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美国以“缓解芯片短缺”为名义,向世界主要半导体科技巨头下发了一道近乎“勒索”的命令。美国政府要求三星、台积电等知名巨头45天之后必须将自己的关键机密数据统统上交给美国商务部,从而令后者实时掌控芯片生产数据,避免人为囤积居奇以扭曲芯片供应、加剧芯片短缺。尽管这种明目张胆的霸权主义行径遭到了对方的强烈反对,但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在美国强硬要求下,各大半导体巨头纷纷在截止日期前乖乖上交自己的数据,使得美国再一次实现了对全球半导体行业的长臂管辖。毫无疑问,这次数据上交事件又是美国科技霸权的一次典型案例。近年来,美国为了保证自己的科技领先地位不受侵犯,多次粗暴干涉他国内政、对潜在的竞争对手动辄施加蛮不讲理的制裁,可以说,天下苦秦久矣。那么,美国人都用了哪些手段确保自己的世界科技领域独一无二的霸权地位?对目前正在遭受美国遏制围堵的中国来说有什么深刻的启示吗?



尤为至关重要的是,在二战结束、德国行将就木之时,美国直接在德国占领区大肆“合法”搜刮纳粹留下的科技蓝图、工业秘密,有时候甚至直接武力绑架,一次行动中直接劫持了数百名德国科学家、工程师。在时任总统杜鲁门的直接干预下,美国成功将为数众多的德国先进人才据为己有、引渡回国内的科研机构任职。其中的一大批火箭专家帮助美国在战后的航天事业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可以说没有德国专家就不可能如此迅速地完成载人航天、登月等壮举。一方面掏空德国,另一方面美国也在扶持弱小的盟国以搭建一套完整的科技供应链体系。上世纪50年代,美国为了扶持日本成为远东冷战的桥头堡,以及将自己多余的低端科技产能扩散出去、搭建低成本的供应链,开始将大量次先进技术转移到几乎没有威胁的日本。拥有良好基础科学底子的日本抓住了这次机遇,利用盟友的身份趁此机会从美国引进、山寨仿制了一大批前沿科技,承接半导体工厂这样的先进产业、不断在美国人忽视的民用科技领域发力。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到了80年代,日本诸多行业的科技水平对美国实现了反超,其中半导体占据了全世界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全球动态存储芯片市场鲸吞了55%的份额,东芝公司超越了英特尔和IBM跃升为芯片领域的巨无霸。

反观美国原先牢牢控制的的半导体市场接连被日本人攻城掠地,市场份额一降再降。当时美国半导体协会曾对日美芯片产品进行测评,发现最先进的美国产品都比不上日本的次品。可以说,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日本都对美国半导体实现了超越。受此影响,美国高科技行业的蛋糕被快速吞噬。据统计,1979年,美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的盈利为 260 多亿美元,1980 年降至 220 亿美元,1988 年出现了高达 27.5 亿美元的巨额亏损。在当时的美国人心中,日本对美国的科技和经济威胁甚至与苏联对美国的军事威胁达到了并驾齐驱的地步,美国科技霸权来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

眼见日本人逐渐威胁到了自己的科技霸主地位,美国人再也坐不住了。日本人做梦也不会想到,昔日对自己倾囊相授的老大哥起了杀意,一场空前残酷的猎杀战正式开始。


以1985年的反倾销调查为起点,美国从上到下、自政界到商界一起加入到了针对日本高科技企业的围剿当中。1985年,由英特尔、美国国家半导体公司、美光公司这些知名半导体巨头提出针对日本芯片行业的反倾销调查申请,他们认为日本同行以明显低于成本的低价对美国市场倾销,违反了公平竞争原则。一旦反倾销罪名成立,那么等待日本企业的将是恐怖的惩罚性关税,为此日本方面不敢怠慢,决定以和为贵,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半导体贸易摩擦。

