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热点 » 正文

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突围之路

作者:金融界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33012/22

研究中国经济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但又最具挑战的课题,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描述、分析以及经验比较各具特色、各有千秋。经济学家王东京在《中国经济突围》的专著序言中提到,中国经济涉及面如此之广且可能并无历史先例或可供参考的经验范式,在现实的特殊国情和

标签:

研究中国经济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但又最具挑战的课题,国内外对中国经济的描述、分析以及经验比较各具特色、各有千秋。

经济学家王东京在《中国经济突围》的专著序言中提到,中国经济涉及面如此之广且可能并无历史先例或可供参考的经验范式,在现实的特殊国情和偌大的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观察理解新发展阶段中国经济的发展脉络,既要把握现象背后的逻辑,更需要在现实和未来进行验证。

产业升级的关键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其背后是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2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14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十年来的经济增速超过6%,全球占比达18%,人均GDP超过1.2万亿美元,已经接近高收入国家门槛。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增长趋势出现了新的特征,不再以数量增长为主,而是强调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速保持在稳定的中高速增长。作者在书中称之为“告别数量型经济”,主要从“中心人物”需求和主导产业转型两个层面来看。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以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为目标,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同时,产业也面临转型升级。由此出发,中国经济不再以GDP为衡量的唯一标准。不同时期的增长速度高低并不具有可比性,高质量发展的主题背后是针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部署,也是抢抓全球产业链核心地位的关键。

那么,究竟应该怎么适应中国经济新的发展阶段?作者给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即产业升级。当下,中国的产业结构基本上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门类齐全,具备了比较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但在全球产业链竞争中基本上处于中间位置,在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上依赖于国际市场。作者认为,必须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全球技术创新的制高点,坚持自主创新,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被人“卡脖子”的问题。将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置于核心位置代表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近几年来,国家在体制机制、政策、资金和技术研发等各个领域加快改革,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逐渐取得了成效,未来有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将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重要驱动。

立足供给侧扩内需

研究中国经济新发展阶段的议题,必须回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这也是中国经济走向新的发展阶段所形成的主流。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除了从根本上明确了中国发展市场经济的目标宗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促进实现共同富裕外,还深刻反映了中国市场经济所体现出的内在韧劲和基础,即拥有巨大的中国内需市场,这是其他国家所不能匹敌的优势。本书在第二章从“立足供给侧扩内需”展开了讨论。一是就业层面。只有充分的就业才能解决消费内需的供给问题,即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从供给侧释放消费潜力,包括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定投资和市场预期,奠定稳定扩大就业、减少隐形失业的基础。二是投资层面。无论是民间投资还是大众创业,都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近几年国际内外发展形势复杂多变,促进民间投资扩大生产和通过创业解决就业都是可行的办法。

接下来就要讨论政策层面的发力点问题,本书从财政和货币政策两个层面进行了系统探讨。

一是财政政策方面,作者认为积极财政要加力提效,有三大特征——立足于供给管理,主要手段是减税,重点是结构性减税。财政如何更好地发挥效力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警惕地方债务问题,过去一段时期地方政府违规举债或通过城投平台等增加了大量的隐性债务。近几年加大了治理力度,地方财政问题有所缓解。同时,财政支持的选项也非常重要,重点在于支持生态环保、科技创新和扶贫,这几个领域成为破解中国经济增长瓶颈的突破口,也是回归政府职能的体现。

二是货币政策方面。作者强调,“稳健货币以静制动”,中国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没有搞“大水漫灌”,区别于欧美国家的超大规模宽松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滴灌,重点支持国家重点发展的领域如制造业、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以及普惠中小微、乡村振兴等薄弱环节。作者认为,货币的供应应与需求相匹配,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

本文源自中国银行保险报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