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2日,科创板即将迎来开市四周年。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家数达到546家,总市值约6.6万亿元,平均市盈率超38倍,近七成公司实现超募。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成功上市,正式拉开中国注册制改革大幕。2023年7月22日,科创板即将迎来开市四周年,板块整体表现良好,持续实现平稳快速增长,有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截至2023年7月2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家数达到546家,总市值约6.5万亿元,平均市盈率超38倍,近七成公司实现超募。66家券商作为保荐机构,护航科创板企业登陆资本市场。长三角地区的“三省一市”,均跻身注册企业家数排名前十位。分析人士认为,作为A股资本市场率先试点注册制的板块,科创板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促进A股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四年以来,科创板逐渐成为“硬科技”企业上市的主阵地,持续为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赋能。展望未来,科创板还将再进一步完善退市制度,持续提高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持续在中国资本市场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在全球金融市场崭露头角,不断推动中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开市四年成绩斐然2023年是中国资本市场全面注册制改革元年,也是科创板开市四周年。科创板作为注册制的先行者和“试验田”,凭借四年以来的成功实践,持续优化中国资本市场生态体系,并为注册制改革不断积累宝贵的经验。依托科创板改革红利,2022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在融资额方面位列全球证券交易所首位;2023年上半年,全球前6大IPO中,科创板包揽其中3席,并凸显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安永华中区审计服务副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的制度改革,使得科创企业上市更加容易、上市更可预期、发行定价更加自主。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多元化的上市条件,彰显科创板审核的包容性。以往在核准制下较难在A股市场IPO融资的企业,在注册制新规下,顺利迈入国内资本市场。2022年,科创板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公司家数突破500家,整体营业收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净利润首次突破千亿元,研发投入首次突破千亿元,初步呈现“硬科技”企业的活力与韧性。“科创板在四年前诞生,是内外部环境变化使然。”渤海证券做市业务负责人、山东财经大学特聘教授张可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一方面是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的需求,一方面也是鼓励支持我国硬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张可亮进一步表示,“现在看来,科创板很好地承担起历史使命。作为资本市场改革中的关键一环,科创板试点注册制改革,为后续的创业板改革、新三板改革,以及主板的注册制试点,积累更多经验,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允泰资本创始合伙人付立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的创立,作为注册制非常重大的试验田和突破点,对中国A股的整体带动作用是非常显著的,持续在中国资本市场发挥标杆作用。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方面,科创板都是可圈可点的,四年以来也取得了平稳快速的增长。长三角省市跻身前十位从企业所属行业分类来看,科创板企业硬科技含量十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先导产业集聚效应显著。上交所官网统计数据显示,按照行业分类,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领跑,录得企业245家;行业家数位列第二至五名的分别是:专用设备制造业157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35家,医药制造业102家,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42家。与此同时,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研究和试验发展,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这六个行业,其科创板上市企业家数也均达到15家以上。科技活力持续迸发的背后,是科创板企业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力度。数据显示,2022年,科创板公司全年合计投入研发金额1284.68亿元,同比增长2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平均为16%,同比提升3个百分点。“在突破卡脖子的关键领域,比如半导体、新材料、生物科技等方面,科创板支持一大批企业从资本市场拿到资金,再投入到研发中去,已经成为了‘硬科技’企业的集聚地,起到很好的示范和引领效应。”张可亮说。保荐机构方面,四年以来,科创板共有66家保荐机构参与企业上市项目,“三中一华”位居前列。其中,中信证券117家,也是唯一科创板保荐企业家数突破100家的券商。第二至五名分别是:海通证券94家、中金公司86家、中信建投证券77家、华泰联合证券75家。此外,科创板上市企业数量按注册地维度,长三角“三省一市”均跻身前十位。