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2023)发布

作者:东方有余Chy 来源: 头条号 59007/31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园区是“实体经济”的集聚区,百强园区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先锋队和引领者,是企业家投资兴业的首选地。2023年7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来

标签:

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园区是“实体经济”的集聚区,百强园区更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先锋队和引领者,是企业家投资兴业的首选地。

2023年7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

来源:赛迪顾问

作者:园区经济研究中心

详见下文

01 研究对象

02 发展特征

(一)入榜数量:高新区稍多于经开区

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中,高新区、经开区分别占52个、48个。其中,在1-20名的“头部阵营”中,排名靠前的高新区数量(13个)相对更多

(二)区域分布:长江流域、东部沿海领先优势明显

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绝对领先(57个),西部地区数量(15个)较上年略有下降。从城市群看,长江流域(特别是长三角地区)(长江流域47个,其中,长三角35个)大幅领先,粤港澳(9个)、山东半岛(7个)、成渝(7个)、京津冀(6个)等地区数量也相对较多。

具体到省级行政区,江苏(19个)绝对领先,广东(9个)、浙江(8个)、湖北(8个)、山东(7个)等地紧随其后,甘肃、青海、海南、宁夏、内蒙、西藏等地区园区未能入榜。其中,在1-20名的“头部阵营”中,江苏(4个)、广东(3个)、山东(2个)、上海(2个)、北京(2个)相对领先

(三)机制创新:政区合一、整合升级趋势明显

近30个园区先后开展了“区政合一”“区镇合一”“多区合一”等管理模式创新实践。

03 发展格局

(一)东部地区:北上广强者恒强,江苏、浙江需重点关注腰部园区

(二)中部地区:总体实力持续提升,安徽、湖北两省进位明显

(三)西部地区:省会城市头部园区相对稳定,整体略有下滑态势

(四)东北地区:辽宁领跑东北地区,各省分化较为明显

04 发展成就

(一)总体情况:千亿级园区已达54个

2023年,54个园区生产总值超1000亿元,67个园区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300个,49个园区进出口总额超500亿元。

(二)入榜高新区:总体成就占所有国家高新区的75%以上

52家入榜的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37.93万亿元)、拥有的高新技术企业数(92714家)、上缴税费(1.53万亿元)、出口额(4.23万亿元)分别占所有国家级高新区的77%、81%、72%、81%。

(三)入榜经开区:总体成就占所有国家级经开区出口的50%以上

48家入榜的经开区GDP(6.34万亿元)、实际利用外资(386亿美元)、税收收入(1.17万亿元)、出口额(3.04万亿元)分别占所有国家级高新区的46%、56%、53%、60%。

05 存在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依然严峻

2023年百强园区中,入围数量、经济总量、进位情况等反映出区域发展不平衡呈减缓态势,但西部园区发展仍较弱。

从入围数量看,2023年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入围园区数量分别为57、21、15、7家,相比2022年,东部减少2席,中西部分别增加1席,但西部数量仍较少

从经济总量看,2022年、2023年东部入围经开区GDP分别是中西部的1.78倍、1.71倍,东部入围高新区企业营业收入分别是中西部的1.82倍、1.73倍,差距仍较大但有所减小

从进位情况看,以湖北、安徽、江西等为代表的中部地区进位较为明显,西部进位不明显。江苏、山东和浙江等东部地区腰部和尾部入围园区位次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二)高新区区域发展失衡加剧

2023年百强园区中,东部与中西部国家经开区在进出口额(2022年:2.38倍;2023年:2.18倍)、实际利用外资(2022年:1.57倍;2023年:1.44倍)等关键指标上的差距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

但是,国家高新区区域发展失衡仍在加剧,在创新能力上的差距尤为突出。入围百强的国家高新区中,2022年和2023年东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分别是中西部的1.56倍、1.93倍,差距拉大。此外,入围的52家国家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企业营业收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上缴税费、出口额)集聚度明显较高,头部效应明显。

