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前几天《惊天一声雷》打个补丁。那篇讲中植系爆雷的台前幕后、前因后果,最后我说私募信托这种非标,现在我打死也不敢轻易碰。毕竟这年头,要做最好预期,做最坏准备。就最近几天,我身边已有4、5个同学朋友和我透露那啥的打算,上海是大陆那啥最厉害的地方,国际航班也最多(疫情期间,三架国际航班就有一架降落上海),从我身边人信息看,那啥的人很少有后悔再吃回头草的,基本都铁了心那啥,这两年更明显。毕竟很多事,不是我们能左右的。……有人问,是所有私募都不能碰吗?炒股票的那种呢?这就牵涉到“私募”概念问题。实操中的私募,有三重概念。最正统意义上的“私募”,是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简称PE,投资未上市公司,从种子轮、天使轮、A轮、B轮、C轮,最后到Pre-ipo轮,也就是以扶持企业到上市,最后一次性把未来几十年收益打包卖给二级市场的方式获得暴力。虽然投对一个非常赚,但初创项目风险极高,绝大多数投资都会打水漂,比如当年共享单车最热的时候,多少机构抢着投小黄车,结果呢?你看孙正义那么多年,能拿得出手的完美投资也就阿里一家,还有腾讯的南非大股东,天天减持,手里的腾讯股票比母公司市值还高,都是狗屎运蒙对一个,所以才叫“风险投资”,简称“风投”。我刚做自媒体那会儿,中国经济还比较热,创投圈人傻钱多,撒钱不眨眼。这几年日子不好过了,风投也是各种裁员自保,不敢轻易出手,现在融资环境对创业者远没以前那么友好。第二种“私募”才是我文章说的固收类非标理财,也就是把一个债权项目打包成一个私募产品,和你说投资期限多久,利息多高,但不承诺保本保息,本质是一种债券,和信托差不多,只不过大部分情况下,资产质量不如信托,融资成本高于信托。发不出信托的,才会选择发私募债,安全性可想而知。现在利息最高的银行存款和储蓄险也就3-4个点收益,你给我翻倍8个点,还说可安全了没啥风险?谁说谁坏,谁信谁蠢。还有第三种,就是炒股票的私募,全称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对应的就是我们在支付宝理财通上10块钱就能买的公募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简称“公募”,老百姓一般直接叫“基金”。虽然都是买已上市的股票债券,但公募受更严格监管,才允许公开募集。私募不允许公开售卖,就是因为和中植系产品一样,是个黑盒。业绩好的时候,恨不能天天公布净值增速好打广告,业绩差的时候,恨不能半年一年都不公布一次净值,投资者很难了解丫到底买了啥,风险高于公募。国家为规范行业,后来允许私募借助信托公司发行产品,资金由三方银行托管,定期出具业绩报告,至少不怕私募跑路了。这类新型私募,叫“阳光私募”。不管哪种私募,投资风险都非常高,不是爆雷(债权私募)就是巨亏(证券私募)甚至血本无归(股权私募),投资门槛都在百万以上,适合资产500万甚至千万级富人参与,和我们普通百姓关系不大。……重点来了:假如阳光私募投资门槛和公募一样低,都绝无跑路可能,同一个基金经理操盘,你会选公募还是私募?即,你更认可公募还是私募的制度设计?在我国,公募基金固定收取申购费、赎回费、管理费和托管费,在普通人眼中,公募属于“旱涝保收”的“卖水达人”。这也是很多基民最不爽的点:凭什么我们基民亏成屎了,你们这帮“寄生虫”还赚着铁打的收费,工资奖金一分不少?为什么不能赚钱了再收管理费,亏钱就停收,水平臭就算了,至少态度上和基民同甘共苦,基民心里也舒服点啊。而阳光私募除了收取固定比例的管理费和托管费等,真正大头是业绩提成。比如一年赚到10%以上的部分,提成分掉30%。但如果亏了,就一分不赚,有的甚至管理费也不收。这种制度下,就会催生出“追求绝对收益”的理念。乍一看,你可能更青睐私募的收费模式,这叫“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亏钱不得”,合理啊。但仔细想想,这种模式反而更容易激发人性之恶。假如你是私募基金经理,忙活了大半年,净值还在1元以下,自己很可能颗粒无收,这时,你的利益真还能和基民在一起吗?你会选择更激进的投资,哪怕明明不那么看好后市,各种研报都告诉你该减仓,你也不得不继续赌一把。私募比公募更残酷,公募净值跌到0.1也没事(只要规模不是太小),但私募往往有严格的清盘线,比如0.7元。也就是一个私募发行后,跌幅超过30%,就必须止损认赔,清仓还钱给投资者。对基金经理来说,就算我今年赚不到多少钱,至少资产管理规模摆在那里,还有点管理费可赚,明年再努努力,还有翻身希望。但如果清盘了,没钱可管,未来回本希望都没了。