具体来看,前十名分别是:江苏、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安徽、四川、湖北、湖南。近七成企业实现超募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上市公司鸣锣开市,载入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的里程碑。四年后,截至2023年7月20日,科创板上市公司家数546家,总市值近6.5万亿元。自开市以来,科创板保持常态化发行上市的节奏,于2020年、2021年、2022年分别完成上市143家、162家、124家。Choice数据显示,从募集资金来看,科创板共计270家公司实际募集资金超过10亿元,21家募集资金超过50亿元。其中,中芯国际、百济神州、中芯集成、联影医疗、海光信息、中国通号、晶科能源7家公司募集资金超过100亿元。多数企业实现超募。其中,2020年7月16日上市的中芯国际,计划募集资金金额为200亿元,实际募资金额达到532.3亿元。百济神州计划募集资金也是200亿元,但实际募集资金总额约为221.6亿元。Choice数据统计,在546只科创板股票中,约69%的公司实现实际募资超过计划募资。科创板公司出现大规模超募的情况,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投资者对科创板企业成长性的认可,也体现出对中国科创产业和经济转型升级前景的看好。在张可亮看来,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最有效的金融支持体系,就是注册制改革之后的科创板、创业板和北交所。以实体经济为体、为本,科技和金融则是实体经济腾飞的两翼,“一体两翼”都做好,才是完整的新经济发展体系。从这个角度来讲,科创板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目前,科创板不断完善交易制度,做市制度也平稳落地,取得不错的成绩。汤哲辉表示,这一方面给券商带来了可观的业务增量,另一方面提高了科创板的流动性和活跃度。展望未来,科创板做市制度有望进一步强化,预期后续科创板做市标的股将继续扩容,将覆盖更多的上市公司,为提升市场流动性提供强劲动力。通过更加完善的做市机制,有望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并提高市场的吸引力和交易活跃度,为科创企业提供更多融资机会和发展空间。国际化水平待持续突破全面注册制时代,科创板还将持续发挥中国资本市场“试验田”作用,在政策与制度建设层面愈加完善。同时,在全球金融市场中,科创板的崭露头角,也将有助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汤哲辉认为,首先是退市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作为注册制的重要配套,退市制度是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强有力保障,资本市场需要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国家科技创新最需要的地方。在新证券法颁布后,监管加强加快了对“空壳僵尸”和“害群之马”的精准打击,2022年全市场将近50家企业退市,近两年退市公司数量占过去30年退市公司数量的40%。其中,科创板挂牌的*ST泽达和*ST紫晶因欺诈发行被强制退市。预计未来更为严格的退市制度将完善落地,A股市场生态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其次,科创板的国际化水平期待进一步突破。目前科创板已经开放了一些吸引国际资本的通道,如可通过QFII、RQFII、沪港通直接投资科创板,也可通过投资在海外发行的科创50ETF等产品配置科创板股票。截至今年上半年,科创板外资持股占流通市值比例约4%,国际投资者逐渐在科创板市场扮演重要参与者。另外,国际化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要方向。科创板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改革的试验田和排头兵,将继续向国际化的目标努力。吸引红筹企业回归、支持同股不同权等特殊架构企业上市,科创板一方面在制度上不断完善,吸引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企业上市,培育更多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公司;另一方面,继续提升市场规范化程度、完善交易机制,进一步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信誉度,吸引更多国际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在科创板的带动下,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已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付立春表示,首先,上市公司质量、规模,以及上市速度和潜在的退出机制方面,存在更多探索的可能性。其次,二级市场的交易活跃度,以及估值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更多的发展空间。另外,科创板还可进一步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带领并推动注册制在市场化、国际化等方面取得更多突破。本文源自证基风云
科创板迎四周岁!超540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6万亿元
作者:金融界 60309/18
2023年7月22日,科创板即将迎来开市四周年。目前科创板上市公司家数达到546家,总市值约6.6万亿元,平均市盈率超38倍,近七成公司实现超募。2019年7月22日,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成功上市,正式拉开中国注册制改革大幕。2023年7月
免责声明:本网转载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公开信息,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信息仅供参考,不作为交易和服务的根据。转载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联系电话 010-57193596,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