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园区经济企业战略选择

作者:智纲智库 来源: 头条号 43107/17

园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引擎,据统计,全国各类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自贸区、物流园区等总共近两万个,对经济总体发展的贡献率近40%。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旧动能的转换,园区正逐渐从高速度的上半场转向高质量的下半场。

标签:


园区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载体和引擎,据统计,全国各类经开区、高新区、保税区、自贸区、物流园区等总共近两万个,对经济总体发展的贡献率近40%。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新旧动能的转换,园区正逐渐从高速度的上半场转向高质量的下半场。


园区经济发展趋势


后疫情时代,整个的国内经济正在发生显著的变化。聚焦到产业园区经济领域,正在发生着一些共性的变化趋势,不仅仅是产业地产企业,整个的园区经济,包括高新区、经开区、孵化园区等各种类型的园区都面临着这些共性的变化趋势,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参与主体:从国进民退到国融民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产业园区一直作为中国工业化的核心,其发展经历了两个不同阶段:前20年以政府主导园区开发为主,造成大量资源浪费;后20年政府逐步放开,更多民营资本介入到片区综合开发和二级园区开发,一些龙头产业园区开发商借势发展崛起。


而未来20年,随着国家对产业用地政策、产业发展导向、财税政策的调整,将逐渐进入国资大举入场,主导重资产(广东M0用地主要是面向国企)、民资参与做混改做服务做运营,两种力量形成既错位又联手的发展格局,如中业慧谷与江苏各地国资的合作。



作为政府参与园区经济的市场化主体,各级政府大大小小的城投、交投、园区投、高新投等等一直发挥拓荒者、建设者、整合者的角色,其工作内容既有园区一级开发,也参与二期开发,以及产业的导入等工作。


在园区经济从搭框架到精装修的背景下,传统的园区/城市运营商也正面临转型升级,新时代呼唤新的产城运营商、产业运营商,懂产业、会运营、能整合的平台将会在园区经济的下半场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地方园区相关国企,掌握了非常好的政府资源、公共资源,并且具有重资产优势,未来城投类平台的产投转型也将成为中国园区经济的一大特色,如何去整合产业、服务产业、发展产业、投资产业成为城投公司新的使命。


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合肥建投,通过整合三大部门的分散资源提升规模和资信,进而获取低成本长周期城建资金和产业发展资金。按照城建基础设施+产业投资的逻辑配置资产组合,通过筹资和自有资金投入近千亿,撬动外部社会资金两千多亿,成为合肥显示屏、半导体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马前卒。


国企转型一直也是智纲智库策划和研究的重要领域,探索了市场化城投的转型,“平台模式”还是“资本模式”等思考,指导了广东、浙江、山东、贵州等城投平台转型发展。


发展策略:从规模复制到因城施策


产业地产不是一门纯市场化的生意,而是一个公共服务属性很强的准经营性基础设施,介于公共服务产品和市场化产品之间;区域越发达,离市场化产品越近,反之,区域越不发达,离公共服务产品越近。


作为市场化园区开发投资企业,需要根据区域、城市和产业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发展策略,有短平快,有长稳慢,有全国布局,有区域深耕,如联东U谷开辟粤浦科技新赛道。



园区是地方经济发展模式的缩影,在传统工业化时代,价格成本是推动园区兴起和发展的关键要素。珠三角世界工厂的起步也正是依托低成本的土地、劳动力、材料能源等,承接日本、亚洲四小龙的产业转移,实现了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大量的家庭作坊、村级园区成为珠三角嵌入全球产业链的“齿轮”。


智纲智库双三角模型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土地、人工等低成本要素作用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尤其是在高质量发展新的背景下,园区经济正逐步进入创新驱动的新时代,技术、市场、人才(已不是原来的普通人工)成为新的竞争力。


在创新驱动的发展时代背景下,拥有产业基础、创新要素、主题特色、产学研环境的园区,将成为经济下半场的生力军。如何结合自身条件,在新园区经济时代补齐短板、找准创新的发力点至关重要。