所以你会怕,不管是否看好后市,都会本能选择降仓位降风险,保证净值稳定,不再大幅下跌。这时,你做出投资决策的依然不是基于对市场的理性解读,而是你自己的屁股。私募大佬但斌这两年市场口碑很差,就是因为之前市场好的时候踩错节奏,买错板块,导致涨幅落后,心里一急,拼命上仓位,结果遇到大跌,亏到逼近清仓线,不得不大幅割肉,保全基金。后来市场大反弹,因为过早减仓,导致反弹乏力,再次跑输大盘,左右来回打脸,被投资者吐槽。这就是理论和实际的差异。理论上的合理分配机制,在实操过程中,可能会变成“恶法”,助长人性之恶!……买公募,既是买基金经理的水平,也是买这家基金公司的品牌。但“买私募就是买人”,这里说的人,不仅是说基金经理水平,更是说基金经理人品。但如果人品值得信赖,也不需要设立法律制度来约束人性了。有些基金经理有水平没人品,最后一样靠不住。更多基金经理,则没水平也没人品,也就跟着大部队混混日子,其他机构饭局上说怼什么,你也跟着怼就好。什么样的基金经理,既有水平又有人品?我脑子里第一个跳出来的,是朱少醒。今年50,从中国有公募开始,就一直在富国工作,一做24年,且长期亲自操刀管理一只基金(富国天惠),长期业绩自己去看,超能打。那么多年,既不跳槽,也不盲目多发基金多赚管理费,更没“投而优则管”,转去做压力更小收入更高的公司顶层管理岗,说明人家就是喜欢做投资这件事,没那么在意个人短期利益得失。而备受吐槽的公募收费机制,反而更能规避这种可能的人性之恶。看起来旱涝保收,实际上赚的是规模的钱。所以基金经理第一KPI不是业绩,而是规模。就算业绩一般,只要规模hold住,奖金就会哗啦哗啦~~~但基民不是傻子,业绩一直很差,就会用脚投票,基金规模缩小,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收入就会减少,倒逼努力提升投研水平和业绩。那是不是说,公募基金就是最完美的制度呢?也不是。基民也是群众,有时眼睛雪亮,有时不明真相。还是因为人性,大部分基民和股民一样,毫无耐心,追涨杀跌!每个基金经理都有自己的风格,不是任何一种市场风格下,自己坚持的策略都会天天赚钱,总有蛰伏甚至跑输大盘的低迷期。然而多数基民还不成熟,遇到基金跌多涨少时,容易浮躁崩溃,最后骂骂咧咧,割肉走人。这时,就算再优秀的基金经理,也不一定能把规模做大。反过来,当牛市来临时,又会鸡犬升天,那些最激进的基金经理,往往能跑出最好的业绩,从而吸引一大票投资者,年终奖数到手抽筋……这里,我觉得以支付宝为代表的一大批互联网基金销售平台,都担当了“助纣为虐”的极为丑陋不堪的角色。它们为了鼓励基民买买买,好多赚渠道分佣,喜欢把短期涨幅最惊人的基金放在最显眼的banner位,诱导不明真相的基民,在缺乏基金投资ABC知识,更对这只基金没有做过仔细研究的情况下,就在贪欲的指引下,匆忙买入,结果自然亏多赚少。当然,这些年价投理念被更广泛传播,并被更多年轻投资者接受,有些的确有很不错的投资理念,也有不错的长期业绩的优秀基金经理脱颖而出,广为人知。但往往一旦成名,连刚入门的理财小白都认识,管理规模就会成倍增长,超出自身能力圈,只能买数量有限的大盘股,导致业绩下滑,变得平庸。很多有人品也有水平的知名基金经理都直言不讳吐槽过这个问题,但他们也无可奈何,因为再多的理财教育,也敌不过人性的弱点。否则也不会防诈宣传满天飞,最拙劣的骗局,还是有人受骗上当。所以这世上不存在永远不败的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经理。这问题有没有制度上的终极解决之道?以我17年理财经验和对人性理解,我的回答是:没有,永远没有。通过持续不断的理财科教,是否能逐渐改变这种状况,让市场变得更理性呢?以我16年理财科教经验和对人性理解,我的回答是:很难,非常难。所以我现在输出内容也越来越佛,你看或者看不到我写的,你认同或不认同我说的,都是缘分。互联网那个那么大,咱萍水相逢,我能帮到你,那是咱俩有缘,你不喜欢我,那是无缘,我也不care。当然,也可能是我还太年轻,经历太有限,看到的世界太局限,未来的事,谁知道呢,哈~……从我17年前开始学理财,一直到今天,心中一直有个执念,我相信很多人都有:毕其功于一役,把所有资产都一次性放在一个固定位置上,到死都不用动,也能安心理财!这才是被动收入和财富自由的真义啊!我看雪球上不少股民YY以后财务自由的生活场景,除了换房换车换老婆,吃喝玩乐打麻将之外,每天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看盘!这个梦想,把我逗乐了~仔细想想,你每天要花大量时间研究理财,虽然名义上是钱生钱,实际上还是你自己在打理钱,要投入大量脑力劳动,并无时间上的完全自由。而财务自由的核心标志,正是时间自由,可以拒绝一切自己不想做的工作。