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 詹钰叶今年私募行业“扶优限劣”政策持续升级。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发布的“已注销私募基金管理人公示”信息,今年以来已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1959家,这一数据较去年同期增长近1倍,接近去年全年的九成,其中多数为“协会注销”。
中基协本月15日一口气注销了19家私募,其中正昊(广州)私募证券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江苏润垚资产管理等12家私募基金管理人存在异常经营情形,且未能在书面通知发出后的3个月内提交符合规定的专项法律意见书;浙江牧容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7家机构因不能持续符合管理人登记要求被注销。次日,尚渤私募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依公告注销”,而这家私募一年前才在中基协完成登记备案。截至目前,年内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有1959家,接近去年全年的九成。从注销原因看,以上被注销机构中,“协会注销”类型有1594家,“主动注销”类型有335家,“依公告注销”类型有30家。数据还显示,2018年至2022年被注销的私募基金管理人数量分别为772家、1072家、1057家、1230家、2217家,可见行业出清速度明显加快。我国私募行业近年稳步发展,来自中基协的最新数据显示,至今年4月末,全市场私募基金管理人接近2.23万家,管理产品数量达15.35万只,管理基金规模为20.75万亿元。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强监管态势持续升级。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证监会及各地证监局向私募机构及私募从业人员开出了近百份罚单;其中,有65家私募机构收到警示函或被责令改正以及监管谈话的行政监管措施,超过36位私募基金从业人员被点名。从处罚原因来看,绝大多数源于私募机构及相关从业人员未勤勉尽责、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或是未在规定时间向协会报备相关信息。监管部门年内出台了多项新规以规范私募行业发展。就在本月14日,中基协发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失联处理指引》,其中提到因失联被注销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自被注销登记之日起3年内,不得重新登记,不得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或者主要出资人;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法定代表人、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负有责任的高级管理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自被注销登记之日起3年内,不得担任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执行事务合伙人及其委派代表,不得成为私募基金管理人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普通合伙人或者主要出资人。此外,《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私募资产管理计划备案办法》等相关新规也在今年陆续出台。审读:谭录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