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新能源 » 正文

人才供需失衡,新能源汽车企业如何面对招聘困局?

作者:聘达人 来源: 头条号 15107/25

随着绿色低碳成为时代的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生产大国。然而,这一行业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挑战。产业蓬勃发展 新能源人才供需失衡新

标签:

随着绿色低碳成为时代的趋势,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在政策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生产大国。然而,这一行业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对各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和挑战。


产业蓬勃发展

新能源人才供需失衡


新能源汽车,是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答题。在绿色低碳成为时代趋势的背景下,受政策和市场双重加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


然而,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供给速度跟不上产业的高速发展,人才短缺已成为常态。新能源车企行业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以及人才结构和区域分布不均衡等问题。《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指出,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总量预计达到120万人,但预计人才缺口将达到103万人。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维修领域将面临80%的人才空缺。其中最紧缺的五大岗位是电控工程师、汽车电子/电器工程师、智能网联工程师、电机工程师和电池工程师。尤其是智能网联和三电领域的中高端人才需求呈持续旺盛态势,每年增速超过30%。


人才困局

招揽难度持续上升


新能源汽车行业是一个知识密集型产业,对技术人才、设计研发人才和管理人才有着较高的复合性和专业性要求。除了需要掌握传统车辆工程所需的专业知识外,很多岗位还需要人才了解车辆、电化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整车控制、汽车电子、软件技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领英近期发布的《全球绿色技能报告》提到,在新能源发展迅猛的势头下,产业人才发展面临行业内外流动大、专业对口人才稀缺、人才供需比例不平衡等诸多问题。


第一,同质化抢人加剧。当前的绿色人才供给无法满足绿色职位的需求,新能源行业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由于较高的技术壁垒,市场人才储备不足,高校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也存在失衡等因素导致人才争夺战更加白热化,甚至出现扰乱市场规律的同质化抢人现象。恶性挖人行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就业市场规则,造成人才招揽成本不断上升。


第二,缺乏复合型人才。新能源行业备受全球投资领域瞩目,行业模式的持续创新带来更多跨界及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但这部分人才原本的市场存量就不大,同时满足多技能、多背景的人才更是稀缺。比较集中的需求一是高端技术研发和运维管理人员,二是懂交易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第三,跨专业培养挑战大。在新能源行业,某些领域并没有非常对口的专业人才,比如单独开了太阳能专业的院校并不多,很多企业只能招聘电气工程师方向的人才,再进行跨专业培养。可以看出,企业人才培养缺乏系统性的标准和规范,尚未形成成熟的新能源专业人才培养标准、路径和资源。


如何破局

企业多措施应对难题


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困局,部分企业采取一系列措施应对人才供需失衡的问题。


一、加大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各大高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新能源汽车相关专业的培养和研究。通过合作,企业直接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将实际岗位需求与教育资源相结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适应行业发展的能力。


二、 积极引进海外人才。鉴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和知识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一些企业开始主动吸引海外人才来填补国内人才的短缺。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和福利待遇,为海外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以吸引人才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三、 重视内部培养和晋升机制的建立。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提供多样化的培训和学习机会,鼓励员工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晋升制度,为优秀员工提供晋升和发展的机会,激励有发展潜力的人才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长期投入和成长。


四、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企业与相关行业协会、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推广活动,向社会宣传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并加入这一领域,填补人才空缺。


五、还有部分企业选择将难度较大的人才寻猎交给专业的猎头公司负责。利用猎头公司广泛的人才网络,快速搜寻人才库,在本行业乃至跨行业找到符合要求的候选人。


人才是企业的骨干力量,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转化为人才的竞争,占据人才优势,才能更轻松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