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超过一万只基金产品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77万亿元。(视觉中国/图)在26年的公募基金历史上,这次降费是头一遭的事。2023年7月17日起,继易方达等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宣布降低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后,天弘基金、平安基金等第二批公募旗下产品,正式宣布实施基金降费规定。至此已有21家公募基金公司宣布降费。在此九天前,证监会制定了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工作方案——即日起,降低主动权益类基金费率水平、新注册产品管理费率,托管费率分别不超过1.2%、0.2%。此外,将规范证券交易佣金费率,相关改革措施涉及修改相关法规,预计2023年年底前完成。此前,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多为1.5%。证券交易佣金费率接近万分之八,远超市场水平。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是提取固定管理费,规模越大,管理费越多。根据wind统计,2022年,全国公募基金管理费用合计达到1458亿元。据华泰证券测算,费率全面调降后,将带来约百亿元/年的管理费收入下降,直接让利投资者。基金机构净利润负面影响约达10%-40%。一位接近监管层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公募基金行业性降费,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这次改革相当于一次发令枪,会有一个行业的价值链重构。”
为何一直是1.5%?
追溯中国基金业的历史,它开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迄今26年。根据中国证监会官网信息,1997年中国发布了规范基金的法规《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确立了公募基金行业制度和监管架构,拉开了行业规范发展的序幕。鹏扬基金董事长范勇宏,被业内誉为“中国基金教父”。在他所著的《基金长青》一书中,对上述《暂行办法》的评价是——“这部简短的法规,浓缩了现代基金业在欧美发达国家近百年发展积累起来的制度文明。”此次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市场聚焦的重点之一,是主动权益类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和灵活配置型基金等)管理费率不超过1.2%。此前这一费率一直是1.5%。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2000年进入基金行业,他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从我工作以后,1.5%的管理费,就一直没有变化。”多位受访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管理费率,监管并未有明文的规定。这更像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规”。据财新网报道,1.5%是监管层十多年前对公募基⾦管理费率上限的窗⼝指导,⽬的是防⽌基⾦管理⼈收费过⾼。这一费率标准从何而来?多位受访者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应该是参照了海外基金过往的历史借用而来。此外,应该也有综合运作成本的推算。1998年,国泰基金、南方基金管理公司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投资基金诞生。这距离世界上第一只现代意义上的基金,已经过去74年。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5月底,超过一万只基金产品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27.77万亿元。如此巨量的资金,使公募基金承担了“压舱石”的作用。多位受访者提及了“2+20”收费模式,它起源于1990年代的美国私募基金。“2”指的是基金管理人每年度收取基金规模2%的管理费,“20”代表基金管理人提取基金收益20%作为绩效收益。深圳市盛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邹峻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国内基金行业的收费还是参考国外做法,例如美国通行的2+20标准就被私募基金普遍采用。”一位公募基金工作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公募基金的盈利模式,只赚取前端的管理费用,没有任何的后端提成。私募基金年化收益率超过6%,就可以拿走后端20%的提成。”即使是超级牛市,公募基金依然不收取任何后端提成,只依靠规模的增长来赚取管理费用。但在外部看来,基金公司似乎是在“躺赚”,无论行情好与坏,因1.5%费率维持不变,基金公司处于一种“旱涝保收”的状况。
“公募主要还是国企背景”
