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半导体之间的比拼
半导体,这一个看上去晦涩难懂且又高冷的词汇,则是如今科技发展的核心,同样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准。在这样一个充满无限潜能的领域中,中国和韩国全部都是关键的参与者。但是,近些年两国之间半导体产业行情走势却迥然不同,让人禁不住惊讶,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中国。大家都知道,中国始终在不断地加大研发投入和政策支持,专注于达到自主创新。特别是近些年,中国半导体产业从低端到高端完成了跨越发展。里面最引人注目的是之前中国公布了28nm芯片的量产。这不但显现出中国的强大自主创新能力,也让世界瞩目中国在半导体方面取得的重大突破。

与此相反,韩国半导体产业链却陷入从未有过的困境。面临要求衰退、价格下降、市场竞争激烈、技术落后等诸多困难,韩国半导体企业宛如孤舟漂泊在汹涌澎湃的海洋里,孤注一掷。不但出口份额大幅度缩水,还遭遇了巨额损失。这一个情景让人不禁唏嘘。那为什么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可以迅猛发展,而韩国却面临着这样窘境呢?

韩国半导体业现状堪忧
韩国半导体业出现从未有过的艰难,已经处于危机的边缘。据数据表明,韩国半导体制造行业的运营指数已经在下跌,上个月已经跌破百点大关,刷新了2015年8月份以来的新低。这就意味着韩国半导体企业的经营情况已经恶化。
除此之外,在韩国商工会议所对半导体专家的最新调研中,超出75%的专家指出韩国半导体业正面临着非常严重的困境。当中57%的专家指出韩国半导体业现已处于困境的入口,20%的专家也表示半导体业已全面深陷低谷期。毫无疑问的是,韩国半导体业正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其困局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全球市场环境变化、新起竞争对手迅速崛起和自身技术创新欠缺,使韩国半导体业陷入前所未有的窘境危机。种种因素交织影响下,韩国半导体业的出口市场份额和营运能力均出现了大幅下降,市场前景令人担忧。

与韩国对比,中国芯片产业前途一片光明
28纳米芯片是现阶段技术水平较高的芯片制造工艺之一,有着功耗低、性能高等优点。它被广泛应用于手机、电脑、智能穿戴设备等各种电子产品中。
中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电子消费市场,对半导体芯片的需求量一直比较大。但是,因为半导体制造技术依赖外国技术,中国一直以来都处在技术依赖的窘境。


中国宣告28纳米芯片量产的信息惊呆了全世界科技界。身为一个具有世界最大规模半导体市场的国家,中国一直以来都是非常重视半导体技术的研发与制造。28纳米芯片的成功量产不但标志着我国在半导体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也将会对全球半导体行业市场造成重大的影响。

这一个成效的取得将有助于推动中国在5G、人工智能等前端领域发展,提高国家在全球科技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28nm芯片支持大部分市场需求
实际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一环。据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杨旭东表示,现在,中国在全球市场占有率所占比例贴近50%,已经成为全球面积最大、增长速度最快集成电路市场。

现阶段,包含台积电、GF(格芯)、联电,三星、中芯国际和华虹集团旗下的华力微电子等诸多世界各国芯片厂可以研发和生产基于28nm工艺的晶圆芯片。

在其中,联电为了能进一步强化28nm工艺市场份额,已经完全选择放弃先进工艺制程14nm的研发和投入,由此可见28nm成熟工艺的商业价值。

近些年,在最为核心的设备同样是提及数最多的光刻设备这方面,传过来重大消息。据了解,上海微电子已经攻克了28nm光刻机的相关技术,将会完成交付,这意味着以28nm相关的产业链有望受益,中国也将加速芯片领域“去美化”的进程。

中国芯片实力被严重低估
很明显,许多人都小看了中国芯片进步的速度,但实际上,获得这个结果不太令人意外。首先,芯片制造尽管难,可是关键的问题主要在于涉及到的产业链众多,例如仅EUV光刻机这一个关键性设备就涉及到超5000家公司,因此于是就有了举国之力也无法发展好芯片制造的观点。


例如依据美半导体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20年,美半导体从业者28%为亚裔,也就是说每5个美半导体从业者之中起码有1个人是亚裔。

除此之外,美芯片巨头Nvidia、AMD、Broadcom的现在的CEO都是华人,美顶级芯片材料专家排在前六名的都全是华人。

半导体界的传奇人物胡正明教授(美籍华裔)更加是凭一己之力延续着摩尔定律(本来芯片制造卡在20nm,是他发明的FinFET让摩尔定律得以延续。)。因此,严格回想起来,中国芯片的实力被严重小看了。

结语
早就在几年前,任正非其实已经表过态,称到全球芯片库存积压严重的时候,肯定会有人来求中国订购芯片。据大家了解到的,韩国就已经有相关人士正在寻找和中国的接触,希望可以将芯片出售到中国,不论是通过什么样的渠道,他们也都接受。
显而易见,韩国面对这种很严重的损失,已经不淡定了。针对韩国的这样的求购行为表现,咱们自然不能为之所动,用倪光南院士的话来说,我们应该通过自主研发,才能真正掌握到核心技术,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未来中国才不怕被卡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