有完全消散。医疗行业正期待真正有前景、能落地的技术进入市场。

而不必悲观是因为,在市场做出反应之际,也有便利之处。随着医疗技术的创新,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新技术发展,未来医疗或许能打造一个稳定且极有潜力的医疗市场。现在以及未来,中国医疗早期市场都是一个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各类创新型企业将会不断涌现,创造出巨大价值。

而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在医疗市场趋冷和投资回归理性的大环境下,不仅要积极寻找融资机会外,还要注重开源节流,一方面节省成本,一方面实现盈利。先让企业“活”下来。

因此,对于站在创业路上的科学家/临床医生来说,除了创造真正具有创新性且满足市场需求的项目,也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在企业运营管理上的核心能力。只有这样,创业企业才能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早期医疗投资赛道抢得先机。

* 附件:2023H1早期融资

▲数据来源:动脉橙、公开资料整理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从经开区、高新区和港区扩容,看郑州与中牟、荥阳、新郑纠结关系

来源:动脉橙果局 作者:沈宇婷04/03 08:09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