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金融 » 正文

《中国保险》| 李理等:后脱贫时代支农融资扶贫之人保新模式——理论基础、现实症结与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国保险杂志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40312/22

作者| 李理 罗承舜 林琳「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文章|《中国保险》2022年第5期金融供需失衡是我国农村金融最基本矛盾,“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通过研究我国“三农”融资困境产生的根源,发现传统金融制度已无

标签:

作者| 李理 罗承舜 林琳「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

文章|《中国保险》2022年第5期

金融供需失衡是我国农村金融最基本矛盾,“三农”融资难、融资贵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通过研究我国“三农”融资困境产生的根源,发现传统金融制度已无法解决“三农”融资供需失衡矛盾,新的金融制度和融资模式亟待产生。在保险资金运用政策松绑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大环境下,人保财险充分发挥密切联系“三农”的天然优势,创新打造“政府+险资+农企+农户+保险”五位一体支农融资扶贫新模式。

人保支农融资新模式广西概况

人保财险是目前国内唯一获批运用保险资金开展直投融资业务的保险公司,人保支农融资试点已覆盖全国,业务规模达到250亿元,保险资金创新服务实体经济取得显著成效。其中,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已和广西各级市县政府达成融资合作意向授信额度21亿元,人保财险累计发放保险融资资金50笔、金额3.14亿元,融资支持产业扶贫企划40个。

河池都安“贷牛还牛”入选国务院扶贫办金融扶贫典型案例。人保财险在河池设立“中国人保财险都安保险精准扶贫基金”200万元,对都安“贷牛还牛”项目专项融资支持9300万元,创新打造“政府+险资+农企+农户+保险”保险扶贫“河池模式”,已助力当地龙头企业向贫困户发放牛犊12.11万头,帮助近12.11万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实现“真扶贫、扶真贫”。

南宁上林斩获全国脱贫攻坚奖组织创新奖。上林县政府与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达成支农融资合作协议,安排1000万元设立“扶贫贷款担保资金池”,按1∶10比例撬动保险资金融资1亿元。在解决产业发展资金难题的同时,建立风险分摊机制,引入贷款保证保险和农业保险,用以分散、转移贷款资金风险和产业生产风险。

贺州打造现代产业化农业“中央厨房”。贺州市政府与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签订支农融资合作协议,双方确定在贺州市开展以“侧重支农、带动扶贫”为定位的保险支农融资业务试点,由人保财险向贺州市政府农业投资平台融资3亿元,支持带动贺州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探索贺州精准扶贫的新路径。

人保支农融资新模式发展动因

1.“三农”融资供需失衡亟待制度创新

根据中国社科院测算,目前我国“三农”融资资金缺口超过3万亿元,“三农”融资供需关系严重失衡。金融资金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成为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最基本矛盾,现有金融制度下农村金融体系难以向农企(农户)提供持续有效的金融服务。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积极履行中管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在传统金融信贷交易模式的基础上全新打造支农融资新模式,创新突破传统金融制度桎梏。首先,保险机构作为新的信贷交易主体,直接降低了信贷交易市场准入条件,推动金融保险服务惠及“三农”。其次,支农融资新模式拓宽了信贷资金来源,保险资金在支农融资新模式下实现直投直融,极大地弥补了“三农”融资缺口,丰富了保险服务“三农”及实体经济的内涵,实现“三农”金融资金多元化。最后,支农融资新模式通过政府推荐担保、农户免抵押物的融资方式,打破了传统金融制度对“三农”融资的重重束缚,摒弃了复杂的贷款手续,极大地提高了“三农”融资效率。

2.保险资金服务实体经济内在要求

为确保充足的偿付能力,保险公司被要求实缴巨额注册资本金和不间断计提保险准备金,由此形成了大量的保险可用资金。长期以来,监管机构出台多项新政为保险资金投资松绑,险资投资领域得到大幅拓宽。一方面,保险资金运用政策的松绑进一步激活了投资市场,保险与银行、证券、信托、基金等业务领域得以深度融合,有利于保险资金进行更加灵活的资产配置和风险对冲。另一方面,通过赋予保险机构更多投资自主权,引导保险资金更多进入实体经济,为民营经济注入更多长期资本资金,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3.人保密切联系“三农”具备天然优势