我服务过数千会员,以我对一般人的了解,人人都喜欢钱,但很少有人像我一样喜欢理财本身,也就是哪怕理财不能帮我赚钱,我也会对这件融合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数学、法律、医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知识体系感兴趣。还有很多人问我要不要转行做理财行业,也不是喜欢理财,只是觉得理财行业看起来赚钱更容易。扪心自问,你会像你儿子热爱奥特曼那样,研究半天也不能让你多赚一分钱,依然愿意花时间研究理财吗?即使像我那么喜欢理财的人,在财务自由后,对理财的热爱和关注,也在不断消退。因为世界那么大,有太多比理财更有趣的事,值得我花时间探索。但为什么说“毕其功于一役”的梦想,又是一个永不可能达成的“执念”呢?因为世界主打一个“变”字,只有变化本身不变。你在“变化”中求“不变”,本就不可得。所以探讨股市、楼市、存款、保险和宏观问题时,我习惯性加一个时间期限,比如1年内、5年内、10年内,一般到20年,就是我的认知极限。就最近一周,冒出了很多“莫须有”的重大科技突破,包括常温超导实现,可控核聚变成真,癌症被彻底攻克,科学家还没完全搞明白,一大堆股民已兴奋到提前官宣了……再加上前段时间的ChatGPT,很多技术进步导致的变化,再聪明的脑袋瓜也很难准确预测。至于技术进步给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认知观念带来的变化,以及由此对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就更…………只有讨论终身保障的年金险,我才敢扯到30年以上的时间周期。7、8年前流行过一句话,叫“京沪永远涨”,当时听到就觉得可笑,这世上哪有“永远涨”的投资?你用美国过去100多年道琼斯指数长期上涨的数据,也不能推导出“美股永远涨”的结论。你要问我,不说永远,只说未来20年,有什么投资可以放心长期持有——不管未来20年世道如何改变,外面如何风吹浪打,东风乱飞,都不用担心资产大缩水!想来想去,我觉得只有上海市中心有品质的新房/次新房和预定利率锁死的年金险能做到。连北京、深圳的房子,以及增额终身寿,都还能找到让我有一丝不安的地方。北京是整个地缘环境不太友好,政治环境又太压抑了,深圳是还有点坡脚,毕竟是全移民构建的新兴城市,贝塔很高,波动性太大。增额终身寿的潜在风险点,是未来的流动性可能会逐步收紧,虽然一般情况下不会出什么大问题。至于股票和基金,很难有什么标的可以20年不动也能让我绝对放心持有。非要说相对放心点的,只能是ETF,特别是宽基ETF。收费最低,人为影响因素约等于没有。短期看,人很可能指数表现更好。但长期看,人永远是最靠不住的。中国现有3000多位基金经理,出了几个朱少醒这样的“一根筋”?好像……也就这一个…………最后我想说,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在思维模式。你想问题的方式方法,决定了你的行为,行为久了形成习惯,习惯久了成为性格和价值观,最后每个人一辈子都被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囚禁,无法逃脱。我们常说的穷人思维和富人思维,差异最大的点,不是那些经济学家和理财专家瞎忽悠的,什么短视长远,悲观乐观,保守积极之类的。关键在,能否换位思考。穷人思维永远只能站在自己立场和利益上思考问题、表达想法并做出行动。富人思维会先想到别人的利益,甚至多维度的复杂利益关系,然后尝试寻找到他人与他人,他人与自身利益的平衡点,实现共赢。说白了,不靠偷抢骗,你爸非李刚,还想赚大钱,就得为他人创造价值,价值越独特(稀缺),越迫切,你对别人就越重要,别人需要你,喜欢你,你才有从别人身上赚到大钱的可能性。仔细想想当今世界的顶级富人,是不是都这么来的。发现机会是这个思路,反过来,防骗也一样。多想想你邻居和你到底有多亲,为啥一天到晚朋友圈炫富,三天两头给你安利……你只要站在他的立场和视角思考问题,豁然开朗。今天这篇主题,公募私募优劣比较,也是站在基金经理的屁股分析,结果一目了然。
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你会怎么选?
作者:力哥说 来源: 头条号 66308/14
给前几天《惊天一声雷》打个补丁。那篇讲中植系爆雷的台前幕后、前因后果,最后我说私募信托这种非标,现在我打死也不敢轻易碰。毕竟这年头,要做最好预期,做最坏准备。就最近几天,我身边已有4、5个同学朋友和我透露那啥的打算,上海是大陆那啥最厉害的地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