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债市 » 正文

债市下半场,资金面怎么看?

作者:富国基金 来源: 头条号 91307/18

2023年已过半程,债券市场默默走出了一个牛市。1月1日-6月30日,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上涨2.64%,短债基金、长债基金分别上涨1.88%、2.11%。随着利率再次回归至相对低位,债市下半场会怎么走?回溯历史上几轮牛熊行情的切换,资金面的

标签:

2023年已过半程,债券市场默默走出了一个牛市。1月1日-6月30日,中债综合财富总指数上涨2.64%,短债基金、长债基金分别上涨1.88%、2.11%。随着利率再次回归至相对低位,债市下半场会怎么走?回溯历史上几轮牛熊行情的切换,资金面的变盘无疑重要的推手。而观测债市资金面,可以用下文的3把标尺。


标尺一:资金源头,央行资产负债表的变动

央行是资金源头:货币的源头在央行,货币的脉络在资产负债表,央妈的“家底变化”牵动着金融周期和实体经济的起伏。货币是否宽松一般可以看两点:一是,央行是否降准降息?二是,在没有提升存款准备金率的前提下,央行有没有扩表?

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来看,进入2023年,央行于3月降准、6月降息,并在2季度例会中提到“需求驱动仍不足……,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在“稳增长”行进过程中,央行对于流动性的呵护可见一斑。从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来看,今年以来,央行缩表约1.04万亿元,背后的原因在于3点:一是,今年3月份央行降准释放了资金约6000亿元,替代了一部分公开市场流动性的释放。在负债端体现为“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规模的减少,以及资产端“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规模的下降;二是,1月、4月是缴税大月,政府存款环比上升,商业银行超额存款准备金转化为政府存款,形成央行资产负债表内部负债科目的结构变化;三是,市场信心不足,信用创造过程受阻,社融和信贷向存款派生不足,未能大幅带动负债端“其他存款性公司存款”里法定存款准备金规模的上升。


标尺二:商业银行,关注实体流动性与银行流动性的供求变化

如果说央行是货币的源头,负责控制闸门,那么商业银行就是货币的管道,负责把钱从央行运送到企业、个人。

目前,从实体流动性的需求端来看,今年1季度,信贷数据很强,背后既有疫情约束打开后企业融资需求的自然回升,更有在靠前发力要求下,财政支出前置、政策性金融工具撬动基建配套贷款效用的显现。进入4月份后,数据有所回落,主要原因则在于政策力度回落后,居民端和企业端的内生信贷未及时跟上,本质仍是信心尚未完全修复。向后看,一方面,政策端,一季度对储备项目的消耗比较大,后续的储备项目对资金的需求或相对较少;另一方面, 企业和居民端的定期存款规模不断上升,表征借贷意愿不强。因此,信心的修复是关键,核心关注政策的推动。当前来看,如果未有显著超预期的政策出台,对资金的需求相较上半年或也不会大幅提升。

在银行流动性供给端,无论是从央行对流动性呵护的态度,还是从同业存单等表征银行体系流动性状态的指标来看, 当前整体处在相对宽裕的环境中。


标尺三:各类机构,投资端的真金白银

关于各类投资机构对于债券配置的需求,分两个区域看,国内,债券是银行、保险机构、广义基金(银行理财、基金等)的心头爱,配置力量的强弱对债市有着很大的影响;海外,主要看美元流动性和中美利差,当美元流动性宽松,中美利差走阔,人民币资产吸引力提升时,外资会提升对国内债券的配置力度。但境外机构整体的持债比例依旧较小,对于债市的影响相对有限。

目前来看,对于保险机构来说,今年寿险业务复苏态势明显,保费收入大幅增长,同时,地产城投融资收缩导致非标减少,下半年对于债券的配置力量依旧较强;对于银行而言,根源仍在于信贷利率和融资需求能否回升,如果相较于上半年未有显著改变,无论是基于收益(债券收益率相较于贷款利率)的比较优势,还是对收益的纯粹追求,配置动力仍存;对于广义基金而言,今年上半年债市的回暖,带动相关产品申购力量的回归,短期相关产品的发行依旧为配置留存了“子弹”,中期则看向债券市场本身的波动性,特别是全面净值化之下,这点影响更大。对于境外的配债机构而言,短期美国经济韧性较强,人民币汇率阶段性承压,中美利差仍处在低位,配债力量的回归仍需等待。


整体而言,在经济复苏力度不强的背景下,无论是央行对于流动性的呵护,还是实体流动性的消耗,亦或是债券配置力量的强弱,下半年,资金面的环境对于债市依旧相对友好,这也是债市的一个重要支撑因素。

投资有风险,基金投资需谨慎。

在投资前请投资者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基金净值可能低于初始面值,有可能出现亏损.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守信、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一定盈利, 也不保证最低收益.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未来业绩表现。其他基金的业绩不构成对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购买相关基金产品,请您关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您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风险等级的基金产品。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