第二年九月份,日美双方达成了一份著名的半导体协议,美方既要求日本半导体企业加强对美本土投资,帮助美国人提高就业率。另一方面又迫使日本必须让出市场蛋糕,让美国公司的半导体在日本占领2成以上的份额;今后日本半导体公司要以高于成本的价格进行出售,禁止低价倾销(要同美国议定价格)。在限制日本企业的同时,美国加紧对本土芯片科技巨头进行扶持补贴。1987 年,由14家芯片公司组成的美国半导体制造技术基金会(SEMATECH)成立,每年从政府获得不菲数额的资金政策补贴。由于日本多年来实施“科技立国”国策,行业巨头树大根深,包括广场协议在内,美国对日本高科技行业的这些打压措施并未从根本上伤到日本科技巨头的元气。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美国决定以“东芝禁运事件”为契机痛下杀手。1987年3月,日本东芝被媒体爆料出一件让美国朝野上下哗然的丑闻,在80年代初的几年内,东芝违反巴统协议规定,向苏联出售九轴联动数控机床并对其进行组装。

这种机床可以为苏联潜艇大幅度降低噪音,强有力地提升苏联攻击核潜艇螺旋桨相关技术,极大地增加了美国海军侦查苏联核潜艇的难度。需要指出一点的是,东芝公司固然是自找苦吃,但这里面未尝没有一点“选择性执法”的影子。除了日本外,同样是美国盟友的意大利、联邦德国照样和苏联在偷偷做起了机床生意,从苏联那里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和尚摸得日本人却摸不得”?显然只要美国人将东芝当做了威胁自己的敌人来对待,那么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借口从来是随处可以找的。

就这样,怒火中烧的美国人选择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对付东芝,愤怒的民主共和两党达成了对东芝狠狠制裁的共识。美国政府当即取消了之前和东芝签订的150亿日元电脑产品合约、禁止东芝公司三年内进入美国市场、高额关税惩罚等措施。

为平息美国人的怒火,日本政府无法继续护犊,不得不对自己培养多年的巨头忍痛下手。当年3月,日本警方声势浩大地冲进了东芝公司总部,逮捕了该公司机床机械相关部门负责人。东芝公司做出了董事长、总经理下台辞职的决议,还被迫花一亿日元在美国媒体上刊登道歉声明。几番操作下来,美国人意犹未尽,将其他日本科技巨头的产品一并纳入到惩罚名单中来,包括对半导体、微型计算机、彩色电视等产品实施100%的反倾销关税。

为防止日本企业找到漏洞浑水摸鱼,美国人还强迫日方的廉价科技产品不得通过日美之外的第三国进入美国,美方随时有权保留审查,堵死了日方廉价倾销的所有路径。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外部被美国人追杀导致订单下滑的同时,日本内部也遇到了重大麻烦。

由于之前广场协议的后遗症,被要求大幅升值日元的日本将重心从外贸适当转向开发内需,降低利率以促进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这一下子大大刺激了原本就虚高的房价泡沫与股市泡沫。当泡沫破裂之时,日本股市仅用两年时间就从3.8万多点直线跳水下滑到1.4万点,380万亿日元地产估值尽数消散。导致一大批依赖地产的科技类企业的资产缩水严重,无力继续开拓市场,只得勒紧裤腰带还债。正当日本巨头以为美国人的招数到此为止之时,身后一个曾经弱小到自己看不上眼的国家正在悄悄祭起了锋利的屠刀从背后袭来。


在一次院外游说活动中,韩国三星对美国当局劝说到:如果让日本人霸占半导体市场,如果三星无法制造芯片,那么美国人将别无选择从日本人那里进口高价芯片。自1982到1986年的四年内,韩国就与美国签订了36笔技术转让合同,拉开了美国培育韩国科技巨头的序幕。在80年代后期的反倾销调查当中,明明韩国人比起日本更有嫌疑在对市场上搞低价竞争,但美国人故意睁一只闭一只眼,对日本征收100%的关税,对韩国同类型产品只征收0.74%的关税,罚酒三杯。

当行业遭遇寒潮,日本政府在美国压力之下不敢对国内半导体巨头刻意扶持之时,一度来到破产边缘的韩国三星却能够得到政府方面不遗余力的天量资金、财政支持。在1985年后被韩政府注入了1250亿韩元,等来了行业回暖,熬死了一大批日本的竞争对手,美国人同样对此视若惘闻。此外,美国半导体标准化委员会特意将三星的“双向型数据通选方案”作为新一代微处理器内存的行业标准,把日本公司排除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