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产业 » 正文

押注黄金赛道,上海西安「轮庄」

作者:淡忠奎 来源:城市进化论 236708/16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个汽车梦。纵观过去二十年,汽车城的争夺似乎逃不开老牌城市的剧本,如二汽从十堰迁址武汉、宝马结缘沈阳,一汽大众将成都推上牌桌,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崛起也不过2017年的事情……但眼下,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给了每一座城市机会。就连

标签: 城市机遇 造车 新能源及智能网联

几乎每座城市都有一个汽车梦。

纵观过去二十年,汽车城的争夺似乎逃不开老牌城市的剧本,如二汽从十堰迁址武汉、宝马结缘沈阳,一汽大众将成都推上牌桌,上汽乘用车郑州基地崛起也不过2017年的事情……

但眼下,新能源汽车的狂飙,给了每一座城市机会。就连煤都鄂尔多斯,也高调举办2023世界新能源新材料大会,提出2025年“风光氢储车”产业总产值超过5000亿元的目标。

就在几天前,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被其重新点燃梦想的深圳,已喊出“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目标,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要超200万辆。这也被解读为,深圳要加入上海、西安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城”的争夺。

回顾今年上半年,各地考察调研、项目招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成为最热赛道之一。上海、西安、深圳等新能源汽车头部城市持续推动“扩量”,武汉、郑州等老牌汽车城全力推动支柱车企大举转型,地级市“天花板”苏州也喊出“既抓汽车制造更抓智能网联”等,力求汽车电子破局。

对万亿城市而言,新能源汽车产业动辄千亿,关乎城市未来的竞争态势。我们以上述三类城市为切口,试图审视万亿城市上半年的新能源汽车城“攻守战”,以及其背后所承载的城运。毕竟,不论新兴城市抢占市场地位,还是老牌城市切换赛道,眼下都已经到了等不得的时候了。

上海西安深圳“扩量”

8月9日,一个新能源汽车史上非同寻常的日子。

这一天,比亚迪宣布旗下第500万辆新能源汽车正式下线,成为全球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汽车品牌。在此之前不久,中国第2000万辆新能源汽车走下产线。不论是比亚迪,还是中国汽车,都在迎来“高光时刻”。

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32.4%,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超过了50%。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作出一个乐观预测,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60%,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实现跨越式发展。

从这一维度来看,接近三成的渗透率增长空间,将给新能源车企提供各显神通的舞台,亦将成为新能源汽车之城们锁定胜局的关键。

城叔曾分析,的全国化布局使得燃油车时代没有什么存在感的深圳、西安、长沙、常州等迅速崛起为炙手可热的汽车城。其中西安2022年甚至取代上海成为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带动汽车产业产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

即便眼下,上海借助特斯拉的强势回暖重夺*城,但西安也已刷足存在感。甚至引得武汉经开区前来举办招商引资推介大会,并表示:“西安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先进经验值得学习”。

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61.15万辆,同比增长65%,是当之无愧的工业乃至经济增长的*贡献者。而陕西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为43万辆,同比增长46%,远不及去年同期“531%”惊人。

究其原因,无非龙头车企比亚迪上半年的增长重心不在西安,导致增长不及预期。不过,西安3月份已经出台扩大生产促进消费的专项政策,对本地产的新能源汽车较2022年产量增长部分,每辆给予2000元奖励,推动西安比亚迪、西安吉利、陕汽等龙头车企扩量。

与此同时,目前西安比亚迪推出的“海鸥”网上订单火爆,百万级新能源高端车型“仰望U8”也已布局生产,西安仍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城的有力争夺者。

相比之下,比亚迪总部所在的深圳已经低调多时。就在比亚迪开启下一个20年之际,深圳正式加入新能源汽车*城的争夺。

近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加快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2025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年产量超200万辆,汽车产业工业产值达到万亿级规模,并且在车规级芯片、智能传感器、自动驾驶等领域技术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成为关键技术创新的引领地。

上半年,不论上海、西安,还是深圳,新能源汽车的“扩量”都是重要的关键词。西安、深圳之外,上海已经重夺新能源汽车产量*城宝座,并且特斯拉在“万城瞩目”下再次坚定选择上海,新建储能超级工厂,无疑给上海注入巨大的信心。

“十四五”末,上海要实现智能网联汽车年产量200万辆,西安新能源汽车则是锁定150万辆以上。从这一维度来看,未来三年深圳、上海、西安必有一战,或将决定新能源汽车产量*城的归属。

武汉郑州挣扎“转型”

跟上海、西安、深圳的高歌猛进不同,老牌汽车城武汉、郑州开局的气氛就有些“压抑”。

3月初,东风系品牌推出政企购车补贴,打响了燃油车降价*枪。这不仅推倒了燃油车降价的多米诺骨牌,更是将武汉的危机暴露无遗——

在去年,东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42.4万辆,渗透率仅为17%,相比同年国内乘用车市场整体新能源渗透率低了超过10个百分点。

压力可想而知。即便东风汽车使出浑身解数促销,但上半年仍然只卖出94.5万辆汽车,同比下降23.4%。

就在昨天(8月14日),东风汽车公告显示,受能源转型投入加速等影响,预计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约75%,传递出阵阵寒意。

