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专精特新 » 正文

36氪研究院 | 2023年中国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洞察报告

作者:36氪 来源: 头条号 69908/21

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这四类特征的中小企业,根据《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专精特新企业可划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专精特新企业围绕《中国制

标签:

专精特新即“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专精特新企业是指具有这四类特征的中小企业,根据《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专精特新企业可划分为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三个层次。

专精特新企业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进行构建,以突破“四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及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发展瓶颈为重点发展方向,专注于产业链上某个环节,主营业务聚焦,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创新活力和抗风险能力,既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微观基础,也是制造业升级转型的重要产业基础。

1、发展环境

支持政策频出,“专精特新”迈入加速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发展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造业也由劳动密集型领域向知识密集型领域转变。2011 年 9 月,工信部《中国产业发展和产业政策报告》首次提出将专精特新发展作为促进我国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着力点,此后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从战略设计、基础设施、人才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对我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养体系进行了不断完善。总体来看,我国专精特新发展历程可以分为战略布局阶段(2011-2016年)、初步实施阶段(2016-2019年)、加速发展阶段(2019年至今)。战略布局阶段重在概念厘清和专精特新实施途径的部署,2013年起在工信部的主导下在全国试点并逐步推广;伴随着2016年工信部牵头“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认定体系和培育机制的落地,专精特新正式进入初步细化实施阶段,相关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2019年以来,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正式实施、政治局会议将“ 专精特新”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标志着“ 专精特新”迈入加速发展阶段。2022年工信部《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提出优质中小企业培育的三个层次,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更为清晰的刻画,同时我国地方各级政府在国家整体战略基础上陆续出台相关金融财政、融资支持及便捷化服务等支持政策,并结合当地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 专精特新”发展重点。在中央和地方政策相配合的背景下,国内“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提质扩容,截至2022年底,工信部共分四批次公示了8997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已近乎达成2025年培育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

制造业大而不强,专精特新企业成“强链补链”生力军

随着全球经济持续下行、国际贸易环境不断恶化,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供应链体系重构,各国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风险逐渐显现。我国自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以来,制造业生产水平和影响力均大幅提升,但在医疗器械、电子通信、集成电路、核心工业软件、高端材料、精密设备等重点领域仍需依赖进口,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普遍存在且呈现产业链上下游共生发展生态不完善、专业技术、高端人才储备不足、区域产业链同质竞争严重等现象,亟待推进基础应用研究,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完成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作为制造业产业链中的重要参与者,具有体量小、决策层级少、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速度快、固定资本投资转向更为灵活等特点。一方面凭借自身专业性在产业链细分领域精耕细作从而更快实现创新技术突破,并产生创新正反馈,发挥强链补链的关键作用。例如,现阶段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超四成填补国际或国内空白,超五成应用于关键领域补短板,强链补链效应显著;另一方面,专精特新企业通过与大型企业分工合作、错位竞争,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融通发展,有利于塑造大中小企业协同共生的产业组织形态,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综上,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产业扶持,激励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重点攻坚,突破现有产业链供应链“ 卡脖子”环节,将成为我国制造业强链补链、打造产业集群的重要举措。

新兴技术应用成为撬动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点

现阶段,“ 专精特新 ”企业数字化装备占比、信息系统覆盖率和设备联网率均具有较高提升空间,企业内部“数据孤岛”的现象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生产经营承压,制约了企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AI、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VR/AR等技术快速迭代演进,帮助人类生产效率进一步飞跃,从而有望打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桎梏。一方面,大数据、云计算、5G等新兴技术打通人与人的在线连接、设备之间的计算存储、上下游供应链与交易等环节,带来了中小企业数字化连接条件的不断改善,“端-边-云-网-智”的一体化新IT架构革命则在全量连接基础上带来智能化升级,迅捷、高效、智能的数字化连接帮助企业重新整合产业链、改造生产流程、升级供应链,降低生产、仓储等物流成本,从而提升生产运营效率。例如,专精特新企业华纬科技通过搭建全流程业务管理体系实现了业务经营效益和组织管理质量的提升,生产效率、能源利用率分别提高20%、10%,运营成本、产品不良品率降低20%;