与银行金融机构布局不同的是,人保财险与国同生同长,成立之初便将农业保险作为经营主业,长期深耕农村市场,基层网点已覆盖全国100%的县城和98%的乡镇。健全的农村机构网络体系是人保财险在“三农”金融领域先发制人的天然优势。至今,人保财险一直深耕农村市场,形成以农村营销服务部、农村保险服务站和村级保险服务点为一体的农村网络服务体系。自2007年以来,人保财险农业保险的市场份额一直保持在45%以上,人保财险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农险领域最具话语权的保险机构。

人保支农融资新模式内在逻辑

人保财险是全国首家试点普惠金融的财产保险公司,紧握机遇,全力创新打造“保险+融资”业务新模式,形成的“政府+险资+农企+农户+保险”五位一体的支农融资新模式取得显著成效,为农村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成功推动多个支农融资项目落地实施。例如,广西河池都安县“贷牛还牛”全产业链扶贫项目成为金融扶贫典范。

1.政府组织促成,充分发挥主导优势

政府凝心决战脱贫攻坚,聚力营造良好政企合作环境。一是政府积极推荐平台公司和担保公司,分别用于承接保险资金和提供连带责任担保,以实现保险资金专业化、规范化落地以及保障后期安全回笼。二是政府主动出资为农户农企贴息融资和购买保险,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免除“三农”融资需求主体的后顾之忧,极大地激发了“三农”融资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户脱贫信心。

2.险资灵活配置,积极服务实体经济

险资直投扶贫产业建设,“保险+融资”新模式优势凸显。以河池都安“贷牛还牛”为代表的支农融资新模式不仅破解了传统金融制度下银行、贷款公司惜贷的困局,更是解决了长期以来我国“三农”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将保险资金10亿元直接投资于河池市“十大百万工程”重点扶贫产业,用于购买澳洲牛羊、油茶、葡萄等扶贫产品和完善扶贫产业链建设,有效解决了“三农”资金短缺问题。

3.农企助力扶贫,精心打造闭环产链

龙头农企精心打造全链条产业链,助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引进优良畜牧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大大降低了病疫风险。二是按市场公平价格回收农户种养殖产品,完全消除因价格波动而导致的收入损失风险。三是建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和牛羊屠宰加工厂,将屠宰、加工、冷链三环节无缝衔接,实现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四是抓住深圳一对一对口帮扶和互联网电商发展机遇,迅速打开并占领市场。

4.农户响应政策,奋力实现脱贫增收

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扶贫产业,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在都安“贷牛还牛”支农融资新模式中,贫困农户只需要通过自身劳动能力便可轻松实现脱贫增收。一方面,贫困农户不需要提供任何抵押品,也不需要承担任何融资成本即可获得信贷资金。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已为贫困农户购买养殖保险,贫困农户在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风险几乎已被保险机构全部承担。在这个“无风险套利”机会下,广大群众干事创业热情高涨,脱贫攻坚加速完成。

5.保险兜底保障,强化项目风控管理

人保财险发挥损失补偿功能,兜底保障扶贫产业生产安全。一是险企因地制宜探索农业保险产品,通过产品创新和“基本保障+补充”方式实现都安全县种养殖风险保障服务全覆盖。二是产业扶贫与保险保障机制紧密联合,以农户的种养殖业、扶贫产业设施为聚焦点,建立扶贫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助推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带动贫困农户脱贫增收。2017年,人保财险广西分公司设立200万元保险扶贫基金,为扶贫产业注入“活血”。

人保支农融资新模式发展“瓶颈”

从实践来看,“五位一体”扶贫模式仍存在农户脱贫方式单一、风险过于集中、风险机制不健全、市场化竞争程度低、违约风险高和保险赔付率爆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扶贫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脱贫方式单一粗放,农户过度依赖政府

