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方在绿色能源产业方面,无疑是当之无愧的“王者”,
而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手”成长为引领行业发展的“主导者”,中方足足花费了20年时间里,在这期间,中方经历了数次“厮杀突围”。如今,欧美想要从中方手里抢回能源主导权,显然是不可能的。

【媒体报道截图】
绿色能源产业主导权,握在中方手里日前,美国智库发布了一项研究报告,直接点明
欧美想要在绿色能源技术领域取代中方,至少在未来十年内是完全不可能的。智库从两方面解释了这个结论得出的原因:
首先在供应方面,
因为原材料产能、成本等原因,大多数绿色制造业集中在中国发展。比如在新能源电池方面,据IEA(国际能源署)数据表明,当前全球电动汽车的电池,有75%以上来源于中国;而且中方供应链发展十分完善,从关键矿物的采挖、提炼加工以及后续电池的合成、生产、组装等,都环环相扣一个不落。

【中国是当前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
此外,在太阳能领域,中国的太阳能光伏组件产能大、成本低,而且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全球有60%以上的太阳能光伏组件都来自于中国;而在风能方面,中方也有十分完善的生产系统,是当前国际上最大的风能组件制造中心。
其次,
在需求方面,中国作为人口大国之一,市场体量自然十分庞大,相应的需求量也不是一般国家能比的。就比如在电动汽车方面,中国在2022年的电动汽车销量占据了全球总销量的60%,是当前全球最大的电动车汽车市场。
欧美的努力,是白费功夫要知道,此前欧美可是绿色能源领域的绝对主导者,如今却让中国抢了“龙头老大”的位置,欧美自然是不服的,为了能把主导权夺回,欧美想了不少办法。
2022年8月,美国总统拜登签署通过了一项价值7500亿美元的《通胀消减法案》,以提供大量补贴的方式,拉动绿色产业到美国本土发展,并且大力鼓励其在美国采购原材料和设备;今年1月,欧盟颁布了“绿色交易工业计划”;3月,澳大利亚也通过了“国家重建基金”计划。以此来确保欧美在绿色能源上的领先地位。

【拜登签署《通胀削减法案》】
不可否认的是,欧美的这些“努力”的确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绿色科技产业的发展,但要想把主导权从中方手里抢走,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方面,欧美的政策基本都是在推动企业迁移,虽然欧美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一部分补贴,但还是会
导致商品成本增加,价格也随之上涨,面对物美价廉的中方商品,欧美自然没有了竞争力。
另一方面,
中美花费20年心血的布局,并不是欧美几个举措就能轻易撼动的。这里主要拿光伏产业举例。作为我国绿色产业中的主力军,光伏产业在近20年之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也经历了三次突围。
中方2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首先
第一个阶段,是起始阶段。中国刚迈入光伏产业时,因为是“新手”,只能在产业下游中一些技术门槛较低的区域活动,比如零件的生产、组装等。2004年,全球环保意识不断提高,欧美国家开始涉足太阳能领域,市场需求很大,中企也迎来了许多海外订单,最高年利润甚至可以达到2000万元左右。然而
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光伏需求量急速萎缩,中国光伏产业也因此受到影响,到2009年,中国400家光伏企业中只有不到50家“幸存”。
第二阶段,
是飞速发展阶段。
中方在多晶硅材料工艺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不仅打破了欧美的技术垄断,并且还一举拿下了全球25%的硅料市场;再加上国家颁布相关鼓励政策,整治了行业顽疾,多家中国光伏企业迅速崛起,比如汉能、晶澳、天合光能等。随着中企的飞速发展,全球40%的硅料市场被中方占领,此外,在光伏组件市场,中企也占据了半壁江山。

【中国光伏产业飞速发展】
然而2011年,
美国商务部盯上了中国光伏产品,对我们发起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2012年,
欧盟也紧随其后,对中方光伏企业征收了23%的高额“双反税”,导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下跌了一多半,将近350家中企因此破产。
第三阶段,
脱离美国掌控,抢占主导权。面对欧美的制裁围堵,中方政府一边出手消耗过剩产能,一边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将危机中的光伏产业拖了回来。在这之后,中企明白了一个真理:只有加强技术研发,扩大国内市场与需求,把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不受制于人。
如今,
中国光伏产业在各个环节的产能在全球占比超过了80%,产量则超过了85%,今年上半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超过了290亿美元,成为了光伏领域当之无愧的主导者。
从一无所有到成为领域“大拿”,中方用20年时间刷新了世界的认知,而欧美各国想要争夺主导权,最好的办法就是专注自身发展,营造公平和谐的而竞争环境,而不是把目光放在他国身上,利用恶意打压他国的方式让自己“成长”,这只会让自己在背离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