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2022年济宁经开区经济发展稳中有进 主要工作增幅明显
作者:济宁发布 来源:
头条号
90008/13
12月2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精彩答卷·济宁2022”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6场)。介绍2022年济宁经开区工作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人许 刚 济宁经开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秦 峰 济宁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钱 晶
标签:
12月22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精彩答卷·济宁2022”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6场)。介绍2022年济宁经开区工作成就,并回答记者提问。
cription-url="https://mmbiz.qpic.cn/mmbiz_jpg/LoFsyStiavCGGpnXicesnDTaMVEHQ5w2FjnSrnCMkSWevEyTlMtwG9AQuic38HQnPztlcSV56PGdAYeZJYKrDfEQQ/640?wx_fmt=jpeg" data-backw="481" data-type="jpeg" style="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Helvetica Neue", "PingFang SC", "Hiragino Sans GB", "Microsoft YaHei UI", "Microsoft YaHei", Arial, sans-serif;letter-spacing: 0.544px;background-color: rgb(255, 255, 255);width: 578px;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overflow-wrap: break-word !important;visibility: visible !important;height: 270px;" data-cropselx2="578" data-cropselx1="0" data-cropsely1="0" data-cropsely2="203" data-s="300,640">12022年,济宁经开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打造高端制造业集聚区、现代商贸物流业新兴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宜居宜业样板区,全力建设济宁西部产业新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稳中有进态势。2022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2.54亿元、同比增长4.9%;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22亿元;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
济宁经开区全区上下认真贯彻“制造强市”战略,坚持产业立区、制造强区、特色兴区,不断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一、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全力培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集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家,营业收入达100亿元。其中,3家骨干企业过10亿元,29家企业进入过亿元高成长俱乐部。二、项目建设有序推进。8个省级重点项目、19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6个市级百项技改项目全部开工,投资完成率分别为160%、121.8%、151%。山东乾钢科技年产65万吨绿色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神力索具80级以上级别高档索具及轨道交通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与绿色工厂2个项目获评市级新旧动能转换“红旗”项目。三、助企攀登精准发力。牢固树立“有解思维”“店小二”思维,深入企业一线,倾听企业诉求,实施“逐企会诊”,积极研究帮扶措施,帮助10家企业解决土地558亩、35家企业解决资金5.1亿元。与日照银行、南京银行合作设立5000万元“政银园投”基金,开创济宁“小股权+大债权”投贷联动模式。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培育山东光大、神力索具为上市后备企业,海推重工为新三板拟挂牌企业。惠企改革试点经验做法获省人社厅发文推广。四、大力培育优质企业。新获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家、达到3家;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3家,达到69家;指导60家企业纳入国家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库;新增省级单项冠军企业1家、达到2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0家、达到18家;新增市级瞪羚企业5家,单项冠军企业5家,专精特新企业19家。欣格瑞环境纳入山东省第二批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库。五、持续推进科技创新。研发投入强度稳步提升,研发占比达到3%;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质量推进,技术交易额达到9370.9万元;形成以中科泰阳重点实验室为标准的新能源新材料行业平台、以欣格瑞工程实验室为标准的节能环保行业平台、以山东神力索具工程实验室为标准的装备制造行业平台。济宁贝壳创新中心获批国家级众创空间,欣格瑞环境、格瑞水务2家企业获批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6个;12家企业获批市级平台,市级创新平台及人才工程达到56个。
济宁经开区树牢“项目为王”理念,在招大引强上下足硬功夫。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人才引进,为增强经济高质量发展动能提供有力支撑。新签约亿元以上项目26个,其中50亿元1个、10亿元3个、5亿元以上4个,到位内资59.45亿元、完成实物工作量25.36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530万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2.1亿元。乾钢科技、中科富能、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19个项目相继投产试产。一、以商招商优势凸显。围绕区内现有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行业上下游企业,引进延链强链补链项目。乾钢科技与南京奎鑫合作新上总投资10亿元的年产65万吨绿色高性能金属材料项目已投产;中信博、杰晟宝、威尔等乾钢科技下游企业正在积极推进;宁德时代、神力索具、鲁能光大、格瑞水务等配套项目初步达成合作意向。二、科技招商固本推新。提升与中科院、高等科研院校合作力度,加强省市产研院项目支撑,中科伺易、中科泰阳等幼苗企业迅速成长为在细分领域内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领军企业。中科伺易二期国家机器人中心项目、中科泰阳二期轻质高效组件项目已经投产;中科润康液体绷带设备已进场,机器视觉已正式运营;润生康泰医学检测项目、兰化所生物润滑材料等项目正积极推进。三、盘活闲置资源高效招商。紧盯闲置土地和厂房,通过腾、转、换等方式,做好盘活“大文章”,释放存量资源潜能。招引落地久邦重工、精拓重工、天弘重工等优质项目,实现“腾笼换鸟”。四、精准高效招引人才。实体化运作科技人才招引工作指挥部,为企业配备科技副总10名,引进硕士66人;培养齐鲁首席技师1名,获评省重点扶持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1个。鲁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获评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人才工作经验做法被《大众日报》等省级媒体多次报道,“四链合一”人才工作机制经验在《山东组工信息》上刊发。