政府机构作为产业链中的“主导方”,对农户提供“过多”帮助只能暂时解决农户的困境,良好的传导机制尚未形成,广大贫困群众的内生自主性有待挖掘。此外,农户作为整个产业链中的“弱势群体”,容易受到政府政策传导机制、龙头企业的帮扶机制、保险机构的风险机制等影响。一旦相关扶持机制出现不可逆的转变,闭环产业链可能断裂,农户、贫困户等最大受益方将会受到极大冲击。

2.风控机制尚不健全,险企利益遭受侵害

尽管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融资业务已经向规范化、体系化转向,但整体来说仍存在制度规范缺失、融资规模失控、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和债务自偿能力缺乏等问题。此外,农户、农企自身经营基础薄弱、抗风险能力弱、信用资质差,且大多位于偏远贫困山区,保险机构难以对龙头企业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在此模式下,经营风险的主要风险转移到了保险机构,在缺少监督机制的情况下,易出现农企忽略自身实际经营风险而粗放扩张业务规模,进一步增加企业经营风险。由此,保险机构始终处于信息不对称的不利地位,保险资金安全和保险业务质量面临严峻考验。

3.项目市场化程度低,公平竞争机制不足

在支农融资“五位一体”扶贫模式中,担保平台、农企、农户和扶贫产业项目等均是由政府机构推荐及选定,可能存在照顾关联企业、虚构业务往来、农户身份弄虚作假等利益输送问题。由于信息不对称,金融保险机构难以掌握其他项目参与主体的真实情况,导致风险调查评估结果失真、风险管控措施失灵。更重要的是,广西县域经济基础薄弱、优质农业企业寥寥无几,以县域为主要展业区域的支农融资模式必然存在风险过度集中的问题,难以通过大数法则实现风险分散,最终严重制约支农融资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4.企业违约风险异常,担保机制无力维系

尽管支农融资新模式在助力脱贫攻坚和推动“三农”经济发展方面获得了广泛的社会美誉,但是支农融资项目未能给担保主体和保险机构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其中,支农融资业务贷款不良率远高于金融市场平均水平,支农融资还款保证保险业务出现严重亏损。现在看,人保财险支农融资广西项目面临违约和高赔付的困境,导致各担保公司和保险机构产生巨大亏损,极大地削弱了金融保险机构服务“三农”和实体经济的积极性,严重束缚了以支农融资新模式为代表的金融创新项目的发展。

人保支农融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建议

1.因地制宜精准扶贫,不断创新完善脱贫扶贫机制

一是充分调研科学规划,打造一县一品特色产业。不同的贫困地区在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文化风俗等方面存在千差万别,致贫因素与脱贫策略不能一概而论。地方政府应在积极开展实地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制定扶贫产业发展规划,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资源禀赋,发挥比较优势,通过一县一品工程打造特色扶贫产业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形成独具民族元素的广西地域特色经济产业。

二是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在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人民群众不仅是直接受益主体,更是关键实施主体,造血式扶贫、参与式脱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地方政府应建立健全人民群众参与机制,在扶贫产业规划制定、实施、管理过程中,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选择权、决策权、监督权和管理权,充分尊重群众共同意愿,维护群众合法利益,积极发挥群众首创精神。

三是提升群众知识技能,激发脱贫致富内生动力。一方面,强化扶贫政策宣传引导,大力宣传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倡导勤劳光荣、赖贫可耻的社会风尚,引导贫困群众摆脱“等、靠、要”的固有思想。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在经验交流、技术培训和利益分配机制等方面提供支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众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使得人人双手去创造、大胆去拼搏,扶志扶智合力拔穷根。