(三)经开区创新发展压力较大

2023年百强园区中,共有52家高新区、48家经开区。并且,高新区在头部1-20名园区中优势明显(高新区占13个),经开区在尾部81-100名园区中占比较大(经开区占12个)。该结果与评价指标体系中科技创新和产业跃升指标权重较大(各占30%)有一定的关系,但也据此反映了经开区的短板。

以1-30名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指标为例入围高新区是入围经开区的约10倍。剔除中关村科技园区、上海张江、深圳高新区三大头部高新区的影响,其余14家高新区与13家经开区的差距也近4.7倍。

此外,整体来看入围经开区与入围高新区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数量、高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等指标上差距也较大

(四)都市圈中心城市园区独强

从国家发改委已批复的8大国家级都市圈看:

第一,西安都市圈、沈阳都市圈中心城市有入榜园区外,都市圈覆盖的周边城市均未有园区入围。

第二,成都都市圈、武汉都市圈、南京都市圈、长株潭都市圈成都、武汉、南京、长沙等中心城市均有园区入围,但非中心城市仅有部分园区入围。其中,成都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仅有德阳经开区入围,且处于百强尾部(98位),眉山、资阳尚未有园区入围;武汉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仅有黄石、鄂州有园区入围,孝感、黄冈、咸宁、仙桃均未有园区入围;南京都市圈中,非中心城市镇江、芜湖两地有园区入围,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等未有园区入围。长株潭都市圈中,湘潭尚未有园区入围。

第三,重庆都市圈、福州都市圈,园区入围情况整体不理想

(五)部分经济大省的园区不强

从十大省份(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福建、湖北、湖南、安徽)百强园区入围情况看

第一,福建省、河南省入围园区的数量不多,均只有3家。

第二,山东、湖南两省入围园区的实力不强。其中,1-15强中,山东省尚未有园区入围。湖南省入围园区位次分别为28、35、48。

第三,四川省入围园区分布存在断档。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分别位于7、36位,绵阳高新区(92位)、宜宾临港经开区(96位)、德阳经开区(98位)则均处于最后梯队。

从GDP十强城市(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南京)百强园区入围情况看重庆入围园区数量较少,仅有重庆高新区(54位)和重庆经开区(65位),且位次相对靠后,园区发展水平没有充分体现城市实力。

(六)转型探索仍处于起步阶段

从对2023年百强园区在产业集群建设,集约化、数字化、低碳化发展,以及产城融合、企业服务等加分项的得分情况看,总体较不理想。

在三化转型上,多数园区的发展举措以落实省市级总体部署为主,但在实际推动中存在“不敢转”“不愿转”“不知道怎么转”的问题,且缺乏配套政策支撑。

在产城融合上,探索了“政区合一”“多区合一”“整合升级为新区”等多种模式的管理体制改革,整合过程中暴露的人员编制、薪酬激励等深层次问题仍需要较长的时间消化解决,在促进产城融合上的实际效果仍未有定论。

在企业服务上,多数园区加分主要集中在“政务服务”改革,但在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企业服务构建上的部署明显不足

06 发展趋势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新时代下,百强园区发展应重点做好“高端化”“数字化”“融合化”“绿色化”“开放化”。

高端化方面:一是推动园区产业基础高级化。以工业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装备等工业“四基”领域为核心加强基础研发。完善园区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等新型工业基础设施布局。二是提升园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充分整合创新资源,对园区主导产业重点环节与关键领域的薄弱环节进行集中攻关。

数字化方面:一是重点破解“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的问题,推动园区工业企业生产制造环节和能源管理数字化。二是探索建立以园区CIM平台为底座的智慧化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率效能。三是推动政策供给从“给优惠”向“育场景”转变,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

融合化方面:一是要以一二三产融合带动产城融合,以体制机制改革带动产城融合。二是加快建设“科技城”等新空间新载体,率先突破发展金融、高新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三是围绕新型消费需求布局新业态,同步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提质升级。

绿色化方面:一是通过创新能源供应形式,建立园区清洁生产审核体系,完善绿色基础配套,突破园区绿色转型发展瓶颈。二是利用各地推进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布局的契机,加大“存量空间挖潜”,推动存量空间再布局,开展盘活路径再研究。

开放化方面:一是建立和完善外资企业服务机制,构建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二是支持园区外向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和完善企业境外投资服务体系。三是创新国际产学研合作模式,建立全链条国际创新成果转化生态体系。


附件:

01 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名单(2023年)

02 评价指标体系及流程

(一)本次评价对象是谁?