要知道,汽车是武汉*大支柱产业,而东风汽车则是支柱的支柱,“顶了中国车谷的半边天”。在这种背景下,武汉乃至湖北产业转型的命运跟东风紧紧地绑在了一起。

在不久前召开支持东风公司转型发展专题会议上,湖北省省长王忠林指出,“支持东风公司发展就是支持湖北发展”,鼓励东风汽车满怀豪气满怀豪气勇当龙头,加快抢占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转机似乎已经出现。根据东风汽车的说法,到2024年,东风汽车旗下自主乘用车主力品牌全新车型将实现100%电动化。到2025年,旗下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年销量将达到各200万辆,届时自主品牌新能源车销量占比将达到50%,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占比将达到70%。

这意味着倘若两三年内成功转型,武汉仍然有望回到新能源汽车头部阵营。与此同时,武汉也在积极引进“外援”——半年,武汉党政代表团先后赴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考察学习,专门拜会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小鹏汽车广州总部以及吉利控股集团等车企高管,试图谋求产业链上下游更多的合作。

同为中部车城的郑州,感受到的寒意不亚于武汉。2022年,郑州汽车产量达到41.73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6.98万辆。“上汽车用车*生产基地”“宇通客车占全国30%份额”“郑州日产皮卡稳居国内前三位”……这些过去的光环,都在新能源汽车转型的大势下略显暗淡。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能利用率低、新能源汽车比重较小,成为突出困扰。不过,随着4月比亚迪郑州基地逐渐投产,郑州开始将目标锁定在“全国*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能超100万辆。

“37天内开工,17个月投产。”郑州比亚迪项目落地速度,也让外界再次感受到这座老牌汽车城市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渴望。另一个转机在于,持续重仓郑州的富士康同样看中了新能源汽车赛道。就在郑州比亚迪基地投产的同一个月,富士康新事业总部在郑州揭牌,新能源车也是一大发展重点。

在河南省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南省社科院原院长张占仓看来,富士康造车,郑州将率先受益。“过去十余年,富士康在郑州发展很好,建立新事业总部时也提出‘再造一个富士康’,现在具体项目已经进一步明确”。

从眼下来看,武汉和郑州是半年最努力的老牌汽车城,也都正在想着全新的目标挣扎转型,等待涅槃重生的一刻。

苏州常州谋求“分羹”

从新能源汽车制造来看,上海、西安、深圳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之城“扩量”,以及武汉、郑州代表的老牌汽车城的转型,仍然是万亿城市上半年汽车产业发展的主流。当然,还有更多的城市姗姗来迟,有的等待新建基地投产,有的则是谋求分食产业链……

常州便是后者的代表。凭借动力电池产业的*优势,强势切入新能源汽车赛道。现在的常州眼里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更是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之都”。按照规划,到2025年,常州市新能源领域将实现“两个万亿元”(产业规模超万亿、资本市场新能源常州板块市值超万亿)。

今年上半年,常州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光伏完成产值分别增长170.3%、25.9%和11.0%,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贡献率分别为79.4%、35.0%和12.1%,新能源产业投资热度蝉联*。

这也支撑常州上半年GDP达到4525.4亿元,同比增长7.0%。尽管新能源整车产量并未跻身*梯队,但是新能源整车竞争力却已经*显示度。不出意外,今年末常州将与烟台携手闯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成为新能源产业链上*的获益者之一。

更多的后来者从常州身上看到希望。一位西部产业强区的发改部门负责人曾向城叔透露,现阶段新能源汽车整车现有及在建产能十分庞大,想要引进新的新能源整车企业已经非常困难。但是像汽车电子、智能网联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还是有很多机会。

更具代表性的是苏州。今年初,苏州的“新年*会”就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集群建设推进大会,明确提出用五年左右的时间打造万亿级汽车产业。即便是上海、深圳,“十四五”汽车产业的目标也不过才是万亿级。

今年5月,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专题调研时指出,要全力抢抓机遇风口,积极主动创新转型,既抓整车、更抓零部件,既抓燃油车、更抓新能源车,既抓汽车机械、更抓汽车电子,既抓汽车制造、更抓智能网联,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全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跑出“加速度”。

这几个“更要”凸显了苏州分羹产业链的打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汽车电子、智能网联。实际上,近年来苏州在智能车网联产业创新集群建设上不断发力,剑指全域开放、全链发展的“智驾之城”。

数据显示,苏州已经累计建成智能网联道路396.4公里,开放测试道路总长超2000公里,成为产值规模全国前列的智能车联网产业集聚区。2023年上半年,苏州全市智能车联网相关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5%。

江苏省新时代民营经济研究院研究员、苏州大学教授周俊分析认为,发展智能车联网是推动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抓手,在主要城市你追我赶的竞争态势下,苏州需要放眼全球,服务国家战略全局,立足自身比较优势,找准自己的战略定位,加快高端要素和*企业的集聚,加强城市间、区域间、企业间的协同联动,从而巩固提升苏州智能车联网产业创新集群的优势。

“立足比较优势,找准战略定位。”实际上,这也是当下新能源汽车城攻守战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尤其是姗姗来迟者而言更是如此。就像苏州当地媒体畅想,“让常州生产的新能源汽车装上苏州开发的智能网联系统,这将多么激动人心”。

对于万亿城市而言,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都是无法放过的机遇。不过,相比新能源汽车*城归属,更重要的是能否在转型浪潮中融入新的分工和互动,形成竞争优势,才是关乎城市未来命运的关键。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从经开区、高新区和港区扩容,看郑州与中牟、荥阳、新郑纠结关系

来源:城市进化论 作者:淡忠奎04/03 08:09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