智纲智库近几年探索的国际资源整合,正是以“技术”为突破,立足国内在市场规模、应用转化等方面的优势,为国内国际的技术资源整合搭建“桥梁”,促进产业的创新发展。


产业招商:从全民招商到内育外联


招商是所有产业园区开发商和地方政府的核心痛点,在竞争激烈的外部招商态势下,需要探索新的市场化路径和商业化逻辑,从原来的眼光向外三招三引,逐渐关注自身产业培育升级:


· 对内——通过传统产业的聚集、升级,新产业的培育、发展,形成产业基础和发展根基;

· 对外——产业转移承接,先有蚂蚁军团,后有狮子大象,共同构筑产业发展的链条和体系。



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是第一代工业经济的生动写照,随着管理和发展的需要,通过政府的引导,推动相关产业聚集、共同发展,“产业入园”形成同类或相关行业的发展平台,不论是狮子大象还是蚂蚁军团,都逐步通过行业的聚合形成产业园区。


由于产业自身的不断升级迭代和转型发展,园区也需要不断地与时俱进,扩大产业规模,装入新的产业和内容,如何获得新的产业成为所有园区以及区域发展的痛点。


目前政府推进的链长制,通过一条产业链、一名主要领导、一个个工作组、一批园区、一支产业基金等方式,促进区域产业链条的优化整合探索了新的操作路径。


各地链长制推出时间(图片来源国开联研究中心)


以链长制为抓手,在产业基础初步形成的园区和区域,着重通过补链、强链,延长产业链、拓宽产业幅等强化产业上下游的整合,构筑产业竞争力。


同时,以“链主”型的龙头企业牵头进行产业整合,通过树立区域品牌、建立行业标准、搭建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原材料统一采购、关键环节集中攻关、市场价格行业指导等方式,减少区域产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提升行业整体发展质量。


在此过程中,围绕产业升级需要,培育孵化原有产业链企业或储备发展新产业,也成为园区经济抢占下一轮发展的重点,通过围绕产业构筑的产服、产融、产教、产城等方式做大做强产业动能,赋能园区经济和产业发展。


智纲智库提出的“产智融府协”模式,正是通过搭建五方合作平台,以园区或区域为载体,对存量产业进行整合,对增量产业进行孵化,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创新发展。


角色转变:从入园客户到共赢伙伴


在传统的产业园区中,入园企业和园区只是普通的客户关系。在新发展模式和互联网思维的引导下,入园企业未来将逐渐与园区主体形成一种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企业发展好会助推园区发展,园区服务和配套做好会促进企业发展,双方相辅相成,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关系和命运共同体。如张江高科的房东+股东模式,与企业共赢。



园区经济本身具有鲜明地域性,在传统发展思路中,产业的兴起要么是依托本地资源,要么是立足原有基础(如计划经济的国企及国企改制分拆等),要么是机会性地承接国外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产业园的发展存在明显的路径依赖。



近年来,新的产业发展模式,弯道超车道的案例也不断涌现,譬如以“飞地”模式发展的深汕合作区,通过深度对接深圳产业转移,打造深圳第“10+1”区等,包括南京和淮安共建的宁淮合作区也属于此类。


深汕合作区 | 图源:网络


以人才飞地、反向飞地、区域协作、共建园区等方式,通过打通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产业、人才、资金的“内外循环”,实现相互促进。


产业运营:从物业管理到生态赋能


传统产业园区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园区管理公司,其职责更多的承担城市社会管理或者物业租赁时的维护管理,园区管理方和企业方的关系较为简单松散。


这种关系有点像传统住宅地产中业主跟物业管理公司。不过,这几年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地产开发公司的物业管理板块纷纷独立上市,并且很多物业公司的市值相当甚至超过开发板块的市值,其背后是资本对“地产后服务”市场的长期看好。


在园区中也是同样的道理,在硬件的开发建设达日趋饱和的时代,软性的生态、服务、运营,具有更多的服务内容和想象空间。


以市场化园区为例,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2002年入市之后,园区载体与房地产一起繁荣,但从2013年开始,重资产园区开发增长率已经开始下降,而运营服务则是一个向上快速增长的曲线,预计到2025年会是增长率的高点。


