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懂车帝原创 彩丽美[懂车帝原创 行业]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将迎剧变,中国汽车产业如何开新局?”近日,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以下简称“泰达论坛”)上,“价格战”“新能源渗透率”“国际化布局”等关键词成为与会嘉宾的热议话题。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朝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和数字化方向飞速发展。2023年,注定是中国汽车产业的一个大年,中国车企或将迎来关键“拐点”,有望重新塑造全球竞争格局。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汽车企业坚定转型和快速发展背后潜藏的“痛点”。
2023泰达汽车论坛现场“新能源汽车市场高速增长,但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面临‘增量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一味的降价,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卷’问题。”“我国汽车产业亟需提升基础研究与前瞻技术的研究能力。”多位车企大佬、行业专家提到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整个行业目前的发展态势。面对全新的机遇和挑战,接下来中国汽车产业将如何开新局?在新一轮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设计需要如何布局?车企需要具备哪些资源、能力及核心竞争力?透过车市最新数据及与会嘉宾言论或能找出些许答案。
新能源汽车占有率增幅将放缓?亦或2030年突破90%
乘联会最新数据显示,8月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37.3%,较去年同期的28.4%提升了9个百分点。同时,8月自主品牌中新能源车渗透率60.2%;豪华车中新能源车渗透率30.0%;而主流合资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有5.2%。可见,自主品牌的高增长主要来源于其在新能源车领域的优势。不过,对于接下来的新能源渗透率增速变化,行业内却有不同的观点。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作出预测:“
我们判断从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增幅将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预计(渗透率)比去年(27.5%)提升7个百分点左右。”同时称,明年之后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幅会继续放缓,一年上涨3-5个百分点。作为参考,2021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增长了10个百分点,2022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长明究其原因,徐长明指出,“B级以上和A00级是增量市场,新能源汽车容易进入,而A级SUV与A级轿车是存量市场,也是一线合资品牌的主流细分市场。在这一市场,主流合资企业实力强大,有品牌优势,也具备降价实力。新能源汽车想从中瓜分市场份额会更难一些。”在徐长明看来,目前电动车对燃油车还没形成绝对的替代优势。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连续四个月超过33%与此同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却做出了不同的预测。王青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正处于快速提升阶段,正常情况下,比如供给不出现问题,
我们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会达到50%,到2030年有望突破90%。在王青看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增量将主要来自对燃油车的替代。随着时间的发展,燃油车的替代效应会越来越强占到60%。王青解释道,其对于市占率的预期,是基于一般创新型产品的市场规律,不只是新能源汽车,分析一些智能终端对传统产品的替代规律可以发现,一般都会呈现一个S型增长轨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有意思的是,徐长明也在演讲中提到了智能终端对传统产品的S型替代增长曲线,但他的观点是,新能源汽车对燃油车的替代并不适用于这条曲线。理由是智能手机出现后,对于传统手机形成碾压优势,但新能源汽车对上燃油车并不是这样。
“如果油车不跟进降价的话,它的价格竞争力就会下降”“什么时候渗透率大幅度增加?新产品要对老产品有碾压式的优势,但是电动车跟油车不是这样的。”徐长明指出,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是竞争关系,共融关系,不是替代关系;新能源汽车与燃油车各有自己的客户群,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从资源和能源的角度来看,多种能源方式并存是最安全的。
今年新能源车出口量将超100万辆,但需警惕多重风险
自2021年汽车出口超200万辆后,我国汽车出口就按下了“快进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出口311.1万辆,成为全球第二大汽车出口国。今年1-7月,我国汽车累计出口253.3万辆。海关总署数据显示,1-8月累计出口汽车321.6万辆,同比增长69%。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
我们判断2023年全年出口量将超过400万辆,出乎我们年初的预料,上半年已经达到53%(214万辆),今年新能源汽车出口肯定超过100万辆。”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作出的预测。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二级巡视员刘晓光也指出,今年汽车出口延续快速发展势头,新能源汽车贡献重要出口增量,目前已销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对“一带一路”和发达国家市场出口均实现增长;自主品牌车企加快国际化进程,通过国际营销体系建设、投资建厂、品牌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全球汽车市场竞争。