济宁经开区加快构建“三水环绕、两水穿城”的城建布局,不断优化城镇化空间布局和形态,推进新型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城区排涝项目、经二十一路等市政道路。完成107公里雨污水管网清淤修复、路面塌陷、窨井盖缺损等隐患整改。完成4750个雨污水井防坠网的安装,污水处理厂提标工作位列全市第1。全区第一个商务宾馆祥城和悦已建成投用,丰富了城市业态。二、社区建设稳步推进。盘活新河社区、朱井社区、大王社区、英才苑社区和西大李社区等5个安置房项目,西大里社区4月份完成交付使用。加快推进九里晴川、吉祥欣苑、天泰城、风华里等10个商品房项目建设,九里晴川已上房,吉祥欣苑、双城名都一期5月份完成交付;风华里、英才苑二期、天泰城一期均年底前上房。同步完善供电、供水、供暖、供气、绿化等基础设施。三、乡村振兴加快推进。马集镇石雕文化产业园、堃源现代农业生态园项目正同步推进前期准备工作。建成高标准农田1.5万亩,冬春水利工程主体全部完工,43个村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5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任务,15个村完成农村饮水安全改造提升工程,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00%。发放“齐鲁富民贷”645万元,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疃里镇获批省级农业产业强镇,疃里镇竹匠李村、马集镇武街村获批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济宁经开区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聚焦广大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多领域,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用心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就业渠道不断拓宽。新增城镇就业131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32%。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491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2%。开发公益性岗位508个,上岗率实现100%。二、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撤并改建小学7所,建设完成区中心幼儿园,新增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118个。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园扶持力度,全区27所民办园达到普惠幼儿园标准,普惠率达94.2%。全区实现大班额动态清零。疃里镇大王小学入选省“规范写字”小学联系点。三、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开展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行动,建成市、区级卫生室15所,形成15分钟健康服务圈。创新实施慢性病健康管理“四维”工作法,组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49支,5.9万人完成签约服务,建成三高基地两处,三高之家30个,全区7家医疗机构(含民营医院)均开通老年人就医绿色通道。四、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全力办好民生实事项目,完成适老化改造47户,建设老年人食堂4处,改造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54户。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升10%。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行动,每月定期走访分散供养的411位老人。完成两镇“如康家园”建设升级改造任务,为2917名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持续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戏曲进乡村84场、公益电影放映726场,免费为6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安装有线电视6025户。五、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在全省金银铜牌劳动关系协调员选树活动中,神力索具和经开幸福基建分别斩获一金一银。神力索具、瑞祥模具2家企业入选省级和谐劳动关系企业,“双创”孵化产业示范基地入选省级和谐劳动关系工业园区。打造圣祥小镇、神力索具市级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点2个。
想向济宁经开区经济发展局了解一下过去一年的发展理念,具体做了哪些主要工作?2022年,济宁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产业立区、制造强区、特色兴区,主要工作呈现争先进位、加快发展新局面。一、护航经济稳中有进。2022年经济运行整体平稳、进中提质。地区生产总值(GDP)总量92.54亿元,增幅4.9%、居全市第2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6%,居全市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8.2%,居全市第3位;制造业技改投资增幅6.8%,居全市第6位。二、统筹规划产业建设。济宁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和制造强区指挥部合署办公,统筹各职能部门,成立4个产业发展专班,联合区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对区内51家攀登企业、64家规上非攀登企业开展调研走访,摸清企业发展情况,开发建设济宁经开区企业大数据平台,系统分析梳理企业发展路径和发展方向;摸清企业上下游合作关系和行业龙头企业,绘制济宁经开区产业链图谱,实施“链长制”推进。目前,已梳理金属新材料、专用工程车辆及零部件、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材料4条核心产业链。三、精准帮扶培育企业。对区内企业实施“区级领导+产业专班+驻企干部”三位一体长效服务机制,建立问题台账,专人靠上,“一企一策”,及时助企纾困。以企业资源库为载体,筛选成长潜力大、发展动力足的企业,精准帮扶,逐步培养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等优质企业。并按照“规上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单项冠军-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路径,加大企业培育力度,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类难题,动态管理企业攀登目标,促进中小企业梯次成长,引导企业跨大联强。