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宏观策略报告将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将剖析近一个月来债市调整的背后原因,下部分将立足于当下,剖析本轮债市调整的幅度与力度,以及当下如何在债券市场中合理配置。摘要+8月底~9月初,债市出现一波快速调整。始于年初的债牛,于8月21日央行超预期未下调5年期LPR暂停,在楼市组合拳和资金面压力的带动下,国债收益率快速上行。
央行未调降LPR,凸显当前银行的息差隐忧。银行由于持续担当者支持实体经济的重任,贷款利率一路下行,净息差持续收窄。截至6月末,银行整体净息差已经达到1.74%,大行净息差仅为1.67%,已经低于股份行和农商行。
各部门快速打出楼市组合拳,是债市调整的驱动力量。存量房贷利率下调“靴子”落地,一方面可降低已购房者的利息支出负担,减缓居民提前还贷行为对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财富效应促消费,提振消费情绪。“认房不认贷”+“二套房贷利率下限加点下调40BP”更是利好有购房能力居民的改善型购房需求,释放置换房需求空间。楼市组合拳令宽信用逻辑快速发酵,市场随之调整。
地产周期与债市周期息息相关。过去二十年,地产基本面回升是我国债市趋势调整的核心。今年一季度一些经济数据持续修复,但债市并没有随之调整,反而是开启了长达半年的牛市,因为地产基本面仍然偏弱。但是考虑到地产行业现在步入“供需新形势”,政策很可能陆续推进,一旦数据与政策逐步验证,则债市的趋势性拐点可能会降临,短期内概率较小。





然而,央行未调降5年期LPR自有其特殊“用意”。LPR为银行发放贷款的利率基准,决定着银行资产端的贷款收益。近年来,银行由于持续担当者支持实体经济的重任,贷款利率一路下行,净息差持续收窄,对银行自身稳健经营、持续支持实体、防范金融风险构成了挑战。
截至6月末,银行整体净息差已经达到1.74%,较19年LPR改革时降低了40多BP,并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合格审慎评估实施办法(2023年修订版)》中的合意水平1.8%,其中大行净息差仅为1.67%,已经低于股份行和农商行。

7/24政治局会议以来,“一揽子化债”政策呼之欲出,涉及债务展期重组、降息置换等方式。而在我国,商业银行持有85%的地方债,未来若用特殊再融资债置换,本质上也是银行体系在内部消化。对于银行来说,大规模承接地方债务会对其资产收益和资本充足率形成较大压力,净息差可能进一步受损,因而政策需要提前给予支持。
此外,保交楼、存量按揭利率下调等稳增长、化风险举措皆需银行部门积极参与。当银行过度让利会使其盈利能力大幅度下降,从而无法支持信贷投放或消化不良资产、再融资能力丧失。此时就需要政府部门重新注入资本、进行银行机构的债务重组,而这显然意味着更大的社会成本支出,因此,维护银行净息差和发挥银行支持实体经济的职能,二者之间需要寻求一个“平衡点”。

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一方面可降低已购房者的利息支出负担,减缓居民提前还贷行为对商业银行利息收入的影响;另一方面可以财富效应促消费,提振消费情绪。但是,本次通知仅仅是面向对存量贷款人的利好,对于新房需求的增量利好相对有限,且仅对原先发放贷款超出当时LPR利率的“溢价”部分进行了调整,需客观看待政策效果。


而在“地产供需环境新形势”下,未来债市仍面临调整的风险。截止目前,地产政策的出台可看作看涨期权——在数据验证前层层递进,引发“量变”到“质变”。而一旦地产销售与土地市场高频数据逐渐验证,权益市场多头情绪将得到提振,引发“股债跷跷板”效应,对于债市更是调整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