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专题 » 债市 » 正文

债市暴跌,很可能标志着全民理财的终结

作者:陈有才说财 来源: 今日头条专栏 115612/22

前两天,我朋友老王找我吃饭,他之前在地产公司工作,存几百万的积蓄,全买了银行理财。但最近十天不到,基本上把一年的收益都亏完了。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理财产品会暴跌?以后是该去还是该留呢?先说我的答案,很明确我是支持三十六计走为上。因为从我方方

标签:

前两天,我朋友老王找我吃饭,他之前在地产公司工作,存几百万的积蓄,全买了银行理财。但最近十天不到,基本上把一年的收益都亏完了。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理财产品会暴跌?以后是该去还是该留呢?

先说我的答案,很明确我是支持三十六计走为上。因为从我方方面面的观察来看,这次的暴跌,绝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时间有限,我挑最关键的讲。

首先,理财产品暴跌的原因,本质上是债市大跌造成的。扯下理财产品看起来神神秘秘的外表,生意的逻辑很简单。其实说穿了就是银行设立一个理财计划,然后用募集来的钱去买大量债券,然后可能还加了一点杠杆,最后重点是经过这么一包装,当中又可以扒一层皮,收点管理费、销售费什么的。

比如下面这个理财产品,说得清清楚楚,信用债占60-80%,啥叫信用债?就是非政府机构发行的债券,比如一些国企、民企发的债,利率是比国债高,当然风险也相应大。

那么第二个问题,债券市场为啥会暴跌?表面上来看,大跌是因为资金抛售债券所导致的。而集中抛售的根本原因,是因为“缺钱” ,或者说,大资金都不愿意投资债券了

从宏观经济数据来看,10月份,我们的广义货币投放量增长了11.8%,但是社会融资却同比减少了7097亿,百分比是多少我就不说了,可以自己查、自己算。这意味着央行层面的钱是发出来了,但是实际上真正放出去的贷款却很少。

在过去,对金融机构而言,对企业放债是相对安全的投资,比如说好利息是10%,那么1年到期后一般本息到账,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以房地产为首的各类企业信用债暴雷、违约已经是家常便饭,说白了,一旦债放出去,一年后还能不能找到人还是问题。

所以在这个情况下,金融机构发现所谓的优先清偿权、担保增信,在目前来看,其实都是防君子不防小人的措施。一旦债放出去了,你要的是利息,说不定人家要的是你的本金,所以精明的金融机构最近更是把钱袋子捂得牢牢的,债券市场的暴跌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个重点原因,是中国债券市场的规模扩张,大概率也已经随着楼市到了拐点。

根据2022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口径,最近十年来,我国股票市场规模增长238.9%,而债券市场规模增长则高达444.3%,股民天天吵着说股市无限制IPO,相比之下那债市则是闷声发大财。

从下面一张表可以看到,2006年的时候,中国债券市场规模为11980亿美元,大概是日本的1/9,而到了2019年完成了对日本的赶超,跃升为世界第二举债大国。

05、06年就开始买理财的人可能还记得,当时买理财是有一定门槛的,比如5万或者10万起。而2018年,先是依据《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将银行理财产品的销售起点从5万元降为1万元,后来又降门槛进一步降低到1元。也就是任何人,哪怕有1块钱,也可以去间接投资债券,那就意味着,傻子都入场了。

如果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那么债务的坑可以用新入场的钱来填,但是万一经济放缓了呢?

随着2022年理财产品净值化,可以说是把理财产品类固收的这层遮羞布给扯下来了。所以,对于金融投资,对普通人来说,今后可能真的还是少碰为妙。

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时期,长远来看,不懂还想坐享其成,很难逃脱最后被收割的命运。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

财中网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