本次评价主要面向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两类园区。截止到2022年底,国家高新区共计177家(含苏州工业园区),国家级经开区共计230家。

(二)本次评价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截止到2022年底,国内共有超过90个城市同时创建了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目前,园区经济已经从全面铺开迈向“标杆引领”的新发展阶段,通过设立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统筹开展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不仅能够推动地市级政府加快园区整合优化,促进园区有序健康发展,而且能够深入挖掘典型经验做法,发挥示范引领效益,以百强园区带动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本次评价是否设置入围门槛?

本次评价面向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分别设置了入围门槛,为进一步扩大评价范围,相比于2022年入围门槛进一步降低:国家高新区类2021年企业营业收入不低于600亿元或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低于100家;国家级经开区类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不低于200亿元,或进出口总额不低于50亿元。

(四)本次评价的指标体系是什么?

基于对园区高质量发展内涵的把握,兼顾考虑指标的可获取性、可交叉对比性,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2023园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共设置5个一级指标,22个二级指标及8个加分项。

相比2022年,本年度评价指标体系有三方面调整:一是突出产业跃升发展和投资环境建设,调整指标权重。二是鼓励试点创新和转型创新,补充了若干加分项指标。三是规范指标表述和统计口径。

产业跃升:权重增加5%,并增加“国家级产业集群数量(加分项)”;

开放协同:权重减少5%,并将“与其他地区/园区合作共建园区数量(个)”更换为“东、中、西部地区合作共建园区及援藏、援疆、援助边(跨)境经济合作区数量(个)”;

三化转型:权重减少5%,删减“土地建成率”,并补充“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个)”及“数字化转型创新综合评价(加分项)”“土地集约化改革创新综合评价(加分项)”;

投资环境:权重增加5%,将“惠企政策”“综合服务”“配套设施”三个维度优化为“产城融合”“企业服务”两个维度。“产城融合”补充了“规模以上服务业比重”指标。“企业服务”将“对惠企政策及政策宣贯与兑现情况的综合评价”更换为“政策免申即享创新综合评价(加分项)”。

园区高质量发展(2023)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五)本次评价的数据来源和方法是什么?

本次评价数据来源包括:官方统计数据、自动抓取数据、园区自主填报数据等,通过分级评分、加权评分得出。

(六)本次评价的过程是什么?

2023年2月:组织专家讨论会,优化调整评价指标体系,删减了“土地建成率”等指标,补充了“国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数量”等数字化转型指标,增加了“城市配套建设情况综合评价”等定性指标,并将“对惠企政策及政策宣贯与兑现情况的综合评价”更换为“政策免申即享创新综合评价”等指标。

2023年2月-3月:设定入围门槛,确定候选园区,并开展数据采集、清洗。最终确定了338家单指标符合的候选园区,255家双指标符合的候选园区。

2023年3月-4月底:启动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调研工作并邀请园区自主填报数据。调研了西安经开区、宁乡高新区等一批园区,并收到大连经开区、如皋经开区等一批园区自主填报的数据。

2023年4月中旬-5月中旬:开展数据复核及评价。通过对比数据采集、自主填报以及实地调研结果,重点对核准面积等批复面积与实际情况具有一定差异的指标,城市配套建设情况等定性指标,以及专精特新企业数量、上市企业数量等采用技术手段统计的指标数据进行了复核,并依此开展百强评价。

2023年5月下旬-6月:数据分析、趋势研究。对高质量发展百强园区的类型、管理体制、梯队实力、区域分布、省份分布、城市分布、进位情况等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研判趋势。

2023年7月5日:2023年园区高质量发展百强正式发布。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