一位券商人士表示,降费的问题其实已经提了十年了。协会每年都会组织公司调研,问问收费会不会太高,“但每家公司都说合理,说我还要养人。”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早在2013年,在中国证监会官网上,曾发布《关于修改〈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的决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及,“全⾏业对同⼀类产品约定的收费模式、收费⽔平⼏⽆差异,各销售机构销售同⼀类产品的收费⼏近⼀致,不利于基金销售的差异化竞争”。这意味着,十年前,证监会已表示要促进市场化、差异化销售费率机制的形成。那为何1.5%的管理费率一直没变?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降低基金管理费率,在证监会内部一直有不同的看法。但最主要的阻力来自基金行业。从保护行业利益的角度来说,维持收费的格局,不想打价格战竞争,所以费率不调延续很长时间。南方周末记者以多种方式联系了现任中国基金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何艳春,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复。多位受访者均认为,目前的基金产品,同质化情况十分严重。一位曾在国内外基金公司均任职过的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海外基金市场的竞争要充分一些,国内基金,尤其是公募基金,并不是那么容易成立的。”另一位券商人士认为,公募门槛低,更多面向大众投资者,但“公募主要还是国企背景”。财新网援引中信证券的研究观点认为,和中国市场相⽐,美国共同基⾦市场是完全开放的市场格局,在法律和⾏业运营等⻆度从没有设⽴任何进⼊基⾦市场的障碍,这⼤⼤刺激了美国基⾦业的良性竞争。⽽在中国市场,公募基金目前仍是⼀个严格的牌照准⼊⾏业,客观上存在⼀定的牌照红利。2022年4月,证监会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及:调整优化公募基金牌照制度,适度放宽同一主体下公募牌照数量限制。
降费的连锁反应
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次改革就属于一次发令枪,打响以后跑成什么样子需要观察。但肯定会有行业的价值链的重构。整个链条上的所有人都受到了影响。”根据公开信息,美国共同基金的销售以配置型销售为主,并不依靠银行等渠道。但中国的公募基金重要的发行渠道是代销机构,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互联网线上代销等。根据《基金长青》一书,销售渠道好比“地利”,一般来说银行是新基金发行最重要的渠道。公募基金给销售渠道的“提成”,被称为“尾随佣金”。2020年,基金销售新规发布,明确“销售机构收取的尾随佣金比例,最高不超过基金管理费的50%”。这一规定不设新老划断、不做过渡期安排。“当时尾佣分给银行的比例,一度达到70%,这也是证监会在维护基金管理公司的利益。”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根据当年新华社新媒体报道,个别中小基金公司分给渠道的尾随佣金比例高达80%以上。根据Wind统计,2022年管理费合计1458亿元,其中尾随佣金达413亿元。占管理费比例为28%。“这个基金是银行、券商,还是第三方卖的,会分得很细,谁卖的,相应的管理费就会给谁,有一个非常详细的计算。”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一位券商方面的销售冠军。她提供的数据为:国内的管理费、托管费、销售服务费或者申赎费等合计要2.5%-3%左右,国外一般1%多一点。据她介绍,管理费和托管费都是基金公司的收入来源,有些券结模式(证券公司结算模式)的管理费会有部分尾随给券商,但不会有50%这么高,管理费主要还是基金公司自己的。
万分之八的交易佣金费率
一位券商人士在看到此次公募基金费率改革的新闻后,对南方周末记者感叹:“没准我要失业了。”证监会此次发布的公募基金费率改革措施中,除了主动权益基金降费外,还包括规范证券交易佣金费率。一位上海地区的券商人士认为,管理费实际是基金公司的收入,公司支出应该由管理费的收入来覆盖。比如系统的建设、投研服务的采购、推广宣传等等。“但基金公司管理费,大头是给渠道。那么该有的投研采购,他不付钱,回馈给券商研究所的,就是交易佣金。交易佣金费率现在是万八,远超市场水平。”他对南方周末记者坦言,这是行业非常不健康的地方。由于基金公司不具备沪深等交易所的会员资格,需要通过券商开设多个交易席位进行交易,每个交易席位按照实际的证券成交金额比例,向券商缴纳费用。2022年,公募基金分仓佣金总规模为188.72亿元,对照当年公募基金全年股票交易24.9万亿的总交易金额,交易佣金费率达到万7.58。可对比的是,个人投资者的股票交易佣金费率已经降至万3以下;私募则降至万2左右。“管理费还会体现在合同里,交易佣金并不在合同里约定,也没有监管的明文规定。”上述券商人士表示。他坦言“万八是行业一种很奇怪的默契”。如此高的费率,就带来了频繁交易。“我们的主动权益公募基金公司,年度换手率大概是在200%-300%,是全球最高的。”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但本质上,这部分的费用,属于基金公司的支出。分仓佣金的模式,变成了由基⾦持有⼈埋单。并且,由于公募基金只在特定时点披露持仓情况,也并不是十分完整,因此,中间倒多少手,投资人可能并不知道。2019年至2022年期间,公募基金分仓佣金分别达到77亿元、139亿元、222.5亿元、188.72亿元。频繁交易背后,很多基金业绩出现了比较大的回撤,投资者亏损比较普遍。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费为1442.43亿元。据天相投顾统计,截止到2023年3月31日,共151家公募基金管理人披露了2022年年报,公募基金合计亏损14547.80亿元,为近三年同期数据中首次出现亏损。另据Wind数据,截至2023年5月10日,近六成主动权益基金年内亏损。“过去十年,虽然市场也有波动,但不像这两年连续亏损,有个别基金亏了50%左右,腰斩。所以行业降费压力比较大,这与行情是有关的。”杨德龙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上述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改革的目标,肯定是要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要增加投资者的获得感。南方周末记者 梅岭 徐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