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cense out的名单越来越长。
据不完全统计,2023全年共有61款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而3年前,这一数字才不过39款。
2024年,license out更是加速。短短几天,安锐生物、药明巨诺、宜联生物、瑞博生物等4家药企,均宣布与海外药企牵手,完成对外授权工作。
透过这些数字不难看出,尽管近两年资本市场环境不佳,但创新药行业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
某种程度上,License out转让方的丰富程度,论证了这一点。
过去一年,License out转让方中既有科伦、石药这样的传统大药企,也有映恩生物、宜联生物、礼新医药、百力司康等年轻的biotech。
而受让方的豪华阵容,说明国产创新药更是愈发获得国际市场的认可。受让方则包括默沙东、阿斯利康、辉瑞、武田、BioNtech等新老巨头。
其中,BioNtech、阿斯利康更是开启扫货模式。前者一年内出手7次,后者也接连下注5次。
从产业角度来说,当这些优质资产获得更多青睐,意味着市场的分化时刻正在加速到来。留在牌桌上的MNC和一众国内药企,也不得不早做打算。
/ 01 /
继续爆发
在行业深刻变革与政策不断演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整个医药产业早已被推到一个波澜壮阔的大航海时代入口——创新药出海。
从对外授权数量来看,2020年堪称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爆发元年。2017年—2019年,国产创新药以license out形式出海的数量均不超过10款,但在2020年,这一数量猛增至39款。
随后,爆发继续。
2021年完成43笔license out交易,2022年完成51笔,同比增长8笔。到了2023年,进一步增长至61笔,同比增长10笔。
这其中,ADC功不可没。去年,ADC是交易最多的领域,共13笔交易,占比超1/5。
大浪潮下,甚至有多家企业,实现了多款产品出海的盛况。
最为典型的就是恒瑞医药。去年,恒瑞医药共5款药物的海外权益授出,包括卡瑞利珠单抗、马来酸吡咯替尼片等多个产品。
Biotech也不甘落后。迈威生物、映恩生物分别有5款、3款药物实现了license out。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大出海浪潮中,不少非常早期的资产也成了狩猎对象。例如,安锐生物最新与阿斯利康达成合作的EGFR L858R变构抑制剂,甚至还处于极为早期的临床前阶段。但这依然为其带来了4000万美元首付款的交易。
而如果从受让方来看,不难发现,不少海外大药企已经将国内市场当做了“淘金场”。包括默沙东、阿斯利康、GSK、辉瑞、武田、BioNtech等新老巨头在内,其中,BioNtech、阿斯利康更是开启扫货模式。前者一年内出手7次,后者也接连下注5次。
根据披露资料,BioNtech与包括映恩生物、宜联生物在内的国内多家创新药企达成了合作,接连引进肿瘤管线,累计总金额超过10亿美元的合作就达3次。
更多早期资产的出海,加上海外大药企的扫货,足以说明这场license out大潮之澎湃。
/ 02/
创新底色
尽管近两年资本市场环境不佳,但创新药行业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License out的持续爆发,是过去几年国内创新药行业大发展的一个很好的注脚。
事实上,近几年国内创新药企发展迅猛,创新质量正在不断提升。不仅license out数量一年比一年多,被挑中的管线质量也整体上了一个台阶,一些管线都有着竞争全球FIC/BIC的潜力。
典型如百利天恒天价授权给BMS的双抗ADC基本就是独一份。也正因此,百时美施贵宝与百利天恒关于BL-B01D1的授权交易,以8亿美元的首付款、84亿美元的总交易金额,创下国内创新药license out交易的首付款纪录的同时,也一举刷新了全球ADC单药交易总价的纪录。
除此之外,诚益生物授权给阿斯利康的GLP-1药物ECC5004,进度全球*,翰森制药对外授权的2款管线,也都具有FIC潜力。
其中,B7-H3靶点全球进入临床阶段药物共9款,翰森制药的HS-20093处于二期临床,进度全球第二;进入临床阶段的B7-H4 ADC仅4款,HS-20089进度全球*。
这并不奇怪。绝大多数的的创新药企,其创始人或是核心团队,均在医药领域有着丰富的科研、产业化积累,很多科学家创始人甚至是连续创业者。在人才与团队方面,中国创新药企已然手握一副好牌。
比如宜联生物的核心创始团队从科伦药业出来的,去年以来,从DLL靶点到HER3再到c-MET ADC,宜联生物接连收获了海外药企的认可。
依靠创始团队此前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以及对于新兴技术的判断、把握,优秀的管线浮出水面,对于企业来说只是时间问题。眼下,海外大药企的接连扫货,说明这一节点已经到来。
/ 03/
分化时刻
当下,license out的大爆发,也说明了国内药企的“变现”意愿较足。
在大药厂GSK看来,国内之所以是一个很好的分子狩猎场,原因在于,这里虽然有着极大的工程师红利,能够诞生竞争力的分子,但中国公司通常只要国内权利。
并不奇怪。对于创新药企来说,资本寒冬依旧,研发创新药却是一个持续的烧钱过程。在国内Biotech对内融资困难之际,选择与一些大企业合作,无疑是一个快速回血的好办法。
与此同时,与成熟的大药企合作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现金流,也会在后续合作中持续提供其他资源支持,以及产业化生产方面的经验。这也是过去一年,license out不断加速的关键原因之一。
不难预见,未来随着创新环境逐渐成熟,从best in class乃至到first in class,高质量的国产创新药会持续诞生。相应的,license out数量还将进一步增加。
但这也意味着,创新药行业分化时刻也到了关键阶段。License out的加速,本质也是优质资产获得融资的另一种方式。
在这轮license out潮水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药企成立时间都在3年左右,虽然过去几年资本寒冬阻碍了融资计划,但通过license out却为它们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正如上文所说,license out对于这些药企在资金和资源方面的支持,都是极大的。这无疑意味着,相当一部分药企能够借着license out浪潮,加速蜕变。