另一方面,以元宇宙、AR/VR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可通过数字手段实现虚实结合,助力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开拓新的商业领域。如在工业领域,依托VR/AR技术打造的虚拟工厂通过虚拟化建模,实现工厂的数字化仿真、优化、管理和控制,在设计、制造、运营等方面打造全价值链体系。例如,专精特新企业瑞芯微电子和鸿泰光电科技分别利用虚拟工厂技术实现了芯片设计和显示屏的数字化设计及制造。

2、发展现状

梯度培养体系不断完善,小巨人企业持续提质扩容

《“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按照中小企业发展周期的演进过程,将优质中小企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则主要聚焦前三层次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的层层申报。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位于产业基础核心领域、产业链关键环节,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核心技术、细分市场占有率高、质量效益好,是优质中小企业的核心力量。截至2022年底,我国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初见成效,已分四批培育8997家,接近《“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的1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目标数量,其中,第一批复核通过155家、第二批认定通过1584家、第三批认定通过2930家、第四批认定通过4328家。

此外,由于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标准各成体系,不利于培育工作的持续开展,为进一步提升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精准化水平,《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暂行办法》从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四个维度细化了认定标准。其中,专业化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专用性强、专业特点明显、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精细化指采用先进技术或工艺,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特色化指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新颖化指借助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小巨人企业分布呈现东密西疏,重点聚焦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

从地区分布来看,受益于区域性产业链协同效应,小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浙江、广东、山东、江苏、北京、上海位列前6名,企业数量均超500家,而中部地区的安徽、湖北、湖南、河南位列第7-10位。

从行业分布来看,前四批实际入选的8997家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与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高端吻合,其中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机械装备(含电子装备、农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小巨人“企业数量分别达到2156家、1881家、1536家、718家。同时根据工信部数据,来自制造强国战略十大重点产业领域的专精特新“ 小巨人”数量占比由第一批的74.2%增至第四批的81.1%,呈现逐批次提升趋势,表明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已经成为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是我国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抓手。

3、发展展望

多方合力纾解专精特新企业数字化困局,切实满足转型需求

现阶段,我国数字化转型正由探索起步阶段向系统变革逐步推进,转型领域、支撑体系、生态建设正不断完善升级,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转型意识并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实质投入与行动探索,但不可忽视的是,受限于资金、人才、技术、认知等因素,企业“不能转、不想转、不会转、不敢转”的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未被认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的其他企业达到数字化深度应用阶段的比例仅占19.1%、11.6%、8%。

政府主导“链式发展”、第三方供应商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 满足共性转型需求

部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叠加数字化经营管理难度较大,上下游对接成本高,无法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完整数字化链路的构建。为此,工信部提出“3+1+N”的工作机制和“链式发展”,产业链核心企业开放技术平台和数据资源,从而带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融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和产业生态,降低转型成本的同时提升上下游协同效率。此外,市场上提供“软件+硬件+平台+服务”一站式数字服务的供应商不断涌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购买解决方案与服务从而获得全栈数字化工具,解决技术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智能决策等全场景具体问题。以上两种路径有望满足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共性数字化转型需求。

低代码技术满足个性化转型需求

专精特新企业深耕产业链细分领域的特点注定了其“千企千面”的特性,低代码技术作为一种无需编码或仅需少量代码即可快速生成应用程序的可视化应用开发方法,具有易操作、高敏捷、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十分契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满足个性化、多元化前提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的需求。随着低代码技术的普及与不断迭代,“专精特新”企业低代码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截至2021年,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低代码市场规模接近7亿元,而这一数据将在2025年达到30亿元,届时低代码平台除了帮助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因地制宜降低转型成本外,还将提高转型过程中的问题解决效率,有效改善服务体验。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36氪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36氪研究院

36氪研究院根据行业发展、资本热度、政策导向等定期输出高质量研究报告,帮助政府、企业、投资机构等快速了解行业动态,把握发展机遇和明确发展方向。同时,研究院致力于为全国各级政府、企业、VC/PE机构、孵化器/产业园区等提供专业定制化咨询服务。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