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国资 » 正文

2023已过半,创投之路走得怎么样? | 银杏谷资本合伙人徐明

作者:清科创业研究院 来源: 头条号 52307/16

2023年,新的生活已经展开,未来的创投市场,同样值得期待。今年的时间过得尤为快,一转眼已经过半。我们依稀记得,2022年VC/PE面临的巨大困难,不管是投资机构的募资,还是项目的融资,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寒冬,机构的内部变化也在悄然发生。有人

标签:

2023年,新的生活已经展开,未来的创投市场,同样值得期待。

今年的时间过得尤为快,一转眼已经过半。我们依稀记得,2022年VC/PE面临的巨大困难,不管是投资机构的募资,还是项目的融资,都经历了长时间的寒冬,机构的内部变化也在悄然发生。

有人说,这些挑战其实是投资机构的一个压力测试,几年以后我们就能感受到更加积极的影响;也有人说,不用太久,2023年就会是明显转折的一年。

如今,2023年已经过半,回顾过去创投圈内的一桩桩重大事件,无论当初的判断是乐观或悲观,时间都已经告诉我们,周期变化带来的真实体感。

本文选取了银杏谷资本合伙人徐明博士在清科创业CEO班中的部分精彩分享,带大家回顾2022十大创投事件,以更积极的心态展望未来。

2022年的国内创投业过得有些艰难,但在匍匐前进中,我们看到了创投人以信念,向内生长的力量。

这一年,机构IR将募资的触角延伸至广阔的县域,投资人把目光投向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这一年,困扰行业多时的“减持”、基金转让等问题终于有了“破冰”之举,行业为之振奋不已;这一年,“强者恒强”的态势进一步深化,“二八分化”走向“一九分化”已成不争的事实;这一年,市场投资主体越发丰富热闹,国资、CVC,甚至连FA也都来下场做投资……

有人逆势突围,有人黯然隐退;有些秩序正被深度重构,有些坚守正被逐渐打破。大疫三年,变局加速,创投业与各行各业一样在变化中寻找不变,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

01 国资加速入局, “S交易”等风来

因为去年大量的项目营收比往年预期低很多,所以相应的项目估值就下调了很多,但是就算下调很多,大部分基金还是不敢投,因为不知道接下来会怎么样,这个时候就出现了S基金,S基金出来对大家都是个好事情,我觉得其实国家有时候在危机时期还是会出手。

目前专业化S基金的团队相对还是比较少,现在市场上各方机构对于S基金的认识需要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因为S基金并不是想象那样都是收益率很高、风险很低,肯定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

02 证监会启动私募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

2022年7月8日,证监会宣布启动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工作,根据该试点安排,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可与投资者约定,将基金持有的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的股份通过非交易过户方式分配给投资者(份额持有人)。

这项试点可谓创造了“共赢”的局面:一方面,并不擅长二级市场操作的GP无需再为何时减持和卖出发愁,而是更专注于一级市场投资业务;另一方面,LP也多了一个获取项目收益的选择;此外,二级市场也不会因为私募基金集中减持而产生较大震荡。

03 VC机构逆势募资,真正做投资的人减少了

2022年据融资中国报道包括红杉、高瓴、深创投、中金资本、达晨、启明创投、凯辉基金、蓝驰创投、黑蚁资本、盈科资本、丰年资本等纷纷实现募资,新基金资金陆续到位。

但是,不少机构的这一轮募资周期都超过1年,仅有少数机构是在1年内完成的,且资金数量都不多,这也侧面反映出即便对于头部机构来说,募资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募资难依旧是横亘在每一个投资机构面前的难题。大浪淘沙之后,我们会发现,现在真正做投资的人,其实也少了很多。

04 国资LP优化整合下场做GP

清科统计的2022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绝大多数大额人民币基金均由国资背景的管理人发起设立——比如100亿以上的基金,94%是国资背景;50亿-100亿的基金也有近60%是国资背景,而30亿-50亿级别的基金当中72%是国资背景;只有规模小于一个亿的基金中,国资占比较低一些。

在国有资本成为重要募资来源的同时,也出现了几个明显的趋势:一个是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从省级发展到市级,甚至逐步扩大到县级。清科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国内新设立的60只政府引导基金中,有30只为区县级政府引导基金。其次,地方引导基金也在2022年启动了优化整合,做法包括在出资比例上加大对创投类基金的支持、放宽对子基金的返投比例要求、或是将一个地方的多只基金进行合并重组。此外,国资LP也不甘于只做LP,开始提升直投能力,慢慢蜕变为GP。

