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保险业认识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入手,探讨市场变化与发展趋势,并总结提炼“客户至上”的解决市场痛点的新发展模式。
同时,报告进一步表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保险行业应该运用自身的风险管理特长,在风险降低、风险预警、风险转移和风险补偿等方面发挥作用。保险行业自身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全社会和各行各业的高质量发展。
党中央对保险业在新时期发展中的明确定位,为行业的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主体机构和从业人员提振了信心,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拉开帷幕。
然而转型并非易事,从业者不仅需要有破除积弊的勇气、有洞察趋势的慧眼,还要有独辟蹊径、找到创新发展之路的智慧。结合长城人寿的实践来看,寿险行业的转型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充分认识转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恰逢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变化多端,在逆全球化思潮、局部战争、疫情等因素影响下,世界经济步入下行周期趋势明显,中国作为主要经济体也不能独善其身,当前国内经济增速逐步放缓,叠加疫情疤痕效应,导致居民消费意愿下降,中小微企业大多经营艰难。
为促进经济活力,货币杠杆功能得以发挥,今年以来银行降息动作频繁,长期利率下行背景下,对寿险行业来说利率风险成为重要隐患。这些宏观环境的变化,造成险企经营负债、资产两端承压,且形势日趋严重。
从负债端来看,按照不变价格计算,2019—2022年间,我国GDP复合增速8.3%,同期寿险行业保费复合增长率3.4%,低于GDP增速,寿险行业发展趋势放缓;近三年来,寿险行业新单保费收入基本无增长,行业代理人减至340万人,回到9年前水平;2021年中国保险密度为482美元/人、保险深度3.9%,相较全球平均保险密度为874美元/人、保险深度为7%有明显差距,更不用说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中国的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未实现2014年颁布的“保险业新国十条”设定的目标,即在2020年时中国保险深度达到5%、保险密度达到3500元/人。负债端的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寿险行业已进入发展瓶颈期,过去的发展模式正在失去效力。
从资产端来看,已发布2022年度信息披露报告的74家寿险企业中,40家险企实现盈利,34家险企出现亏损,亏损比例达到45.9%,如果考虑到未披露年报公司的情况,2022年寿险公司的亏损覆盖面可能还会加大,这一年也是过去5年来行业亏损面最大的一年。
74家险企合计净利润同比减少421亿元,同比减少20.6%,综合投资收益率均值为1.83%,最高为4.43%,最低为-9.79%;74家险企实现净资产1.45万亿,较年初减少6.6%,其中58家险企的净资产较年初减少。
盈利能力下降导致资本不再青睐寿险行业,2022年寿险业股权流拍频发,场内资本出逃意愿增强,场外几乎无新增资本入场,上市公司股价亦在低位徘徊。
从2022年第四季度和2023年第一季度连续两个季度人身险公司的平均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平均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来看,持续下滑态势明显,且已经出现几家偿付能力“不达标”公司。
在缺乏资本“供血”的情况下,中小寿险公司经营普遍存在较大压力,严峻的现实让行业认识到以往较为粗放的发展模式不可为继,唯有追随监管引领,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才能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