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提升农业保险的惠民性。一是全面扩大农业保险的可及性,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关键是稳定提高农业供给保障能力,应当加快推动农业保险供给侧改革,实现政策性保险对区域、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的全覆盖,提高财政补贴政策对农业产业和经营主体的普惠程度;二是提高农业保险保障程度,让从事农业生产的经营者稳定预期、稳定生产、稳定收入,根据不同农产品的成本收益机理,为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提供相对稳定的保障,实现由低保障向稳收入的政策导向升级;三是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经营者(农户)的参与度,提高满意度,加强对于经营当中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的管理,更有效提升财政补贴的质效。2. 提升农业保险的社会性。一是把制订《农业保险法》提上日程。在农业保险服务农业强国建设和服务乡村振兴领域,需要调节的利益越来越复杂,矛盾越来越尖锐,探索制订体系化的法律法规有一定的紧迫性。需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统筹规划,通过立法将国家惠农支农强农政策的合力发挥出来,为农业构建强有力的安全保障网;二是要统筹农业大食物安全观。创新政策支持下的农业保险供给体系,优化农业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农业价值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支持特色农业发展;三是建立社会协同机制,推进行政机制、市场机制和社团机制的互动协同治理,综合施策,科学应对农业农村领域的生产风险、自然风险、资源风险、环境风险、市场风险、贸易风险及社会风险等,为农业农村复杂风险提供整合性解决方案。3. 提升农业保险的专业性。在制定农业保险操作政策层面,要体现出农业风险管理的专业性,一是要体现分层的风险管理机制,做强普惠制保险保障的同时,加快建立专门的大灾风险管理机制;二是要满足不同生产经营模式的保障需求,兼顾到一般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及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对农业保险不同需求;三是要遵循农业风险规律,加快建立农业风险区划及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更加科学的保险条款设计和费率厘定机制;四是要创建更加公正公平的运营机制,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优化“五公开、三到户”,强化标准合同、标准流程和服务规范,建立争议处理机制,保障农业保险的最大诚信机制的有效落实;五是完善农业保险基础设施。提升协保体系的质效,优化保险机构遴选机制,强化风险控制及监督管理机制,持续开展绩效评价,有效提高农业保险的专业服务质效;六是遵循农村治理的规律,解决农业保险中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的问题,保障农户知情权、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监管有效性。4. 提升农业保险的精准性。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标志是精准高效,要实现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流动、数据共享和科技支撑建立风险量化管理的长效机制。一是建设好全国农业保险数据信息系统,集行业之力,建设好行业数据基础设施,实现农业保险数据互通互联,建立财政补贴按单结算的信息化服务机制,在财务、资金、业务方面实现数据融合,为农业保险科学化运营管理提供精准全量的数据支撑;二是实现农业风险大数据共享共用。从农户、标的和灾损数据着手,保险数据、农业数据和风险数据全面融合和渗透,实现农业保险信息的可追溯可评价,最终精准统计到每个农户(农业经营者)、每个农业产业、每个区域的风险情况,为国家大食物安全治理提供精准量化支撑;三是要在实务场景中实现科技赋能,利用好遥感、无人机和物联网及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空天地”一体化数字科技平台,赋能承保理赔等服务场景。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设立于2005年,原名“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实验室”。这是中国第一个兼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国家级金融智库。2015年6月,在吸收社科院若干其他新型智库型研究机构的基础上,更名为“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2015年11月,被中国政府批准为首批25家国家高端智库之一。
本公众号独家文章未经授权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摘编。如若转载,请联系我们,并注明来源,文章标题文字和内文文字(包含文末责任编辑)禁止二改!否则一经发现,将追究相关责任,谢谢理解和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