2.健全风险管理机制,提高融资平台风险防范能力

一是完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树立融资风险责任意识。各地政府应引导担保平台依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企业组织结构,不仅要严格设立会计核算制度,更要设立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委员会等组织机构,积极落实支农融资项目风险调查、评估、资金监控和还款跟踪等职能,统筹协调项目风险管理控制工作。此外,精细化担保平台风险管理机制,建立追责制度奖罚并施,激励项目相关利益主体参与到风控管理环节,为支农融资项目资金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融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平台运作透明度。融资企业、担保平台应及时公布资金募集、使用和偿还等全流程信息,定期向政府部门和金融保险机构通报经营情况、资产负债和现金流等足以影响偿债能力的重大交易事项,不断增强资金流向及经营管理的透明性,切实保障资金安全,防止资金被滥用或闲置。

三是推进风险监测系统建设,提升风控管理智能化水平。政府应牵头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等相关行政监管部门,搭建多维度融资风险评估系统,对申请支农融资项目的企业、关联企业及主要负责人进行全面风险诊断。此外,积极利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推进风险管理智能化,动态跟踪监测融资企业和担保平台的市场交易行为,持续排查项目资金风险,形成全方位、实时跟踪的风险监测体系,切实保障项目资金安全。

3.强化市场竞争机制,构建支农融资良好经营环境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限制,不断促进险资直融模式发展。进一步放宽或取消保险资金直投直融的运用范围,在积极稳妥的条件下,继续放开对保险资金在教育、医疗、卫生、交通、环保等基础民生领域,以及新能源、半导体、5G、大数据、物联网等战略性科技领域的运用。逐步全面放开保险资金参与市场运作的不合理限制或隐蔽壁垒,鼓励保险资金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切实增强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二是完善公平透明市场规则,实现资本要素市场高效配置。建立险资直融直投领域的市场准入清单制度,建立开放透明和公平规范的市场规则,不断完善市场化公平竞争机制。在招募担保平台和具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时,应打破以往政府部门单方面限定项目参与主体的现象,改由政府部门、金融保险机构,甚至第三方机构共同评估筛选,避免暗箱操作和利益输送行为。

三是实施市场考核评价机制,防止项目资金坏账损失扩大。积极引入权威的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动态考核评价,及时发布对融资项目经营情况、潜在风险和偿还能力的客观评估结果,对于运行不达预期或虚假骗取资金的项目,及时停止资金投放并立刻做好资金追偿方案,遏制相关参与主体利用信息不对称而对违约企业消极还款或偿债的隐形保护,切实提升保险资金的安全性和利用效率。

4.整合优化农业资源,增强融资企业抵抗风险能力

一是整合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现代化经营管理。引导各地活跃的中小微农业市场主体进行整合优化,通过规模市场优势推动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加快农业生产经营资金周转,实现资金运用效率提升和流动性风险防范。此外,立足于广西独特的区位优势,瞄准海内外个性化、多元化和高端化的市场需求,精心筛选培育优质的产品、企业和文化,借力中国-东盟博览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产销会等平台,全力打造独具特色的广西地理标志品牌,助力广西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政府大力出台涉农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扶持政策,积极推动“三农”产业融合发展措施落地见效,因地制宜打造以大产业、大园区和大龙头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园区新格局。多方整合资金、科技、人才和税收等先进要素落地农业园区,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园区聚合,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三农产业链条,深度挖掘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健康养生和地域民族文化等特色资源,奋力助推乡村产业兴旺,切实增强三农经济发展新动能。

三是构建共赢的智慧风控模式,提供保险一站式风险管理。政府应通过持续的资金补贴和税收减免方式加快推广农业保险,积极探索农业保险保障责任由灾害损失补偿向收入损失补偿发展,灵活运用金融保险工具促进农业产业增收。此外,鼓励保险机构探索“保险+服务”新型风险管理模式,建立从风险评估、风险监测预警、风险预防到灾后施救等一站式全流程风险管理机制,充分结合5G新时代下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运用保险科技不断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通过风险减量管理实现防灾减损,实现提升企业稳健经营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热门推荐

中国支付,渗入大马

来源:今日头条专栏 作者:中国保险杂志09/26 15:28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