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财富 » 正文

安永发布《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报告2023年》:资管行业韧性十足,基金兼具压舱石和发展引擎双重作用

作者:金融界 来源: 头条号 41108/14

近日,安永发布《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报告2023年》,《报告》研究认为,中国资管行业依然在长期上升通道内运行。其2017-2022年间的规模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7%。预计,资本市场深化发展、投资者意识的提高、对专业资产管理服务认可度的上升以及销售

标签:

近日,安永发布《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报告2023年》,《报告》研究认为,中国资管行业依然在长期上升通道内运行。其2017-2022年间的规模复合平均增长率达到7%。预计,资本市场深化发展、投资者意识的提高、对专业资产管理服务认可度的上升以及销售渠道的改善等将持续推动行业增长。

2022年是“资管新规”实施的第一年,安永大中华区财富和资产管理战略与交易咨询负责人张浩川称,随着新规正式实施,一方面不同资管产品的监管、披露、适销性要求等得到了统一和强化,这有助于保护投资者,从而确保行业的长期发展;另一方面不同展业主体被放到了相对平等的起跑线上,以往的监管套利问题逐渐消除。这意味着无论是公私募基金还是银行理财、券商资管、保险资管,都需要把发展重点从追求规模转移到提高质量上来,这需要不同机构在产品设计、客户服务、投研、风控等方面进行不断提升。

从资管行业的管理总规模看,2021年为68万亿元,2022年微降至67万亿元人民币,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连续增长的势头。《报告》强调,考虑到中国股市的主要指数上证综指在年内下跌了15%%,行业规模的缩水小到几乎可以忽略。行业总规模下降的主因是通道业务的持续压缩(自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以来规模已经减半)。除去通道业务之外,各项业务大多实现了增长。

《报告》指出,2023尽管加剧的股市波动给公募基金的回报带来了压力,但它仍然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最大的板块,并且成功地保持了长期的增长势头。

公募基金行业的规模在2022年末达到26万亿元人民币,比一年前增加了4000亿元人民币。这个增量使其成为全行业规模增长的最大引擎。

同时《报告》显示,公募基金能够克服不利的外部因素,保持上升势头固然鼓舞人心,但它也开始显出一些疲态。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行业对新发基金的依赖越来越大。

2022年,公募基金行业通过新基金总计募集了1.7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行业净增量的400%,《报告》认为,如果没有新发基金,行业的规模本来是下降的。

在股市波动放大的背景下,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再次取代股票和平衡型基金成为行业的增长引擎。这两种产品合计占新募集资金总额的70%,而在2021年,这一数字则低于30%。《报告》特别强调,相比权益类产品,基金公司很难通过固收类产品建立起自己的长期业绩记录。没有长期业绩记录就难以差异化。

对于“固收+”产品,《报告》认为,到了2022年,“固收+”的光环终于开始退去。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对于固收资产的未来回报市场开始出现不同的意见。虽然中国仍处于低利率环境中,但央行在多大程度上将继续推进信贷扩张是存在疑问的。债券市场前景的不确定性还受到快速缩水的信用风险溢价影响。在2021年发生几起违约案件后,市场重拾了信心,而随之而来的信用风险溢价的下降进一步削弱了债券回报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在“+”的方面,股票市场也越来越难以提供投资者所期望的回报。越来越多的“固收+”产品被迫转向另类投资。最关键的是,债券和股票走势的趋同已经大大削弱了这种策略的吸引力。

随着中国老龄化趋势的不断加剧,养老行业面临着更多的市场需求和更深层次的发展机遇。《报告》表明,长期以来,养老金一直是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但是因为养老金的资产管理业务有较高的牌照门槛,所以这块业务以往一直比较低调。不过,随着增长转移到新的领域——养老FoF——这项业务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视线。

作为新出台的个人养老金计划的四大产品供应商之一,公募基金公司目前占有一定的先发优势。到2022年底,21家管理公司共同管理着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的养老金FoF,大部分都建立了不错的业绩记录。

中国的资产管理机构是应该如何助力投资者高质量养老?张浩川指出,以个人投资者为核心的第三支柱养老金融业务在中国还处于初创期,资管机构在短期内需要积极地扩充产品线,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年龄、收入、风险偏好的投资者的养老需求;在中期需要积极地提升个人客户的参与度,从而建立长期的信任;在长期需要深度整合不同的养老资源和服务。

“基金逐渐夯实了自己作为中国资管行业压舱石和增长引擎的双重身份。随着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正式结束,中国的基金业面临着崭新的机遇,包括可持续投资、海外和跨境业务机会、养老金业务以及投资顾问和财富管理业务等,发展前景广阔。”张浩川最后总结道。

本文源自金融界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