五菱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袁智军关于具体出口车型,五菱汽车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袁智军指出:“在出口车型中,乘用车以SUV为主,占比达到70%以上,且以欧洲市场为主方向;轿车达到27%;MPV稍微少一点。商用车出口以轻卡、重卡为主,在‘一带一路’市场表现突出。”在中国汽车加速出海的同时,多位与会嘉宾指出,不能忽视出海背后的风险。其中之一是中国车企扎堆出海,尤其聚焦欧洲的挪威,东南亚的泰国,而这易引发价格战风险。“从2011年到2023年这十多年间,是以贸易为主,2030年以后是以直接投资的海外生产为主。但海外生产可以说对于中国企业挑战非常大,我们要把价值观和管理模式输出出去,要在国外雇管理人员、雇工人,要按照人家那套东西来管理,还要让工人服气,这是对中国最大的挑战。”许海东指出。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王远力可见,中国汽车出海并非易事。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CTO王远力也指出,中国汽车出海面临严峻挑战,比如,部分国家制定了严格的法规限制,特别是欧盟开始执行的《欧盟电池和废电池法规》中,对“电池护照”的要求为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增加了门槛,而对于碳足迹的追溯也会导致出口难度进一步加大。“除了法规维度,我们的产品同时还要满足不同地域、文化、驾驶习惯等全场景的使用需求,对我们来说,想要出海并不容易。”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雷平中国第一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雷平提醒称,“
出口不等于国际化”。雷平认为,中国车企在海外销量很大,品牌也很多。“有的是为了扩大规模,摊薄成本;有的是为了卖个好价钱增加收益;也有的是为了给资本市场讲故事,方便融资。”此外,中国汽车出海还需关注知识产权风险。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军雷指出:“目前车企出口面临最大的风险就是标准必要专利风险,车企应该加强建立对该风险的研究和应急机制,重点防范在海外遭遇权利人专利诉讼及销售禁令的风险。”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军雷王军雷还指出,上半年我国汽车在欧洲出口量比较多的国家包括俄罗斯、德国、挪威等,但从车企在这些目标市场国的专利布局来看,还存在明显不足,有些车企甚至基本上在海外没有专利保护。王军雷建议,“车企应当加强相关的应对,诉讼和许可的团队必须建立起来。”
领先车企仍有降价能力,车企如何破解增利不增收?
频繁的车市价格战,正使得车企盈利分化进一步加剧。结合乘联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7月,国内汽车行业收入和成本分别为5.3万亿元和4.6万亿元,同比均增长12%;同期利润仅为0.26万亿元,同比微增1%。雷平指出,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显著特征就是内卷,内卷的本质是产品同质化严重,许多车企破局手段单一,
都是大幅降价、反复降价、疯狂降价,怒刷企业的存在感,而这种方式并不能真正解决“内卷”问题。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增量增收不增利”针对当前高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雷平坦言,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保持着高增长的态势,但是绝大多数新能源车企,都面临
“增量增收不增利”的尴尬局面。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乘用车总产能接近4300万辆,而乘用车销量为2356.3万辆,产能利用率相对较低。王青指出,即便是产能排前20位的车企,产能利用率也在50%左右,与往年相比,下降明显。“有一些厂商,比如韩系车企产能利用率甚至不到20%,这里面有很大的结构性风险。”王青指出,大家都在关注产能过剩,但是主要矛盾并不只是总产量的过剩,还有结构性的过剩。他还强调,过剩的主要矛盾在于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也存在着盲目发展盲目投资的问题关于产能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发展司司长卢卫生做出了“定调”,他说,新能源汽车产业目前也存在着盲目发展盲目投资的问题。“我们要培育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集团,引导汽车企业兼并重组,推动落后企业退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防范化解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
“比亚迪和特斯拉仍然具有降价的能力”徐长明则认为,即便价格战已经持续了几轮,领先的车企依然具备降价的能力。以特斯拉与比亚迪为例,特斯拉目前的单车利润为5799美元,虽然相比去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有4万多元;比亚迪去年单车利润8854元,今年取消补贴了利润为8362元,说明随着规模效应的提高,单车成本下降还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我判断,现在有降价压力的不是领头企业,而是后面的追随者。”徐长明解释道,随着渗透率增速的放缓,竞争加剧,企业更需要扩展销量来稳住自身在市场的位置。
写在最后:
中国新能源汽车经过十余年发展,已成为汽车行业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做大做强民族品牌的重要突破口。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发展,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数字信息等领域加速发展,电动汽车发展势头强劲。可以说,我国汽车产业正在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转型升级趋势不可逆转。鉴于日趋激烈的竞争市场和变化的经济环境,车企也应认真研究现代汽车产业升级路径,对成本控制和精细化经营形成清晰的科学研判,内化成现阶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清泉在会上谈到的,“我们正处在汽车业变革的重要时刻,在这个节点上,谁能够确定问题的关键并提供全面解决方案,谁就能成为前沿领域的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