园区的第二曲线 | 图源:火花园区智略


对于园区的运营,企业数量是基础,企业质量是核心,而围绕企业的生态赋能是关键,如何服务好产业企业将成为园区发展的重中之重,空间载体未来将更可能成为产业集聚的媒介而已。


在生态赋能的过程中,入园企业将逐渐与园区合作共赢,企业的发展会助推园区发展,园区产业服务和投资反过来促进企业发展,相互形成一个合作伙伴和产业命运共同体。


产业园区开发的几种模式


基于整个园区经济的发展趋势,不同于过去类房地产的传统“高周转”的开发模式,未来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产业园区的开发模式将可能会有以下几种:


长短配模式:以“以短养长”为核心


产业的引入对投资方来说是难啃的“硬骨头”,政府为了吸引投资方,采取肥瘦搭配的方式,将能够快速变现的住宅、公寓等土地与需要长线经验的产业进行搭配,通过快速销售的回笼资金减轻经营性资产沉淀资金压力,实现以短养长。


短线是住宅、公寓、酒店、工程等收益

能够快速销售去化的产品是短线收益的重点,需要通过住宅、公寓、酒店等可销售型产品的资金回笼,或者通过相关的政府工程、矿产等方式,形成满足企业可以投资回现的产品。


长线是产业、文旅、康养等经营收益

长线主要是部分自持的新兴产业总部,商务办公、文旅康养等,由于有短线现金流平衡利润,长线经营压力会减轻,需要和政府和相关方合作,形成持续的造血能力和资金回流。


代表企业:华夏幸福、金茂、招商蛇口、星河控股、金科产业。


轻资产模式:以“招商服务”为核心


在行业政策、市场、土地存量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以开发为主导无法支持企业高速发展,在此背景下企业希冀改变开发商的单一形象,向运营服务商、全产业链投资商等转变,布局产业服务、产业投资、谋求商业模式的转型和升级。


以租赁物业为基础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很多存量物业经济效应差苦于难以转型,与此同时中小企业需要办公场地,尤其是个性化的创意产业公司,发展商将这些厂房、旧建筑改建成创意办公区、文化产业园区等各类功能性园区,并提供全价值链一站式服务解决方案,实现物业价值重构。


以租金差为主收入构成多元化

在收入形式上,物业租金差是主要收入,同时在管理服务收入、信息服务收入以及股权投资收益方面提升。此外依托园区平台,设立产业基金,引入风险资本,建立银企战略合作关系,采取直接、引入、协助投资相结合的方式,获取产业投资收益。


以孵化为内核向价值型园区转型

以特定产业为主导,致力于科技园区开发运营、中小企业创业成长服务、科技产业创新整合发展等方向。为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提供物业服务、创业服务、资本服务以及国际交流平台等不同维度的孵化平台,助力园区由物业型向价值型转变。


代表企业:锦和商业、德必集团、智汇park、启迪、东软股份、东湖高新。


强资本模式:以“长期运营”为核心


金融机构与产业地产开发商联合,构建以资本为核心,充分发挥双方资本运作端和实体开发端的优势,充分借助资本的力量,降低企业负债,实现互利共赢。


小股操盘

依托规范化的运营,吸引民间资本、国外财团等金融机构投资,与金融机构合作,发起项目开发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及REITs基金等,小股操盘,减少自有资金占有率,获取项目操盘权。


收并购与自建并行

构建高效率的管理系统,减少项目上人力投资,降低企业成本,构建高效的运营服务体系以重资产切入市场,依托良好的服务体系,做轻资产输出,逐步构建收并购与自建并行的业务体系。


产业链招商

联合民间资本、金融银行、外国财团等资本力量, 对产业链终端龙头企业进行投资,通过绑定龙头企业提供订单,吸引产业链企业,一方面助力园区招商,另一方面引领行业发展趋势。


代表企业:凯德、普洛斯、黑石、华平资本&东久中国、高瓴资本&天集产城、金地威新。(完)

2023再出发·智纲智库战略研究院白皮书
正式发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