05 VC/PE涌向新加坡,意在东南亚

2022年的创投圈曾一度刮起去新加坡募资的“旋风”,无论是美元基金、人民币基金,头部机构还是中小机构,都想去新加坡看看机会。

在大环境下面,我们不能再埋头于自己的城市,不少机构早已在新加坡“潜伏”。国内的一线投资机构高瓴资本、红杉资本、金沙江创投、蓝驰创投、源码资本、元璟资本等十余家机构均在新加坡开设办公室。但不争的事实是,新加坡市场太小,天花板太低,给投资人的想象空间有限,与其说新加坡是一个市场,不如说只是一个办公室,对投资人来说,“醉翁之意”或许不在“坡县”,而是背后快速成长的东南亚市场。

那么最近我们还组织去以色列,在海南也在做探索,因为现在的趋势是国际化趋势,跟本土企业竞争的难度太大,我们只有走出去,才能找一些不对称的竞争力。

06 孙正义隐退

孙正义,无疑是风投史上最具话题的传奇人物之一。1957年出生于日本一个小村庄,在目睹了几次家庭变故后,年纪轻轻的孙正义发誓“闯出一番大事业,成为日本第一企业家”,并在19岁那年为自己定下未来50年的人生规划。

他的隐退是一个时代的落幕,从首富到负债,背后有太多的无奈。有时候不是在于个人是否足够敏锐,而是这个时代变得太快。

07 产业资本强势崛起

这两年产业资本非常强,现在很多好的项目都是不缺钱的,他缺的是有资源的钱,当然每个人都希望拿有资源的钱,但是资源凭什么青睐你,那就是要你跟他在业务上能有协同。

产业资本的确定性会比较强,而且很多产业资本对项目方的要求是不高的,投的目的就是做产业链互补,也不一定要退出。

所以,至少在当下这个环境里,如果能拉到几个产业资本,是比财务投资有很多优势的,现在机构做股权,也非常注重经营生态。包括我现在投项目也会问一些创始人你从哪里来,你的产业背景是什么?你的校友背景是什么?其实很多事就是这样简单的逻辑。

08 VC布局Web3.0

有一句话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用新技术去提升服务效率的代价,能不能弥补它产生的价值,这个很重要。我花了100万将区块链技术用在了金融底层链,但是产出的效益不超过100万,后期的运维也不一定能匹配上,那么在这里就产生了很大的问号。

所以说现在大家是观望的多,对于web3.0的理解还需要更进一步。不管是个人投资者、机构投资者还是开发者,大家的参与都是共建共识的过程,只有共识越多,项目才会成长得越好,而VC的参与正是壮大共识的重要部分。

09 VC/PE到县城募资/投资

募资难了,一些投资机构把目光投向了所谓“下沉市场”,尝试到低线城市乃至县城去募资。当下,虽然整体募资规模在大幅收缩,但是下沉市场的确存在可观的新增量。

我们自己在研究各个城市的过程中,也明显感受到,很多不显眼的城市,其实也都有自己的招牌特色产业,要看我们怎么去整合。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投资机构在寻求突破的过程中,也要注意有些钱是否适合自己。

10 FA机构话语权加大

好的FA其实能力是很强的,他能让项目方妥协,也能让资方妥协,把大家的需求拉到一个水平面上。

很多初创项目也非常需要FA,比如在商业计划书的写法上,不同资方喜欢看的点不一样,怎么迎合资方的需求,怎么更好地沟通,作为离项目最近的人,FA有很多事情可以做。

加上2022年,募资寒冬、投资不易。以前是FA人“求着”投资机构看案子,现在却轮到投资机构“求着”FA找项目、推项目,如今找FA要项目的投资人,比找他们融资的创业者还要多。

从当前的市场信号来看,在未来,我们愿意相信经济运行会越来越好。

从服务消费看,旅游、休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服务消费有望回暖向好,餐饮消费加快修复。

从重点商品看,新能源车购置税优惠延期到2023年底等政策有利于释放社会购车需求;各地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等予以适度补贴或贷款贴息,部分耐用品消费将趋于好转;各类政策推动住房消费将有所回暖,对家具家电、建筑装潢等相关消费的带动力有所增强。

从基建投资看,前期大力增加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将新型基础设施纳入地方专项债适用范围、积极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融资支持等举措将持续为基建投资增长增添动力。同时,交通运输、沿江沿边、城市更新等领域投资需求仍然较大,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建投资需求。

从制造业投资看,企业生产经营压力依然较大,利润回补有待进一步增强,部分行业企业亏损情况依然较重,企业信心仍待重振,制造业投资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与此同时,继续落实好制造业新增留抵退税政策直接增加企业现金流,加快设备更新改造贷款投放,制造业投资总体将保持较快增长。

从房地产投资看,国家出台“金融16条”等一系列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的政策举措,全国房地产市场销售将有望降幅收窄、逐步回暖。主要房企已度过境外债券融资到期高峰,偿债压力有所缓解。但房企经营困难依然较大,房地产投资降幅将有望收窄。预计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0%左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初创企业们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面对创投机构,也要大胆输地出创业想法,做好准备,收获志同道合的伙伴。

公众号/清科创业研究院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中东正在成为全世界的ATM

来源:头条号 作者:清科创业研究院08/19 14:03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