四、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构建起“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梯次发展格局,持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2022年33家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审核并公示,创济宁经开区历史新高;争取国家级众创空间一处,全市唯一。攀登企业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全覆盖,大院大所签约4家,其中实体化运作3家;举办各类创新活动大赛20场;选聘10名高校博士、教授挂职企业科技副总;深化与省市产研院合作,支持中科富能、中科伺易等企业扩大规模。五、激发政策平台效能。创新开发“惠企政策大数据平台”,发挥平台数字赋能优势,第一时间将中央稳经济33条、《2022年“稳中向好、进中提质”政策清单》等惠企政策推送至企业,安排专员“一对一”包保,对政策内容及时解读,解决企业申领政策过程中的困惑、难题,为企业发展筑牢政策支持保障。2022年共为1791家企业落实各项政策、补贴8.4亿元。请问2022年济宁经开区在人才引进培育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2022年,济宁经开区人力资源部紧紧围绕全区改革发展大局,紧贴产业发展需求,发挥招才引智主力军作用,重点开展三个方面工作:一、深入企业精准开展青年人才对接活动。结合“助企攀登”人才要素保障工作,分类别、分层次建立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在孔子人才网设立引才专栏,利用“名校人才直通车”“齐鲁人才网”“就选山东”等平台开展线上线下青年人才招聘活动,积极帮助企业引进人才。二、持续提升人才培育及服务水平。落实联系服务专家制度,建立“1+1+N”包保服务制度,提供“菜单式”贴心服务,指导神力索具公司孙传东成功申报齐鲁首席技师;建立服务专员每月与高层次人才对接制度,落实各种服务需求事项;疃里镇新获批市级乡村振兴工作站,招募合伙人3人,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全覆盖;实施人才住房保障优惠政策,累计为青年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申请补贴90.7万元;引进硕士研究生74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3.8%;引进海外归国留学人才7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40%;引进大学生65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18.5%;获批12家技师自主评价企业,企业引进重点产业紧缺人才6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新增高技能人才82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2.5%;开展新型学徒制培训20人,完成全年任务的100%。三、加强职称服务优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开展“专精特新” 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职称申报评审导航”专项行动;有序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和“智能机器人”特色专业职称申报工作,“高端医疗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能力建设”2个选题获评2022年度省级高级研修项目,入选数量全市第一;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257人次。下步,将继续紧紧围绕全区中心工作,贯彻落实“人才强区”工作思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助力企业攀登,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请介绍一下过去一年济宁经开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了哪些亮点工作,今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面的思路是什么?2022年,济宁经开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在区党工委、管委会坚强领导下,坚持以市场主体满意为宗旨,以“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为工作目标,踔厉奋发,开拓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以“经心服务”党建品牌为引领,全程服务市场主体。组建“经心服务”联盟,不断优化“经心服务”运行,提供“一次办好”服务;拓宽“一件事”服务领域,推行“肩并肩”服务模式,创建政务大厅“样板间”;实行“全方位”便捷服务,推行“全流程”跟踪服务,开通企业发展“快车道”。二、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为主线,全面联系服务企业。通过线上全面整理摸排、线下包保干部实地走访,依托“惠企政策大数据中心”,实现了企业走访的“全覆盖”;全面完成了省市2022年优化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三、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重心,全力打造最优环境。以“智能AI”审批为导向,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各类要素统一,完善“一件事”业务应用系统,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巩固“一窗受理”改革成果,加快推进“跨省通办”、“全省通办”,推动政务服务规范化。2023年,济宁经开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继续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经心服务”营商环境品牌为引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全力推进营商环境和政务服务工作,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实际行动助力济宁高质量发展。一、丰富“经心服务”内涵。出台《“经心服务+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做实“经心服务”品牌内涵;借助惠企政策大数据平台开展“惠企政策进企业”活动,将各项惠企政策宣传落实到位;开展“主动服务月”活动,为项目提供主动服务、帮办代办;继续推广“经心服务”经验做法,打造经开营商环境金招牌。二、提升政务服务水平。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聚合审批,进一步减环节、优流程、压时限;持续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全省通办”,与其他地区积极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完善AI智能审批系统,实现无人干预自动办理模式;加快推进镇村政务服务智能化、便利化,布设终端“即时办”;深入探索“双全双百”工程,完善30个“一件事”业务应用系统,在政务服务“一件事”领域争取省市试点。三、深化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负面清单”之外非禁即入;持续开展“信息中心”审批模式,实现市场准入业务“区镇同权”、“全域通办”;持续深化“三零”行动,打造创业成本洼地;推动规划许可、联合验收等建设项目审批改革,实现“一张表单”、“一窗受理”、“一次办好”;加大电子证照推广应用力度,进一步提升审批服务效能。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